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7|回复: 4

南京工学院是全国院系调整后不靠苏联专家组,本身优势学科群就是顶尖的少数学校之一

[复制链接]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18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6-29 23:31: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学本身就爆锤苏联专家
热工动力自动化,本土专家云集,比钱学森成绩还好的钱钟韩认为同专业南工四年培养即可达到苏联高校五年制培养水平
电信方面,毕竟明面上是华东地区电信组核心资源云集的地方,本身有南京中央无线电厂和军队雷达站,南京地区电信方面工程基础,再加上需要实时应用对接到大型新闻电台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苏联本身电信就是弱项,基本上不需要苏联专家指导这块

整体来说,除了核能这个全国都薄弱的项需要向苏联专家和苏联高校取经,其他学校优势学科群南工已经超越同时期苏联专家组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18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23: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的骄傲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18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6-29 23: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年代开始,中国高校参考苏联教材,自己编写教材。记得1962年,教育部领导成立了全国教材编审委员会。热工学科同行也相应成立了全国热工教材编审委员会。1963年在南京的江苏饭店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主任委员是上海交大的教务长陈大爕教授,副主任是我校的热工教研组主任夏彦儒教授。当时参加会议的有清华的王补宣教授、西交大的杨世铭教授、上交大的沈维道教授、同济的蒋汉文教授、天津大学的吕灿仁副教授等。我和西交大的谭连城两个讲师做会议秘书,管会务并列席会议。

过去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并没有严格规范。1963年的会议就制定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某门课必须讲授的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规定了不同专业的各课程的学时数。比如热能动力专业,热工基础课的学时就比较多,非动力类专业(如土木、机制类)的热工学,学时数就较少。大纲确定下来以后,就组织分工编写教材。某校、某课程的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地位高,就承担该课程教材的编写。编委会协调平衡后,各学校都分担了不同教材的编写任务。我校夏彦儒教授(早期清华毕业留美),承担动力类工程热力学编写任务,传热学则由西安交大杨世铭教授编写。

夏彦儒教授参考了苏联的多种教材,编写的工程热力学,公认水平很高。文革以后,厐麓鸣教授又把夏编‘工程热力学’修改补充出了新版。杨编‘传热学’也沿用多年,到戴锅生教授重新编写出版,应该在八十年代后期了。我写过传热学的一些补充讲义,合作翻译出版过《能量与物质的转移理论》和《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两本专著,内容反映传热学科某些新的科研方向和成果。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18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6-30 00:0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962 年,留校任教的陈善年经过在北京学习俄语一年后,获得了宝贵而且年轻人神往的苏联留学机会,但苏联方面最后 把他要学的核动力工程热工基础专业的“核”字去掉了,让他很失望。因为要盖章确认,回到南京后,学校领导刘) 初很郑重地给了他一道选择题,学校接到了国家第一代核潜艇的一个保密项目,是继续去苏联留学还是留下来搞研究,给他3天时间考虑。“我只用了1天就想好了,决定留下来搞研究。”陈善年说。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出国深造是一条“正道”,但陈善年认为,不学核动力,出国留学就没有意义了,还不如留在国内做研究,他就这样毅然主动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18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6-30 00:1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萧十一郎 于 2025-6-30 00:12 编辑

南工前身央大建筑学毕业的张镈在杨廷宝的指导下他主持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民族饭店、友谊饭店、民族文化宫等建筑。张镈先生一生主持、指导了二百余项重大工程,数量之多,造诣之深,世界少有。几乎北京20世纪新建的现代化建筑当中国家级国字号当中的头牌建筑都是他设计的能在首都北京这种大型官方意义的建筑上留下几十乃至百来项,简直把苏联建筑专家的脸都打的浮肿退肿上百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8 07:34 , Processed in 0.02688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