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6|回复: 24

郭力: 北大中文系裘锡圭先生和他的出走复旦

[复制链接]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14 01:22: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力,1957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两年。1984年考回母校,在中文系汉语专业攻读研究生。1987年毕业进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历任编辑部主任,总编助理,学科副主编。2005年调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总编辑。2017年退休后从事北京大学校史研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4 01:23: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裘锡圭先生去世的消息,不禁心情沉重。我是裘先生的学生,但不是先生的及门弟子,与先生并没有很深厚的个人感情。我对先生的去世更多的是感到遗憾和惋惜。以我的有限了解,先生不仅是古文字学的泰斗,而且是如今社会少见的极为纯粹干净的学者,现今泛滥于学界的种种功利世俗与先生完全无干,先生始终以自己的学术坚守和人格追求引领着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4 01:2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78年秋,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38名同学进入了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在每一个同学心目中,北大中文系都是令我们憧憬的学术圣殿。在入学之前,我们中有相当一些人还不知道汉语专业是学什么的,毕竟报考北大中文系,很多都是奔着文学专业来的。当我们入校后了解到这个专业的情况,有人欣然接受,有人失望沮丧,但是令我们共同感到荣幸欣慰的是我们专业有一些鼎鼎大名的学界巨擘:王力先生、朱德熙先生、岑麒祥先生、林焘先生……,虽然他们有些已经不给我们本科生上课,但是他们的健在有如定海神针,让我们相信,四年的学生生活绝不会虚度,汉语专业的薪火相传一定会让我们在良师指引下学有所成。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192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14 05:06: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亦可归去来 于 2025-5-14 05:07 编辑
8 ~' v! \! j+ C) ^8 g
* p% V6 M( a8 [( S1 ^, ~7 T% }裘先生对复旦,似乎感情更深,据说在北大有过不爽的经历,

高级战友

Rank: 4

887

积分

0

贡献

500

奖励
发表于 2025-5-14 07: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5-14 05:06
/ U7 W" L7 l8 C: F: ?裘先生对复旦,似乎感情更深,据说在北大有过不爽的经历,
. f2 `0 j9 |5 ^' c: ~3 i/ C2 ?" L2 w
裘本来就是复旦学子,后来跟随导师奉调北上中国科学院,晚年落叶归根到复旦,北大只是他人生的一个点而已!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4 07:3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5-14 05:06
: @5 K) q6 h* R4 ?: A裘先生对复旦,似乎感情更深,据说在北大有过不爽的经历,

5 U9 k& X6 U1 L% J, q7 U/ z4 @未完待续,原文说得比较详细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18:12: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eushanghai 发表于 2025-5-14 07:05
) R2 b3 r# ?2 H4 K0 K* S4 g4 x# V裘本来就是复旦学子,后来跟随导师奉调北上中国科学院,晚年落叶归根到复旦,北大只是他人生的一个点而已 ...

. J% H" z" {' V; F1 [; k$ u其实只有胡厚宣奉调进京,裘锡圭为完成学业,追随北上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18:14: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完全符合我们的期待,第一年给我们上课的徐通锵、陆俭明、林焘、蒋绍愚先生都是当年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他们受教于前辈名师,学风严谨,循循善诱,引领我们进入了语言学领域的门径。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18:14: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一个追慕知识,崇拜学问的时代,老师们的学术生涯、人生经历,包括婚姻八卦都被学生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很快,有人看到了《光明日报》1978年6月29日《光明日报》整版报道裘锡圭先生的文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章称裘锡圭先生是“古文字学的陈景润”,文章记载裘锡圭二十年如一日,苦学不辍,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排除干扰,争分夺秒,在甲骨文考释方面取得斐然成就,获得了郭沫若、张政烺、胡厚宣、朱德熙等学术大家的赞许。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18:1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当时裘锡圭先生还没有给我们上课,但是得知“古文字学的陈景润”就在身边,而且“文字学”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裘先生终究会给我们授课,我们还是感到莫名的兴奋。于是,报纸上登载的和没有登载的关于裘先生的种种就反复被同学们津津乐道,裘先生“去干校劳动时带了一本《新华字典》,有空就背字典”,“只认学问不认人,有关学术问题,不管对方是谁,都据理力争”,“先立业,后立家,为了搞学问四十岁才结婚”“在案头写了一个座右铭‘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等等,都构成了裘先生在我们心目中的人设。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19 18:2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开始上裘先生教授的“文字学“课,裘先生给我的印象,并不是一个口才很好的老师,他语速较快,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满满当当,相比于陆俭明、林焘等先生讲课的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听裘先生的课感觉有些紧张。我至今认为,裘先生可能并不是一个适合讲入门课的老师。裘先生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惜时如金,下课铃一响,即匆匆离开,一分钟都不多待。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20 16:0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忆犹新的还有一次文字学的答疑,答疑是在晚上,老师到学生宿舍来,那次是在男生楼最大的一间宿舍,我记得有很多男生来提问,女生很少。不知为什么,对古文字感兴趣的几乎都是男生,没有什么女生,我们班文字学课学得好的是几位老三届的老大哥。我对于文字学课几乎提不出什么问题,就是去听答疑的。多年后我感觉,我提不出问题,不意味着学懂了,而是还没有找到进入的门径。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2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2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seushanghai 发表于 2025-5-14 07:05
: O1 g$ j# {: L# }0 g裘本来就是复旦学子,后来跟随导师奉调北上中国科学院,晚年落叶归根到复旦,北大只是他人生的一个点而已 ...

" M" e1 Y4 C0 e! G1 a' n05年,发生了裘先生离开北大跳槽复旦的事件。此事轰动一时,引起校内外诸多关注。当时我还在北大工作,听中文系的多位师友谈论过此事。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在2004年左右,学校出台了一个规定,除院士外,所有教授满70岁必须退休,文科没有院士,但会有极少数的教授会被授予资深教授享受院士待遇。而在中文系,这个待遇没有给裘先生,这就意味着,2005年满70岁的裘先生必须退休。而复旦大学求贤若渴,不仅要聘请裘先生做终身教授,还愿意为他成立研究中心。因此,裘先生决定出走复旦。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92

积分

0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2 16: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根据我在北大多年耳闻目睹的中文系情况,裘先生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文字学作为一个冷门学科,尽管有裘先生这样的巨擘,在中文系的地位仍然是比较低的。在各方面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如主流学科。裘先生应该有很多难言之苦。作为一个以学术为生命的人,他所在意的不是个人的待遇,而是他的学科应该配享的条件和资源,而这是北大未能给予的。北大校领导也曾挽留裘先生,但这种挽留诚意是不足的,也没有能改变裘先生的处境。
0 y# W6 c/ E: V) U5 H! {& a) E8 g4 x& ^# j6 r9 D  o
2005年,裘先生终于决定南下复旦。裘先生的学生除即将退休的李家浩先生外,都决定随同裘先生去复旦,这意味着北大丢失了整整一个古文字学科。这件事又引发了一波震动。据说中文系的负责人不满地说:裘先生一个人走就走了,不要伤筋动骨嘛!然而,在人际关系复杂的中文系,学生为何随先生而去,恐怕谁都心知肚明。
$ a5 @% @  V8 W
' Q7 N5 k6 U* V裘先生去复旦后,复旦大学给予他极高的礼遇和学术支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于裘先生到复旦的2005年成立,实际上是为裘先生团队提供了专门的研究平台。在研究中心,裘先生并不担任行政职务,但他是中心的学术核心和精神领袖。在研究中心,裘先生带出了一批极为优秀的弟子,他们在裘先生的严格指导和培养下,学术精进,成就显著,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中心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基地。这不仅是裘先生对复旦的回报,也是他在复旦校方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穷尽晚年的所有心力,对国内外古文字学界的卓越贡献。  m0 K" |% B! c0 {# w
5 `6 n% J0 M2 `) f2 d0 n& h# t
裘先生的出走,对于北京大学是巨大的损失,作为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学生,我为母校母系感到深深的遗憾。我常常想:如果是极其爱重裘先生的朱德熙先生还健在,裘先生是一定不会离开北大的。

禁止发言

41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2 16:5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御风行者 发表于 2025-5-22 16:52# X0 f/ K0 Q: S. }% U; X
05年,发生了裘先生离开北大跳槽复旦的事件。此事轰动一时,引起校内外诸多关注。当时我还在北大工作,听 ...
2 k1 H& ]# }8 r  y( I6 ]
2005年北大公布的资深教授名单有裘锡圭教授,此时裘锡圭教授可能离意已定。类似的事情在北京多所大学不断上演。[尴尬]9 R, ~" T4 s* [+ V: Z# G# ]* V
, Z1 J, e/ g! e7 T+ ]% s% U
裘锡圭先生是北大第一批资深教授。
+ z: R' O* u* p5 L* A  M/ A4 p( E8 x6 w2 ~7 ~2 J& l
时任北大校长登门挽留裘先生,说裘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裘先生听闻此言,去意更绝。事实证明,他去复旦是对的。北大对张岱年这些老先生,也是徒尊其名,缺乏实质礼遇。
. i: D7 K4 i* C0 ^5 u2 T6 ]8 }0 e. V9 X7 k! k6 _
2 t- M  d7 c& L+ v) l- @+ z* |; \
类似于那个笑话,胡core拉着刘德华说:学友,你的歌唱的真好,不愧是歌神。刘德华说:谢谢江主席。
% _" V1 U4 p2 r9 n
* x# Y+ J* M& s
% k4 ~4 N1 `* E" ^$ w2 A: [5 |/ y' h. L5 g2 L7 C- _

禁止发言

41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2 17:05: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5-22 16:57$ }, c+ B. T5 Z
2005年北大公布的资深教授名单有裘锡圭教授,此时裘锡圭教授可能离意已定。类似的事情在北京多所大学不断 ...
- ^# ?& Y) x. U. Q  y( ~7 M
有人这么回复,被说是洗地⌓‿⌓1 W2 }3 F2 `. y1 w7 N! |

& ]8 L7 N6 u% B  q% N4 w朱德熙先生过世,裘锡圭先生去了复旦,接着李家浩先生退休,北大古文字学便星散凋零了。顺便一提的是,裘锡圭离开北大并非外界所传的“北大不留人”,当时裘先生已经是北大的“资深教授”(以裘先生住在蓝旗营院士楼为证,他对门住着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很受尊重的,因考虑家庭、年岁等实际原因,他坚持要离开北大,回到上海,叶落归根。最近几年古文字研究非常“吃香”,几乎成为“显学”,许多大学纷纷把古文字学作为“强基”项目,想以此显现文科的成果。近时,北大中文系还成立了古文字专业,“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这可就难了。但愿这个学科不搞“花架子”,后继有人。0 s9 K& s; Q( g) b
其实裘先生本人,和系里的人都知道,裘先生本来就是复旦毕业的,晚年又回到母校,以及师母的家乡,何其合适?北大资深教授,裘先生是第一批,乐黛云先生都没有。袁行霈、严家炎先生也是资深教授,这也是北大最好的待遇了。最重要的是,复旦能提供更好的待遇,先生、师母愿意去,和你们说的排挤是两回事。
; x, F0 X# q, s- Y3 j* o( S6 R  R/ a: [$ ?$ x
洗地洗的真难看,裘教授在北大受排挤的事情,他的朋友弟子都知道,给你一说仿佛岁月静好,真是乡愿之人  o; w- n! n* d- J7 y
裘先生自己知道,你这是要代言裘教授?当年的事情,知道的人太多了。温儒敏之流祸害了多少人,你就一边做梦一边洗地吧3 K+ A, B9 ?" Z5 J- I
3 `, N# e! a' \! _% P5 U$ T+ J
2005,北大中文系主任是温儒敏,复旦中文系主任是陈思和。6 x: C3 V  s" V6 w3 k

( \1 G7 L+ F; w4 ~' _" \& {裘先生是学校、系里推选的资深教授,他走之前已经升任了。
" ^2 {: s3 q- K6 K; P, E* O( g) l. c! s6 I4 v" m
看到先生的弟子们都追随他而去时感动的一塌糊涂。一个人,一个老师,一个教授一辈子能做到这一步,绝对是巅峰的人生。
; R: E1 R' e  y8 F$ R" n  W8 l
! W$ I+ q. a  i1 i  s
# ~0 C, z1 P9 r8 @! V. r* L$ j8 u9 t6 S; s1 r7 X+ O
' `+ D+ b: t0 j# g. i0 e

禁止发言

41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2 17:3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5-22 16:57
; a7 }3 b, y: @5 r, E* \6 E3 j2005年北大公布的资深教授名单有裘锡圭教授,此时裘锡圭教授可能离意已定。类似的事情在北京多所大学不断 ...
: Q6 [1 m4 d9 t" T* Y3 {% R1 K
裘錫圭在宁波效实中学的同班同学写到:
) D' Y/ ^# D4 d, Y- D2 q) ]7 j- ?& h
本世纪初,北大分配给他一高级寓所,与副校长、院士享有同一待遇。我约同学王义述(北大信息工程系)、严箕霖(宁波二院)同去拜访,畅谈我们的情谊,回望成事之艰。
* R& p$ {) a$ x5 a4 p. x, ^9 Q$ v7 s. l0 m0 ^' C% N, O
后来裘钖圭写信告诉我,经复旦与北大领导的商定,从北大调往复旦。不久我去上海,邀何志诚同学陪同,前往复旦馨园拜访。复旦提供二大套房,一套用作住宅,另一套作为书房兼办公室。其实北大也给他以高规格待遇,我问他为什么要回上海呢?他主要对有些人,学力淺薄,一旦挂上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的头衔,就忘毋所以,志高气扬,有些看不惯;再者复旦是母校,有一层感情。他长期致力于学术,用眼过度,以致患有眼疾,视力衰退。那天,他执意要宴请我与何志诚,再三推托,最后恭敬不如从命了。: ?* |# T6 z- q* ]& n' i

8 q/ u/ ]6 B9 z/ I( ~  E9 W 在古文字方面,裘钖圭是泰斗级人物,多次被邀去台湾及大洋彼岸的美国讲学。他告诉我,在美国约定讲学半年,完成后美方邀他再续约三个月,并应允完成后在美国全境游。他只注重学术,旅游毫无兴味。他将半年近万美元的津贴,全部买了古文献带回中国。我见他满满书架,整个大套房装得滿满,这是他全部财产,斗胆问,将来如何处理?他说儿子裘实,从事经济方面工作,对古典文学文字,兴趣不浓,将来只能赠给复旦了。% e  G+ [, A5 y( D# N6 h
3 U1 ~/ |# L) I
今接噩耗,夜不能寝,缅怀之情,涌向心际,拙笔难以表述对钖圭同学的怀念! 裘钖圭对学术的专注,对母校的情怀,对师长的尊敬,对同学的情谊是我们与晚辈的榜样,他深深地留在我的心间。钖圭同学与我们永别了,他永远活在同学的心间。" e% q! v' g) F! z9 N/ H
* n+ F; m, r( }. A6 D- j2 s# k4 P2 q0 _+ P
胡佩庸初稿于2025/05/09凌晨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8:04: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同学们围着裘先生问了很多,裘先生也认真解答,交流很活跃。记得有个年龄小的男生,提的问题有点挑战的意思,裘先生也很较真地跟他争论,以至于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答疑完毕裘先生要走时,有同学意犹未尽,提出能不能再增加一次答疑,裘先生再次表现出惜时如金,看了看表,为难了好一会,我不记得他是否答应再增加一次答疑。
/ g; S! O# U0 @
. |5 g% }0 v* O, P+ Q1 C& m我和班上几位同学还曾经去裘先生家拜访了一次,记得当时裘先生的独子裘实还很小,年轻的师母很热情很能干。我悄悄扫视裘先生的书桌,并没有看到那张传说中贴在案头的座右铭,我想大概这座右铭早已印刻在先生头脑中了吧!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22 18:05: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再次上裘先生的课是在研究生阶段,裘先生的“古文字学“课是两个年级的研究生一起上,另外还有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共有十几个人。这次课远比本科生阶段的”文字学“令我印象深刻。因为上课的形式跟其他研究生课程很不一样。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06:3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生的其它课程多是讨论式的,老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准备,上课时每个人讲自己的研读心得,然后老师做总结性的点评讲解。期末考试会让我们自选题目写一篇文章,老师根据文章和平时研读报告的印象给一个成绩。而裘先生的课完全不是这样,他仍是像本科课程一样,一个人讲满堂,没有什么讨论的机会。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192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3 07:4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亦可归去来 于 2025-5-23 09:24 编辑 0 U- [! ?  D$ u+ M  d
RiverValley 发表于 2025-5-14 07:37% `% s+ i  A: _4 I
未完待续,原文说得比较详细

/ w' x* g5 ~3 N0 H& |# H3 ?( ]3 A# Z  H9 U$ D8 H' J
有说的说法,更尖锐,1 r! x+ q. I- j/ y) j; L$ v
还有说,裘先生用某些人诋毁自己的话让试图挽留裘先生的北大领导哑口无言,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8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3 09: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DFL 发表于 2025-5-22 16:57
6 _" i; W- }5 v7 V& N$ k2005年北大公布的资深教授名单有裘锡圭教授,此时裘锡圭教授可能离意已定。类似的事情在北京多所大学不断 ...
& b, H7 s7 G# P% p) x
胡core拉着刘德华说:学友,你的歌唱的真好,不愧是歌神。刘德华说:谢谢江主席。
' [; q+ @5 q# Y4 v1 C" U7 Y4 h# s0 a+ g+ T
这个是段子还是真事?真事的可能性不大。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09:07: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5-23 07:497 ~! E) [" l, a6 I
有说的说法,更尖锐,
% G7 Q6 p5 y4 q7 ^$ r0 C4 @) z* U
直指温儒敏

禁止发言

41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23 09:12: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葛兆光  |  一个老学生的回忆——悼念裘锡圭先生
0 b) d1 s3 S* z葛兆光  中华读书报 2025年05月10日 10:076 k3 u; g' P6 z; E
2 m+ z  t3 e/ }7 y
收到裘先生往生的消息,是美国的半夜。睡梦中醒来,看到微信,很有些愕然,因为我们在四月赴美之前,还借了裘先生从医院到学校来的机会,在光华楼27楼看望了他,那时候虽然他眼睛看不清耳朵也听不清,但是气色不错,当时留下一张合影,他还挺有精气神。当他为了合影特别睁大眼睛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很清澈很明亮。: D* |, S$ ^, K( w: D

  q: S3 c* _4 l# {# p$ c葛兆光、戴燕与裘锡圭先生合影
5 Y9 C4 ~& u- d: P4 w8 d# C9 I9 w4 F3 L' c) d1 k
裘先生是我和戴燕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老师,我们1977级大学生是1978年春天进校的。在古典文献专业欢迎新生的会上,第一次看见裘先生;随之而来专业对左言东老师的批斗会上,第二次看见裘先生。那时候他还是青年教师,坐在很多老先生后面,戴着一顶帽子,不怎么说话,所以,一开始大家对他的印象不深。不过就在1978年,《光明日报》登出了一篇长篇报道,题目是《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称他是“古文字学界的陈景润”,其中说到他如何刻苦读书,如何破译古文字,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报道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讲到他率先指出侯马盟书中的“麻夷非是”,就是“灭夷彼氏”,而且还因此更正了《公羊传》两千年古人注解之误,以至于郭沫若大为称赞“至确”。于是,同学才开始对这位年轻老师刮目相看,不过,由于传说中他一丝不苟,论起学问来铁面无私,因此,当他给我们上“文字学概论”课的时候,大家也都有点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直到学期结束,格外认真地对付这门课的期末考试,最终卷子发回,好像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得了“优”,其他大多只是“良”,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认真和严厉。这大概是二年级,也就是1979年末或1980年初的事。
0 R9 M( _$ L- @0 q( H1 i7 g* o1 l) D9 f& T( d+ S
到了1982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给我们讲“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也就是早年王国维说的“两重证据法”,不过,王国维的时代,远没有现在这么多简帛文献的出土,但裘先生和李学勤先生他们,正好碰到这个“地不爱宝”的时代,因此,他们开启了被称为第二次古典学重建的时代。我这里用的“第二次古典学重建”这个概念,是裘先生说的,他认为,古史辨时代是中国第一次古典学重建,是以去伪存真为重心,现在大量简帛文书的出现,则可以是第二次古典学重建,因为这个时候的重心,是通过出土文献重新认识古代中国。我理解,他也用 “古典学”这个词,和李学勤先生一样,也是要把古代中国文明放在古代世界文明中去重新比较和认识。在我读研究生的时代,他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大趋势。他那篇《谈谈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大概就酝酿于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给我们讲课的内容,他的课给我印象很深,所以一直到上个月我在加州伯克利作演讲,还首先提到这篇文章。 / ^: n1 D& j5 C9 L4 f/ o  Q2 B

; D7 X- m  o  R3 ]一旦公众舆论把裘先生比为陈景润,很多类似陈景润式的故事就传播开来,半真半假,以至于很多人都想象,裘先生仿佛刻板得像走路碰上电线杆的陈景润,我们同学中也曾传说,裘先生如何不留情地当面批评某前辈的著作,如何不懂得穿衣吃饭的常识,如何在国外访问时天天只吃白煮鸡腿,其实很多人会忽略了裘先生的另一面。我们在当学生的时候,就在1979年北大中文系新年联欢会上,听过裘先生清唱京剧裘派花脸的段子《铡美案》(裘先生原来唱老生,但这次不知什么原因改唱花脸),那还真是有板有眼,声音洪亮;当时,另一位也在现场唱京剧余派老生名段《四郎探母》的,就是我后来的硕士导师金开诚先生,他们当时都是古典文献专业的中年教师,这一场表演让我们着实吃了一惊。特别是,很多人都觉得裘先生沉浸于古文献和古文字,是不问世事的“专门学问家”,其实,他不光对各种思想文化问题有自己的立场,也关心很多理论甚至是海外理论,只是不常外露。1990年代我参与编辑《中国文化》集刊的时候,曾特意去他家向他约稿,他觉得《中国文化》刚刚创刊,不宜发表过于专深的文字考释,于是,便特意写了一篇讨论古代风俗文化史的《寒食与改火》给我,在这篇文章里,他不光引征了大量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也用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类似的文章还有《杀首子解》等,这让我们看到了裘先生的另一面。后来,我们先后从北京移居上海,住在同一个小区,戴燕曾经受刊物之托,去他家专门对他做过一次很长的专访,在访问中他谈到专业研究,但也谈到了很多专业之外的感想和故事。近二十年里,不知道多少次,我们在小区院里遇见他和董岩老师散步,也会常常天南地北乱聊,这时候,你如果听到他有关社会和政治的一些议论,你一定会知道,他绝不是人们传说中的那种书呆子。
$ z% M6 y3 u9 w+ E. g' u# C$ j( F! q7 C9 D
教过我们的那一代老师,好多都已经过世,从进学校后只见过一面的游国恩(1899-1978)、魏建功(1901-1980),到教过我们课的周祖谟(1914-1995)、阴法鲁(1915-2002),再到相处更为密切的裘先生这一辈如金开诚(1932-2008)和严绍璗(1940-2022),正如麦克阿瑟那句名言说的,“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想起他们,就不免有些伤感。不过我也知道,伤感是免不了的,但不必只是伤感。当我们回忆他们的时候,我们也老了,总有一天,我们也可能会像他们一样,也会被后辈回忆(或者遗忘),学界总是一代又一代更替的,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可以宽慰的,只是薪尽火传,他们以及我们,至少还在世上留下了些许文字,人走了,文字总是可以传下去的。我在想,等回到上海,就把六卷本裘先生文集拿出来重温,作为对裘先生的纪念罢。
9 l0 j1 ?! R; K# r9 l* p5 h; m- E  o% B5 H
2025年5月8日匆匆写于哈佛大学

高级战友

Rank: 4

8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23 10:1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RiverValley 发表于 2025-5-23 09:07' B8 C: i8 v4 `! D; o
直指温儒敏
& _3 ?' a7 v1 B7 g! W; X3 }0 d2 _
另外背后有闵维方(裘先生对门邻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7 01:43 , Processed in 0.04582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