中国工程院 | 这些院士获得了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傅正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十多年扎根教学科研一线,主要从事高性能陶瓷与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的多种高技术新材料在重大重点工程和高技术领域实现工程化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励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获美国陶瓷学会John Jeppson奖、Ross Coffin Purdy奖、俄罗斯工程院“工程勋章”等9项国际荣誉。
朱利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我国土壤环境领域战略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行为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件,发表SCI论文37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和浙江省一等奖5项。
曲久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饮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及应用,带领团队突破受污染水源生态修复、水质深度净化、供水安全输配等关键技术,创建城乡全覆盖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与应用体系,支撑我国提前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1,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可持续发展杰出水研究奖。
陈学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机械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面向我国高端装备发展战略,攻克了尖端仪器减振动、重载装备增强度、超精装备控精度的系统技术难题,发明了准零刚度减振器,用于国产系列光刻机和航天航空航海重大装备等;研制了大型重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模态试验平台,用于世界首台极地超深钻机等;发明了纳米精度运动工作台技术,用于国产封装光刻机和制造光刻机,为我国装备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杨春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了我国首座地下盐穴储气库的科技攻关,解决了层状盐矿大型储气库建造这一世界难题,书写了让采空区地质隐患向宝贵地下储库资源转变的传奇,是我国层状盐岩储气库的开拓者之一。出版专著6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参编行业规范4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技术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等荣誉奖励。
王成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发展了城市电网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体系,成功研制出满足我国大规模城市电网建设改造工程需求的城网结构设计与改造优化系统,研发了微电网成套系统与装备,创新了微电网的技术应用模式,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李培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现了黄曲霉毒素分子免疫活性位点及靶向诱导效应,研究建立了油菜芥酸硫甙速测技术、双低油菜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体系、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等多项国际领先的成果。
侯水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北京鸭遗传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先后培育了20多个北京鸭专门化品系,育成的“Z型北京鸭”获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证书。
薛长湖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潜心水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创新水产品加工专用酶高通量挖掘、理性设计与工程化制备,研发出水产品加工的生化工程技术,建立了以水产加工专用酶为核心的生物加工技术体系。
康绍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
扎根西北旱区三十余年,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攻克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难题,并驻守育人一线担任班主任等,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成效卓著。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建筑学、城市设计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工程实践。在中国首次构建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创立了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在技术层面破解了有关风貌优化和高度管控的城市设计难题,为探索城市设计工程实践的科学途径做出开拓性贡献。
张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抗震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30余年,紧密结合水工结构、海工结构、港航结构、城市地下结构等工程抗震减灾实践,建立了结构与土体一体化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主编国家标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等,主要成果已应用到7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抗震设计,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
杜修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工程抗震研究,在强地震动模型和设计地震动估计、结构动力学与波动力学、结构-地基动力耦合分析、岩土类材料和钢筋混凝土构件非线性静动力学特性等基础理论与方法,以及结合高坝、核电、桥梁和地下工程等大型结构抗震设计分析关键技术难题与工程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何川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大型复杂隧道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他带领的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主持承担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重大工程建设科研项目/课题70多项,在解决特殊地质、高水压、强震及高海拔等复杂条件下,隧道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的系列理论与技术难题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越江跨海隧道、复杂城市地铁、艰险山区隧道的结构安全控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土环不少。 协和王院士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