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25-10-29 14:1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年科学家站C位,“破壁”对话顶尖大师, B# i3 F3 `) t3 Y! B* N0 Y+ q
复旦大学 2025年10月25日 09:011 b. Y; K5 [/ L, ?) h. k- U. g) M1 ?, Y. f
% M: q; [9 R# F' Z10月24日下午,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大会在上海自贸区临港中心举行。
7 u7 A3 E2 G; b5 v$ Q5 A
$ H9 G# \# d U* O ?- m9 q. u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主办,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承办,以“未来科学先锋——创新与卓越”为主题,汇聚海内外顶尖科学家与全球近30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共探科学前沿,共谋青年成长。
( v1 }6 D5 e& p; x
( p! y5 o" q9 _3 }4 k, w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青年科学家大会旨在搭建一个高起点、国际化、跨学科的对话平台,推动全球青年科研力量的成长与合作。
1 s e" E/ H/ g7 }8 E" ?& L
. q3 l) L0 g/ ]( J5 h青年科学家大会联合主席迈克尔·莱维特
8 s9 i8 v+ Z! p5 o; o- u6 d. k& ^3 f( _
大会联合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方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 S2 _0 }' L# ^! Y: ?
' q& @7 N+ L! S/ H3 @) M/ i莱维特表示,应当充分信任年轻科学家的思想活力,并赋予他们自主权与责任。科研机构与资助体系也应加大对年轻科学家的支持力度,助力他们实现更多重大科学发现。; D+ o% `3 [+ ?; L* T4 v7 m$ J( Q; I
0 J3 m( L# |( @" l8 ^3 u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晓虹在开幕环节阐述了研究院的发展目标。
* q( n+ s5 _& |' v# s
) i y: r& Q( y. `据悉,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研究院致力于赋能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为其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环境和长期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专注于科研探索,从而加速前沿突破,拓展知识边界,锚定前沿问题,催生原创成果。以大胆创新回应重大挑战,助力人类迈向更高台阶。目前,研究院正在积极接收项目申请,期待与世界顶尖青年人才共同成长。
7 D1 Q; k+ r2 H3 V) C(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g3 b( R+ C# r M/ e
- Y( |4 t, \( [- u本次大会汇聚了众多世界顶尖科学家。2001、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2002年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2024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Sir Shankar BALASUBRAMANIAN),2018 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唐·W·克利夫兰(Don W. CLEVELAND),2024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帕斯卡尔·梅耶(Pascal MAYER),2023年埃尼前沿能源奖得主马修·罗塞因斯基(Matthew ROSSEINSKY),2023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克里福德·P·布兰威恩(Clifford Paul BRANGWYNNE)出席大会,并与青年科学家进行交流。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主持大会。
; \, q4 f$ O1 [! v m6 U" [6 v/ ^, P% y# I5 E
三分钟快闪演讲,浓缩科研创新精华7 g) N6 d- X! o+ p+ m
) ]9 w0 s" q) I6 G9 W与传统的学术报告不同,本次大会创新设置“3分钟快闪演讲”。每位青年科学家在3分钟内,讲述一个核心问题、一项关键技术或一个颠覆性构想。& ?8 n4 q+ e! T! e0 g
* O! q& x' c( |7 @$ h' D6 _# ~5 r青年学者轮番登台展示,内容涵盖生命科学、材料能源、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涉及核心难题与最新突破。
8 X# ~1 r# p9 Y7 `* g' V" ^1 C- F6 g* o; ^+ |+ M" v$ z- `' m' O( K9 d
电子转移无处不在,它支撑着各类生物、化学反应过程。“我们通过开发新方法,研究利用生物以及化学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和自由基。这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我们,比如,设计更好的催化剂。”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马克西亚·勒斯勒尔(Maxie ROESSLER)聚焦电子转移反应及实时追踪自由基,分享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 E; F: h& t0 h6 D3 T
L" [! }* g+ J/ x" _% J3 ^7 V“我们能够拍摄到物质中最小、最难以捕捉且运动速度最快的成分的超快速快照:这就是电子、离子和分子的微观世界。”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斯坦福大学的塞尔希奥·卡瓦霍(Sergio CARBAJO)围绕如何拍摄电子和原子的动态过程,介绍了在阿托物理学领域的探索。8 ]. z& T2 H5 O% I- U( k! f
“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以飞秒精度精确同步激光、X 射线和自由电子。” 他的团队将目标观测动态的触发过程,与探测器及探针进行同步,首次实时测量出量级为 10 的负 15 次方秒(飞秒级)的物理过程。; M- X1 H$ S" ~" b6 H* p9 E+ V
! V0 b8 b8 v& A“博士后期间,我开发了三种新的基因组编辑器。”来自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斋藤谅(Makoto SAITO)认为,基因组编辑正在改变治疗方式,如何利用自然多样性开发下一代治疗药物中的分子工具,是他目前的研究方向。“许多分子工具都源自自然多样性。”他认为,基因组编辑器的研究应朝着高效安全、可交付、机制创新的方向发展。
/ M- C' `& J+ N8 \! g: Y! T/ W$ b
香港科技大学金允燮(Yoonseob KIM)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开发基于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先进电化学储能系统。“二维COFs在离子传输方面效率高,电极稳定性也特别好。”团队基于这些特性,构建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架构,采用锂金属作为阳极,并搭配富锂、富镍或硫基材料作为阴极,“如果用无阳极的配置,锂金属电池的能量密度还能再往上提,相信我们的研究能为未来超高性能电池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 B* b7 g% {1 O" E* j, T7 ?5 s* Q+ ~
SharpMind圆桌,跨代际科学家真诚对谈
5 Q: Q1 S0 A# C2 Y- z5 Z% B1 m: Q/ \8 L- B+ J& w' m
“青科问、顶科答”,在“SharpMind圆桌对话”环节,顶尖学者们就青年科学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坦诚交流,展现出杰出科学家面对现实挑战的深刻反思与前瞻视野,也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成长指引。纽约科学院年鉴资深科学编辑董梁担任SharpMind圆桌主持人。; `# Y/ N9 w, @! m- H
; `+ h4 F$ l# L+ }& K$ u
“不要只做那些你已经能够做到的事情,要去寻找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两届诺奖得主巴里·夏普利斯在谈到对青年科学家的建议时说,“做科研是一份艰难的事业。你必须成为一个真正坚韧不拔的人。”他希望,青年科学家们可以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兴趣,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4 ~; J" R/ v2 ~2 i* H- G
# ~/ X1 P6 j& F a) g谈到国际科研合作时,罗塞因斯基建议科学家应通过“科学外交”,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发挥建设性作用。拉福格表示,要给予年轻人充足时间,探索新思路与新方法。巴拉苏布拉马尼安指出,当前对探索“未知”领域的高风险研究支持仍然不足,呼吁更多有财力和意愿的人士加大投入。
; w+ M) M3 w" g$ T
$ y6 N0 A0 x ~, |( z# @关于“蓝天研究”这样的纯基础研究与自上而下的战略项目如何平衡,莱维特认为科学既要追求更具挑战性的前沿,也要从应用角度发挥自身专长。在讨论科研出错和公众误解时,布兰威恩强调科学家应避免依赖专业术语,积极投身科普工作。
# |: Q# g* K& G
) ~ ]! L! A% l梅耶认为,科学本身具有颠覆性,公众认知需要适应过程,科学家应在此过程中主动发挥作用。夏普利斯则从自身经验出发,呼吁资深科学家关注年轻一代的才华,切实帮助他们获取科研资助。 D+ _! J& \ w$ N
/ i; u5 H/ {7 t0 [ y% H7 w这场跨代际对话,让青年科学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展现了科学的传承,不只是知识的转移,更是思维方式与科研品格的延续。
7 m: o# G5 b' z7 ]3 ?“不同年代的科学家会遇到不同的挑战和挫折,但他们(顶尖科学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下去,最终会做出有意义的成果。”此次是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青年研究员陈鹏程第二次参加大会。与众多获奖者及青年科学家们深入交流,让他进一步拓展了知识面,科学家们的精彩分享,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科研初心。
$ M! D; s' ?) q/ t* o# N5 r% G4 f9 C/ A; b6 V' I) y
闭幕仪式上,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丁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伍静及研究生许子睿、胡佳妮,向顶尖科学家及青年科学家代表赠送了《走近世界顶尖科学家》一书。4 {1 V$ |7 |% Y5 w# k
; @) _6 {- o. P, N' @) q这本书是去年顶科论坛期间,由人民日报大江东-复旦融媒体创新工作室采写,汇集了十位科学家的报道、采访手记和科学报告。它承载着科学家们的智慧与精神,是科学探索道路上的一份珍贵记录。
' ~! {2 M; ?- I/ N& `# t* @& Q$ s( L* _2 [5 _
本次大会是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践行“培养杰出青年科学人才”使命的新起点。未来,研究院将继续为青年科学家搭建更多与跨代际、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平台,助力更多青年科学家成长为引领未来的科学先锋。
3 s' _' j! i" \9 }2 K1 u
/ k5 I% J' K, b/ D/ E3 k来 源
, l4 X: [! q) I% l- {) ]$ L$ f' D/ G学敏高等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