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0|回复: 0

山高水长,杨振宁先生在复旦留下的那些珍贵瞬间

[复制链接]

高级战友

Rank: 4

59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0-18 20: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高水长,杨振宁先生在复旦留下的那些珍贵瞬间原创 缅怀先生的 [url=]复旦大学[/url]1 _' s* f$ M% y1 G- c9 R2 ~4 o* k
2025年10月18日 19:31

% t: u1 S% j) X  a. D- f" t; g( X# |
据新华社消息,今天(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7 ]; V7 q' f. z- H* s
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的巨匠,不仅以“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更以深厚的家国情怀,积极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崛起与进步。

, ~: b# v% i% f3 y2 g. h  J
于复旦而言,杨振宁先生不仅以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激励代代学子投身科学,更与学校有着深厚的渊源与长久的学术合作——杨振宁之父杨武之,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本人,更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等,一同发展规范场理论等研究方向,被认为是“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1980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1984年,复旦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

& F" u3 a( p+ B) d- i. j
2009年,杨振宁到访复旦与师生畅谈“物理的诱惑”,万人空巷的盛况铭刻在许多人心中。16年过去,先生的精神与品格仍深深浸润复旦园,激励后学追求真理、不懈求索
0 t: Q7 z( M, i) ]2 {

  Q- m& Y. W  A! Q' k7 J: g
1980年1月19日,复旦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名誉教授
/ n: ~) _0 u2 z# o. [  W" I
' I- a( v7 c2 s# M( \
; |2 E( _! Y/ \2 L* K! b! S# v! Z
! P6 K- Y9 }6 A; L3 D- _4 Q; Z
1984年12月19日,复旦大学举行授予杨振宁名誉博士学位仪式,大会由复旦大学校长兼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谢希德主持,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出席了大会

! z7 c( W  r) i
+ _" l$ O2 D; s; Y. h
最为杰出的划时代的科学家,
复旦国际交流的引路人

6 T/ ]/ [$ `; q  J0 i, V: n

4 q+ l) f/ Z( Q$ e8 z: m
“杨振宁先生的去世对我们特别是物理学界的同行来说,心情都无法平静。他的一生是整个世界的荣耀,在我的心中他甚至是可以与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比肩的最为杰出的划时代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陶瑞宝说。
6 n6 v8 S- Y* k; g  a3 }" F
同样备感震惊与悲痛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8年前,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工作。期间,杨先生应邀访问上海光源。马余刚记得,杨先生当时参观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XFEL),还特别说到等硬XFEL(现 SHINE)成功之后,他还要来看。“没想到SHINE尚未出束,他已驾仙鹤而走。”
( y; K& p& Z& n) f7 b
, S- ~! U& A0 ?% j$ d
1996年,杨振宁教授在“杨武之论坛”上演讲
6 E. Q/ P: _: k0 l: u' S& d! D/ I
杨振宁这三个字,对于每一个物理研究者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 C: {9 F# r) Q2 \9 N) }. `7 H
英文版《杨振宁论文选集》,是杨振宁亲自编选的编年式论文集。“我们这一代学物理的人,许多都读过这本书,它对我的影响巨大。”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回忆,那是一本红皮的书,许多物理学系师生都曾反复研读。《选集》不仅收录了杨振宁的代表作,还有他在每一篇论文背后讲述的研究时的思考过程、遇到的困境与灵光乍现的瞬间。“这种科学方法与精神传承,对年轻一代是巨大的激励。”
3 Q, p( {; d* {4 N, K' ?
在许多复旦人眼中,杨振宁先生既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又非常平易近人。与年轻人交流的过程中,他非常乐意鼓励大家,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和帮助。“他的学识、为人、品格对我都有非常大的影响。”陶瑞宝这样形容。
- }( U( z( H! x) C
“可以说,杨先生是我们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的引路人。”如今82岁的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忻元龙感慨,杨先生回国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学思想,更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学者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 n* J6 `0 \0 Z$ h
1979年,谷超豪、忻元龙等人应杨振宁邀请,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学术交流,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出国交流的学者。中美当时还尚未直接通航,路途十分辗转,忻元龙、谷超豪还有杨振宁妹妹、复旦大学生物系校友杨振玉先飞往巴黎,再飞到美国。
' a" u/ @6 K, [/ G% q; S6 X( T
1977年7月,谷超豪、胡和生等与杨振宁合作研究规范场(左起:沈纯理、谷超豪、胡和生、杨振宁)
  \8 @1 W$ ?+ T$ a* V& ^# X2 c5 ]
当时,杨振宁是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忻元龙至今记得,杨先生十分照顾中国来的学生,学校周边购物不便,他专门安排学校华人师生帮助购物,有时还亲自开车带大家前往超市。
  L+ Z. V# i- s& @1 S8 V3 J
9 _5 v% h! S6 o% j- {0 T" a( B1 }& `3 K
在杨先生提携下,一批批中青年学者得以走出国门,拓展学术视野。他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声望和人脉,积极募捐并设立基金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访问。基金会为许多复旦教师提供了出国交流的机会,杨福家、陈晓漫等都曾通过这一渠道赴美访学。这种支持,对于当时资源有限的中国高校而言,意义极为重大。
3 P" r% z; I: y/ T2 y, ]2 M* r
3 N5 V6 p" @/ j% X5 K, {$ f
杨振宁与谷超豪:
数学和物理学的一次重要跨界
4 C9 r6 v. q4 [9 T. r2 R

, C. _. ?) C$ A2 d) a
几十年来,杨振宁与复旦大学数学系、物理学系师生保持着频繁交流,特别是与谷超豪的携手,堪称当时中外跨界学术合作的经典范例。

8 b4 a% U' `4 l( D9 b( D: _8 R
这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是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有直接关系。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杨振宁每次回国探亲,会在沪停留一段时日。期间杨振宁便会来到复旦,和数学系谷超豪等人交流。1996年,谷超豪推动设立“杨武之论坛”,杨振宁作为特邀嘉宾作多场演讲。
+ }% |4 u" {& }. l. K$ J, _0 i
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整体仍较为稀少,但杨振宁的归来带来了宝贵的外界信息。起初,谷超豪等人与杨振宁的交流显得有些谨慎,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他们被杨振宁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所吸引。
, F( a; y. U' V" U3 o5 r7 N/ d
谷超豪曾回忆,杨振宁没有想到复旦大学有人懂他的东西,“还有人和他有共同的语言,因为数学家和他谈话的话,比较抽象,但是我们这一组人不光对数学有兴趣,而且也对物理有兴趣,所以共同的语言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2 N) X- F: ]7 ^5 P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开启了规范场理论研究的崭新篇章,实现了物理学与数学的深度融合,共同撰写了《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一文,发表于1975年《中国科学》中英文版。这一合作不仅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交流范例。

: y. v4 c8 u( w) N. q  }' A
《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论文抽印本

& a) m$ J  Y- k+ b
《规范场理论的若干问题,Ⅱ》
4 s$ Q' B0 t) ~  M
杨振宁曾感慨:“我过去有个猜想,在国内大学中有实力很强的研究人员。通过这次接触,证实了我这个想法。如果这样强的研究力量能和重要的题目结合起来,就会有很快的进展。”他还以谷超豪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例:“如果能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学术动向,抓住问题之所在,国内的这种力量会很快发挥出来。”' y  z' }: y) v  N3 H" _- ~
; h" d  Z/ |. |2 H
1977年,杨振宁再与复旦合作,与数学领域的忻元龙、李大潜以及物理领域的倪光炯等人,共同发表了《局部对偶的黎曼空间和引力瞬子解》及《欧氏空间瞬子解的几何解释》。
: G2 J& t# T/ H2 h! \9 ^
1977年7月,复旦大学与杨振宁进行规范场合作研究时的全体人员合影(左起:胡和生、忻元龙、郑绍濂、孙鑫、谷超豪、严绍宗、杨振宁、沈纯理、夏道行、李大潜)
0 S- g; i; [, `+ r
/ o: G. e% i) t- R
学好物理并不难,
只要有好奇心“诱惑”
! g4 N* r  P8 B! e, j$ u3 s
. Y5 h# |+ H8 R1 I8 T
如果要问,复旦史上最火的讲座是哪场,杨振宁先生的一定名列前茅。
1 h! s- A, W: X
2009年,87岁的杨振宁应邀赴复旦访问并作专题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物理的诱惑”。“当天盛况,我至今都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周磊当时是物理学系教授,全程负责了杨先生的接待工作,对当时盛况历历在目。

, k3 U' n* X8 @" g( j+ s: {8 t0 z

% S) C+ ~. R# ]( p1 j" Y3 Q$ S/ k
2009年,杨振宁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作讲座
; G9 H; {5 \: W# G/ H- q! V
演讲设在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时任校长杨玉良主持。大家很早就开始在门外等候,场面之火爆可谓“史上空前”。现场不仅座无虚席,连讲台前、过道上、门口都站满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因事晚到,只能坐在台阶上。

( h) R# z, u- K0 P1 Q9 }( o6 L. v/ ], E
“他的演讲既有学术高度,但又非常简洁明了,即使只是大学一二年级的物理学专业学生,也能从中收获良多。”当时也在台下的陶瑞宝记得。
. e; Z7 [1 q8 ~- e: y- B
演讲前,杨振宁提前把幻灯片发给了周磊。“我一看,几乎没有花哨的装饰,只有简洁的公式和文字。当时还担心内容会不会太专业、太艰深。可当演讲开始,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深入浅出。”周磊印象深刻。
( Y8 Z  n" Y% h" \* e( Q3 m. }
杨振宁用极为平实、清晰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学知识讲得深刻而动人。他表示,学好物理并不难,是好奇心“诱惑”着他和一代代物理学家去探索和发现。在周磊看来,那不只是在讲,而是在点燃,点燃了在场每一位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敬畏。
; J# n# V$ U7 [& Z' S
演讲前,杨振宁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师生座谈时提到,他曾参观过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认为那里环境开阔、视野宏大,是理科发展的理想之地,如果能把复旦的物理学系搬过去,一定会迎来更大发展。几年后,包括物理学系在内的多个理科院系陆续迁入江湾校区。“先生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周磊说。
- k* P# G# K8 ?
2017年,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光华楼举行。95岁的杨振宁院士和往年一样,坚持来到颁奖现场。他没有坐主办方准备的椅子,而是站立着全程微笑地为台下的科学家和观众们致辞。他欣慰提及,中国的年轻人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渐渐上升。

, W' s+ e: m" I* b  ~
如今,科学的重任从前辈手中交接,递到青年学者们的手中,代代传承。先生留给复旦,留给中国科学界的,不只是一座丰碑,更是一份久久不竭的精神火种。

# N; w& h& D% k; b% i

  A9 h/ ?2 m2 {+ {& U- R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

4 z- n  A/ \2 K9 v" B  K$ L9 Z/ F) }( F, J# J2 C- W$ C7 Q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11-21 17:35 , Processed in 1.37856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