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ENS 于 2021-12-13 11:09 编辑
- \0 B* |2 h6 ?2 T( r4 t. {! k# N
' H5 q: h4 B6 l- p# Q3 k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4 N/ d) H+ G4 _2 }7 z( a" R3 p* X& j. s9 V2 i' R3 P2 x9 b3 t
. H" k# C' D, J
1952年院系调整之前,老复旦院士学生校友有12人,其中3人(冯德培、童第周、竺可桢)都担任过中科院副院长,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文科学生有包括学部委员、正国级领导在内的大批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等。
# }/ a4 w8 k: [! D" u, }0 Q* C) I3 q4 W
(不完全统计)2 z8 j8 W C# S2 r# q. \; T
1、冯德培(1907年2月20日-1995年4月10日),浙江临海人,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委员(院士)、原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神经肌肉接头研究领域国际公认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冯德培于1926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学院,后留校任生理学助教;1934年起,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1943年,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48年他是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中年轻的、80年代初作为讲座教授应邀访美、80年代中期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v/ H, S# ~) k4 O3 h; O3 v% H$ D
2、童第周(T.C.Tung,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5 {1 G, Y5 M9 [8 J
. W1 C8 W4 E% Z6 Y9 A' X+ R
3、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光绪二十年(1894)入东关镇敬义小学。三十一年5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三十三年转入复旦公学。1949年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0 N+ k u% L+ A8 i- t
5 R1 n4 S# X" B8 b4 H" c4、吴养洁, 有机化学家 1928年1月1日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在莫斯科大学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t# p4 J6 n( K2 l: z+ D5 Z
v; j8 x- d6 `! Z, M
5、李庆逵(1912.2.12-2001.2.25),浙江宁波人,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现代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93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博士学位,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V4 E' B$ x1 s. _3 [! W- d" A
* X3 c' W, p V2 [) j6、陈世骧(1905年11月5日—1988年1月25日),浙江嘉兴人,昆虫学家、进化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2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4年获得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兼主任,昆虫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 Z; K; l& ^3 F9 U) q
W* V3 T2 q5 s* _; I9 I# L
7、龚昌德,物理学家。 1932年7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固体物理的理论研究。
9 e" U s9 i9 z0 g% e4 h5 y. }' n1 @; U& X7 j% L0 f
8、赵铠,男,1930年12月6日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病毒学专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v) i x& U) [" R
8 W3 e. W& b6 J, Z9、吴杭生,物理学家 1932年2月19日生于浙江杭州,籍贯安徽桐城。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Y b- s( A7 y1 @! I" I2 ^9 c) S
9 i: x7 B7 e0 @7 T0 ] z: b10、陈宗懋,1933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男,汉族,浙江省海盐县人,中共党员,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食品安全和茶叶植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宗懋1950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农艺系学习。1952年8月至1954年8月因院系调整到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习。我国茶学界第一个院士。
: F. r4 t& N' i" p2 I0 u/ d( o
* `1 e/ K# i9 D3 R+ Q11、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 1931年2月12日生于福建厦门。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 { q4 e. z- S- u
& P8 [# x2 ~; r; P12、周君亮(1925.2.22- )水工建筑物设计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4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5 a) m9 ^/ {( r# T. L9 i& b8 J8 L+ k
9 z. O; x% o) s: s- d% j% n13、钱崇澍(1883年11月11日—1965年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植物学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45年至1949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应邀出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钱崇澍是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中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地植物学、植物区系学的创始人之一。* I6 ]1 |. t1 T' d& Y, L. z0 I
8 T/ u) C z& j5 Y- ^) @14、秉志(1886-1965),著名动物学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1946-195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学士学位,民国七年(1918年)获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i1 D0 Y4 V1 {# F% e4 c! W6 n" N4 A
15、陈俊愉(1917年9月21日—2012年6月8日),出生于天津市,园林及花卉专家,中国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01月至1947年07月,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工作,担任副教授。
3 p8 B* d) X. R3 P" W$ E( n% i p4 d. K& h% E& c
16、蔡翘(1897~1990),又名蔡卓夫、蔡义忠。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他只身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补习英文,同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旁听生。1925年夏秋之交,他绕道加拿大经日本回国,就聘于2年前回国的同乡郭任远任职的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创建生物学科,执教生物学和生理学。
! D) i9 e+ O7 ]* L9 P
; W9 p/ E% ]7 G1 _' E17、陈恩凤(1910—2008),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1943年8月受聘转入复旦大学任教授,1946年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任农艺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恩凤继续任复旦大学农艺系主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迁至沈阳与东北农学院的几个系合并成立沈阳农学院,他改任土壤农化系主任。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
7 k+ T6 a/ h2 h F x6 f. S: n) O! ~$ i/ y' X* w
18、杨武之(1896— 1973)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长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或代主任。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1950—1973年 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1973年5月12日在上海逝世。
4 }; Y! D& A3 i' h# f2 G
8 V4 M. h% c. f( f9 Y# Z3 I D===========================9 a9 x9 x4 E( _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z; ?# Q/ z/ Y( e. Z
+ |) i7 N5 e6 L/ b4 ]
陈先达,男,1930年12月30日生,江西鄱阳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央联系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等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组长,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n* \& k, U) u# Y- I
1 m, _$ H2 H2 d/ a
李岚清,男,汉族,1932年5月生,江苏镇江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1949-1952)。曾任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 k- I8 D% Q3 T+ f+ R9 E" H
! T0 {, b$ M) ~0 u
4 \* ?, ? I; t/ \5 ^5 j%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上海复旦公学校长(1906-1907),为该校第二任校长。
% t5 _7 R6 G3 R- ~+ S6 |# E5 g. I7 e. y0 `: D6 b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国父、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复旦大学第一任校董。
5 G% n! ^# w- v3 J+ \& [# a5 z1 z. J, ?) `6 u! k6 a1 O+ n
王宠惠(1881.10.10.-1958.3.5),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出生于香港荷李活道75 号的道济会堂。王宠惠是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他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被聘为国立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 T1 o7 [8 C/ r6 B& ^9 c
% f5 g* t/ ?! ^( I陈望道 (1889~1977)笔名雪帆、晓风。浙江义乌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大学毕业。《共产党宣言》中文译者。1920年5月,他前往上海,任《新青年》编辑,又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酝酿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1927年下半年开始,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旋兼复旦实验中学主任。1940年,从上海至重庆,回迁校于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42年起,任复旦新闻系主任历时8年。1949年10月,出任复旦大学校委会副主任。1952年9月起,任复旦大学校长。1960年任《辞海》总主编。民盟中央副主席、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l3 M- ]3 o! u
9 _( k, y0 @; D/ T8 ^' Y! p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41年任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等职。1951年8月,复旦大学聘顾颉刚任教。1952年的院系调整,顾颉刚被分派至复旦大学。/ `4 f1 ~1 z N, l5 e0 s/ S
+ ?5 T7 l$ o/ u* Y周谷城,(1898年~1996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1946年,周谷城随复旦大学由重庆回到上海,出任史地系主任,又与张志让、潘震亚、翦伯赞等人发起组织了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 “大教联”)。上海解放后,周谷城被任命为新复旦的首任教务长,接着又受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的委托,创办了上海市历史学会,并长期担任会长。周谷城与毛泽东有三个共同的老师,另两位便是杨昌济和符定一。2 M3 J0 Z' e4 V5 x* F
4 v: q: r( m& l0 R- `' \" K4 p9 V
邵力子(1882年1月26日—1967年12月25日),字仲辉,笔名力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1905年以后,先后求学于上海震旦公学,复旦公学和南洋公学,随后去日本留学。邵力子在“五四”运动时,既是《民国日报》的主笔,也是复旦大学的教师。原国民党中宣部部长、著名民主人士。
* J6 F. x3 V$ Y! d
6 O0 [; [/ V9 \" k4 ?, }% B. B) V梅汝璈(1904年11月7日—1973年4月23日),字亚轩,江西南昌人,律师、法学家。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梅汝璈回到上海,出任复旦大学法律系的教授。
5 W7 G4 C/ }) s
- q* l( L4 R# I4 x. F. s吴南轩(1893-1980),1931.4~1931.6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40.5~1943.2吴南轩任国立复旦大学校长。1919年复旦大学预科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
7 x& ^7 j6 h1 d W1 C1 z+ i8 F* F7 Y$ B$ X$ _0 a
唐弢(1913年-1992年1月4日),1913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和文学史家。上海解放后,历任邮政工会常务委员兼文教科长,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兼上海分会常委,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8 s3 k$ R& v* U) X
( e3 C, R! j) ]# n% Q0 u3 y
~/ M# m" n1 x# T$ g: f
$ k$ ^5 v/ A8 j3 b+ B! W* G4 {6 O
- D" _% `- N8 r. {+ c8 l% K
) G! m# S4 V) k5 D8 p+ e/ w& `0 V) `" U" I9 v# h$ v
8 g2 _6 {% r' a8 _0 T4 \5 z* g% G4 ^4 k7 I; e1 [
8 V; Z' A E5 f7 g0 j7 p4 ]8 _! ? G- c
; d' e; I$ M9 x$ X* x5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