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自然科学奖8 k& F7 j5 G3 _
% d) w8 P2 N/ n: ^2 I6 j1. 边界层与涡流层稳定性的数学理论:王亚光( J x7 v8 @8 ^7 ?/ K( f
2. 三维基因组折叠调控编辑机制的研究:吴强
8 C$ X7 z; x4 j, x% T' E+ l* M0 ~0 V& C/ }. {
二、技术发明奖3 o: b# C. b* N
1. 现场级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成套装置及应用:关新平
- N7 t F t D# L2. 低成本长寿命高性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章俊良9 S" l) b( `. s( {% C
3. 单机大容量高压直挂电池储能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蔡旭6 a% A V/ u1 V; K
4. 航空航天大型曲面柔性零件双五轴镜像铣削技术与装备:王宇晗. V" R7 p; Y$ V' G! i
5. 功能适配性生物陶瓷骨修复构件的研发与应用:范存义
- E0 |$ \. _" \ Q* E: S3 O+ N6. 智能驾驶自主作业农机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刘成良" y" h2 b: U' `. ^
7. 面向高端制造的机器人技术与装备:朱向阳+ F6 t# J0 P7 @
8. 面向密码模块的信息泄露智能分析关键技术:谷大武4 O6 e+ [% a, x& [, ^' B- b# x, E
9. 基于固相质谱的代谢组学肿瘤诊断技术创新及应用:钱昆* J1 ?8 ]9 U x* P4 @
- ]2 Q% x. |& w三、科技进步奖" b. {2 e' P2 w
1. 云边端一体化智能计算系统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过敏意" p9 h4 c, D! m5 F e8 W5 }8 a1 n
2. 高掺杂超支化聚合物表面防护材料创制及其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朱新远7 Y( L) z2 [2 e. o: f$ P
3. 新一代氯碱离子膜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化应用:张永明
6 O4 Y7 N5 O* {2 @) j, o; d4. 薄壁结构电阻焊质量智能控制技术及载运装备制造应用:李永兵& K+ [$ r5 T+ C" g) { d$ s# U# J/ o
5. 重症肺炎诊疗新策略新技术的建立与推广应用:瞿介明
3 k# R' n1 \1 m1 T b3 J( g1 v2 r6. 肺癌免疫与靶向创新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陆舜
y) {: e7 I8 A- H7. 致盲性眼底病综合诊治策略的建立与应用:孙晓东( }+ e2 a# w9 v1 _" T. A. N
8. 着床障碍疾病精准诊治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孙赟
& T4 k) g/ L9 s3 ]; |9. 一体化压铸用免热处理强韧铝镁合金及其应用技术:曾小勤" g" c7 y2 d3 T+ Q6 `, d% k- c
10. 空调器长效节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丁国良
/ a) q% |( |5 c$ m q11. 代谢性疾病新机制、防空新策略与推广应用:王卫庆: `; d0 q! w0 W7 S
12. 感音神经性耳聋诊疗新策略的建立和推广应用:吴皓
+ n4 m r# _: s13. 大规模深远海养殖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付世晓$ y% b/ O: @) R1 h
14. 骨保护导向的创新药艾拉莫德临床开发与风湿病精准用药体系构建:林厚文) i; w; s$ o1 ~, Y. `& x
15. 糖尿病全程防治的循环论证和转化应用体系构建及推广:陆颖理& ^( I; n; W" H+ ~ ~, o, z# G
16. 股骨头坏死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张长青
3 B$ J0 E9 H) q5 ]$ Y/ J( k$ j6 m+ S2 B2 @, g, d% w! a5 J1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