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含金量的问题,一个例子终结
科技进步奖被人好看不是因为科技进步奖第一或者前几位完成人对得奖贡献非常大,而自然科学奖就有明显区别戴金星院士在八九十年代曾获得两次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第一完成人,但一直到2010年才牵头了具有综述性质的自然科学二等奖 科技进步奖是不能忽视参建单位的奖,虽然第一完成人往往由强势的高校单位牵头 戴这种就是很好的还原了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的本质,反映了他们作为获奖者的含金量,戴不在高校,不会对报奖特别上心,平常心后一直到2010年完成升华性质的自然科学奖,这就真实的反应了为何90年代还有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获得者也能当院士,因为对个人而言确实意义重大,一直到透明计算出现,由高校把自然科学奖玩坏了,但也不能改变自然奖获奖者本身的含金量还是第一位的 科技进步奖是立足于企业,由高校配合,但报奖也可以由高校牵头,获奖单位贡献大于获奖人,第一获奖人贡献远低于其他参见获奖人之和(大部分科技进步奖有好几个参建单位,甚至十几个)
自然科学奖往往立足于高校或者研究所,获奖单位和获奖人并重(参建单位往往1-3个就到头了),第一获奖人对得奖的建设性指导意义盖过其他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