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8|回复: 1

《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7 1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研发与市场同频共振——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 F2 g+ ?, B  d2 J, D$ r
《科技日报》2025年5月7日  符晓波
/ ]0 W# Z  H8 p5 v/ T
: R# ^1 ~5 g  N3 Q2 k  G; X' E# E) h% v4 a% c
“凭借创新机制的支撑,我们实现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5月6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洪文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6 ^5 V6 a& t3 y9 d( \' K! G$ ^/ I1 E% K$ k
从事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洪文晶团队,以“完成人作价投资”模式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派瑞未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并孵化出8家子公司,业务覆盖科学仪器、智能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目前,部分子公司已成功入选高新技术企业,有的还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8 Y$ l4 m! i" m6 {4 `
9 w2 j7 I2 [2 ]" O; w9 i: T& w2021年以来,厦门大学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校市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破解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难题,推动科研人员从“能做”走向“能产”,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大动力。
: h: c  _, l- C1 n3 p' ~
( u, j5 z2 V) R政策松绑“放水养鱼”
( Q$ v. c, W7 _

' C  ], N' \& y“2021年之前,我们每年新增专利近千件,累计存量专利超过4.5万项,但整体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转化办公室主任张典慧说。- k/ ]+ q1 _/ M: N

& _% {1 ~  l0 Y' x- u谈及成果转化曾经的困境,洪文晶坦言:“我们对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运作的了解很有限。工艺放大、成本核算和供应链匹配等环节面临诸多难题,让人望而却步。”
9 o. j- O3 _: I0 P* u- F
" k( {; X7 @. z) `张典慧补充说:“成果转化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估值过低或者转化失败,都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让大家不敢轻易尝试。”
9 h; J! ]. F; }, h$ X% f* g
* F6 ]' H4 k0 N8 A- B" D1 V" b2 a此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如关联交易界定、交易定价流程、行政人员审核免责机制等,均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 T9 A% E! O0 `: c. w. ^  _' Y

8 e, n/ k! @% c8 Y% J. I3 l为破解“不敢转”的难题,厦门大学先后召开12次专题讨论会,于2021年发布了《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包含7章56条措施及6个实施细则附件,设计了详尽的分级分类管理方案。0 Q, g- i) ]& k0 ^; S
& M  c& k4 r1 @
“我们在成果所有权、自主处置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参与办法制定的张典慧说,这一办法“抓大放小、放水养鱼”,从制度上解放了科研人员的思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L) X' `2 u! X" L
1 ?, g) k) t4 h& {" q- V
2021年至2023年,厦门大学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从35项增长到72项,合同金额从2870万元增长到2.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升。  H5 V) W- T# w# D
$ O0 @+ W. [( z  w* h! L+ W) L
职能整合拆除“高墙”
" ~: z  m% k' V% b- Y0 ~: _8 {' y
: B7 S6 l0 i! U0 ~  U
制度解开了科研人员心结,“放管服”改革,则进一步让他们放开手脚。0 ^9 ?( s! w& v6 @% \

) I' F& y1 [9 S5 p& |8 H( F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同多个行政部门沟通协调。然而,成果界定、评估以及制定具体转化方案等工作,并非科研人员所擅长,往往会耗费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  O3 m2 p# s7 A3 |% \1 h; G4 {. l  G

9 |, ]$ @' G- K为解决这些问题,厦门大学联合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在2022年共同成立了一个混合型新型研发机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以市场化手段,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张表、一门式”的全流程管家服务。
, L# t5 p# D6 ]/ A! J+ b! D3 F0 _1 r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小平介绍,研究院整合了学校资产公司、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四个机构的职能,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外人员混编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这样,既能为高校团队技术研发与实验提供支撑,又能为师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及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还形成了全链条促进转化的运行机制。
% Y, F' v& o  l& o" I+ x0 h6 r  \; n/ R2 T# _) ~
如今,在厦门大学,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仅由一个部门全程对接。科研人员只需提出需求,就有专人对转化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定价、合作对象、关联交易等要素均通过“一张表”来体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2 e- a3 I9 D2 [  d4 Z
& u2 e  `( R8 d- |5 T1 H# H
“此前四个机构各自运行,不仅要配置大量人员,还需投入高额经费。而研究院作为独立实体,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自负盈亏,主动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沈小平说,这种模式使研究院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需求,加速学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精准对接。% i; M( A. \: ~' W2 Q
$ C9 v0 ?2 A; K; D* r: h: D6 o

8 ^; W: L, _8 g: Q" G三大平台对接产业2 j( A) F% z7 [5 H
. l8 ~3 l! H3 G7 j9 {8 ]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多依赖传统技术转让与许可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操作便捷、风险可控,但难以实现长远发展。6 P. M5 l) q3 y: j* L. {% a

8 K% S) h+ i7 r;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产出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收益。”张典慧认为,高校在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学科方向、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新兴产业,科研团队应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d1 _- F. H+ S

6 ?, ]& ]4 @2 G" `# T2 A" j% Z" u为达成这一目标,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搭建了技术库、企业库与资本库三大平台,引导成果产出较多的课题组和实验室,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n: E7 y5 P6 j
% W# L! Q- ^4 p, b7 C4 J) o! r" D! _
福建小知大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民洪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多年来,该公司一直通过购买技术的方式,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吴清强教授团队合作。在一次对“企业需求库”摸底调研后,技术经理人成功撮合双方共同成立了“计算艺术联合实验室”,协同攻关美育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这一合作不仅系统性解决了产品迭代的技术难题,还助力公司实现营收突破1亿元。% T2 v' w) \! o6 G4 p. z& g

0 x2 J# f* }+ Q/ Z: W5 @& k1 e“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深度绑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张典慧说,“这种模式既符合培育、转化、升级的创新规律,又避免了短视交易对技术潜力的低估,更有利于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 |4 w) k5 p6 z4 @

$ Z- U3 @6 J" W( F! c' j截至目前,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已推动建立24个校企研发平台,转移转化了74项知识产权,带动成立了70家产学研融合的科技成果创新企业。
8 ^1 ?5 V; N7 v9 Q2 V1 ?
! N5 f: m  v( ?* \* j0 n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显著提升,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与合同金额的跨越式增长,更折射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
" z. u0 ]1 H- h. ?; N* }5 J
' u# K# b- @2 G据最新统计,厦门大学2024年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达100项,合同金额总计5792.21万元。其中,项目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39%,较2021年增长186%。# j+ P& y7 {2 ]0 z3 b

0 x5 A7 x* ?% P' ~5 v沈小平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探索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创新平台,紧密对接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 z7 N4 K3 |! W7 [8 \: C, s

6 ^* ^9 K, U2 l0 |5 R7 b
/ I6 i2 W+ Y! b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效应”3 t$ `" E0 L$ x. q3 X+ m6 {( _2 Q

* J) h$ c/ s. W* i8 i厦门大学的转化模式不仅关注单个项目成功,更注重培育创新生态:
, Y3 q+ v: v; \9 F# ?& C3 ~校企联合平台:已建立24个校企研发中心,孵化70家科技企业,累计产值2.6亿元;/ ~. c) h, `8 J  C! U9 [2 Q
环厦大科创圈: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整合周边产业园、孵化器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链条;
, v9 ~% L% o  j5 P; t: s人才反哺机制:设立“成果转化型”职称序列,近三年20余名教师凭借转化业绩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形成“创新-转化-晋升”正向循环
, b$ W; g: d3 _/ _& ^* }& C0 _* g' h8 ^5 U7 w  N  L
对比启示:
5 E  o  C  z  t# x* a+ B与陕西“三项改革”相比,厦门模式更强调市场化运营(如研究院自负盈亏)和区域产业适配性,而陕西则侧重政策普惠(如职务成果单列管理)。两者共同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研活力,通过专业化服务降低转化门槛。# Y9 u; i: N/ G$ t! `9 f
9 f* p: O# \; j, g
未来展望:从“校地协同”到“国家战略”
0 K2 v( z: y: b( m: M/ l厦门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市校共建”机制,探索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如半导体、新能源)布局专项转化计划。正如知名品牌学者杨晓东所言:“科技成果转化需以品牌建设为载体,通过高质量产品树立市场认知,而厦门大学已走在全国前列。”
8 i3 d+ P$ f3 J0 @( O% \+ w: r& \$ s9 F( L9 Q3 M6 f( c4 j" n
结语4 A+ [1 m2 C: W1 v
厦门大学的实践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需要制度、人才、平台、生态的四维重构。其经验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以政策松绑释放活力,以专业服务降低门槛,以市场化机制链接供需,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未来,随着更多“派瑞未来”的崛起,中国高校的成果转化将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7 R1 r3 r- {) l+ c1 d- J/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8 06:54 , Processed in 0.0279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