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8-14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d: V5 C& ~/ c9 U7 X) b4 Q5 v2 D
中山大学团队研发的"以蚊治蚊"技术(Wolbachia生物防治法)目前主要针对蚊媒传染病(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其原理是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不育雄蚊,压制野生蚊群数量。该技术暂不适用于蟑螂防治,原因如下三个方面:
( @; g0 N k: M
# ^' }: e; k5 p7 I9 z$ @6 q2 s$ M生物学差异:蟑螂繁殖周期(卵鞘孵化需1-2月)远长于蚊子(7-14天),种群压制效率低
5 Q9 M! e; C+ q) p. d共生菌限制:沃尔巴克氏体在蟑螂体内的感染率不足5%,难以建立遗传控制体系1 f9 E5 f. S# [$ {# K3 R2 U; C" ?
行为复杂性:蟑螂栖息地隐蔽性强,释放的工程个体难以有效覆盖
+ M, _/ w7 N5 Z0 F Y% p0 Q; N5 B1 `5 m, d# n9 o1 c
当前蟑螂防治仍以化学防治(如饵剂)和物理防治(陷阱)为主,但基因编辑(如CRISPR不育技术)可能是未来研究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