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2-31 21: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ideduoqing 于 2025-1-1 07:39 编辑 + @9 T6 u9 y: z$ e/ D% H9 N
+ @0 R/ ^% a2 v4 S5 H: @# D0 G, \. B( `1.核学院:) _2 O6 Q, e: Z& q1 f
引进青年教师4名,巫英伟入选国家领军人才计划,郑友琦、王明军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学科年度科研到款超2.1亿元。苏光辉获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吴宏春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田文喜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其中卢晨阳、王明军、刘宙宇获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王明军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张魁获批科技部聚变堆专项青年科学家项目,曹良志与巴基斯坦核管会合作新增国际合作项目。7 ] s- S% F: @" F
, Z, l( X1 Q/ ?, y" j& w# s9 W3 S) q1 z
2.材料学院:
- Q( w1 I8 A. K L* G, d o完成金属材料强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参与共建“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金属多孔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及“新材料陕西实验室”;完成新一轮111基地申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陈嘉庚青年科学奖1项;获批的国家重大、重点类项目超过15项。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青年人才4人;获批陕西省创战略顶尖团队和创全国一流团队项目各1项;入选青托1人;入选博新计划1人。新增千万级横向项目3项,共建千万级校企合作平台3个,新增千万级成果转化基地3个。- _; H; ~' r. g. l
# E4 v& [, `; \% M$ G/ A
3.化工学院:
1 d, m7 K a5 l8 A1 ]7 `与204所联合申报重组西北地区首个化工类全国重点实验室(氟氮化工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完成答辩。启动绿色化工与新材料研究院建设。历史首次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创新奖,1人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青年创新奖。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1项(千万级),新增千万级横向项目6项,新建千万级校企联合研发中心5家。年度科研到款首次突破1.5亿元,自2022年突破亿元以来,连续3年实现增长。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批校企联聘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4 o3 v f8 D a$ D6 j) G9 ^$ W
2 x" @7 B. I3 V' k7 w5 Y4.物理学院:
! @8 m2 A) A) N0 i7 j* W0 U7 v1 t科研到款突破7300万元,同比增长27%;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批准经费2768万元,同比增长103%,再创历史新高。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其中,在PRL、AM、AFM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篇。积极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军工科研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新建3个联合研究院合同经费均超千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位列全校第一),优秀青年基金1项。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博士生)3项。3 a+ C {4 G3 h
* R4 x1 ]$ _5 O5.前沿院:
$ U; l. I4 v& p8 C引入兼职院士1人,新增国家级领军学者计划1人、国家青年人才计划4人,着力构建具有学科交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布局学科交叉重点领域,成立“西安交通大学新概念传感器与分子材料研究院”,院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担任,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新概念传感器与探测装备研发平台。! |! V1 ^ [ d9 V; r4 E
2 P$ \1 M' a# V7 k. K6.电信学部:
7 ], c7 z2 R6 {7 e姚熹院士获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徐卓教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沈超教授获得科学探索奖,耿莉教授获发明创业人物奖。科研经费超过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新增国家级人才和青年人才11人
" M9 a9 X# a4 M6 x- }- G, R! q: j& ~# f5 T4 k( u' ?+ [
7.数学学院:" ^2 ~( e2 S) y9 ^1 K4 R5 ~ ]
徐宗本院士领衔完成的“弱观测成像反问题的L(1/2)理论与自适应正则化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实现了陕西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零的突破”。成功获批中组部青拔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与应用研究”专项3项;获批国家级、省部级军工项目9项。在研重大重点26项,总经费约1.8亿元,2024年科研经费到款7315.89万元。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资助;续签西交-华为数学技术联合实验室续(二期)协议;与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成立浪潮海岳智能创新中心。( {& G4 b: k% L
& y" D; @" z, }. Y/ {3 r8.航天学院:
7 X4 T! _! @& y5 R1 _( V0 }0 G/ O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科研到款达2.2亿;新增千万级项目5项、千万级校企联合研究协议1项;新增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优青2项)、博士生项目2项。 M+ m; v6 B4 [: ~! s5 x
% o+ \; ]/ P6 Z% h' A' |7 O5 m
9.能动学院9 b2 ^: s/ y B, Z1 d1 C/ d& I
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研到款突破7.8亿元,新增1000万元以上项目12项,300-1000万元之间的项目39项,合同金额超4亿元;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获批重大科研仪器专项1项;持续落实贯彻学校“6352”、“1121”举措,签约产学研合作协议26项,约定每年合作经费超亿元。/ a- P, t& E+ q& b. u- x8 D! @) W
% y2 B9 w1 O& p( P L3 r
: h, r" J1 c1 O, }' O10.仪器学院
9 x' r7 K+ G( \7 d$ H( ~5 R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四青人才3人,学院新增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立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科研经费到款稳步增长。
" [; @' _" F1 ~+ N- l; Q$ k: o* W7 f3 w6 C7 Z1 J+ N5 ~8 y: r
11.电气学院:
+ _ H0 u- g8 }3 c" W: j邱爱慈院士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别朝红教授团队摘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荣命哲教授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学院首次同时斩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并创单年度获奖数量之最。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强脉冲应用重大创新平台项目已开始建设(经费4.5亿元);全面完成生物电磁与医工交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并具备使用条件。7 L p9 J6 t8 w6 I+ M) M+ v o e5 {
+ J' r% v2 X& g; W! [
12.一附院
, _* l. t) g/ w! n; }) F( O7 v1 A陆港院区于12月30日正式开诊。这一年,医院科研项目取得突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98项,资助经费总数5697.5万元,创历年最好成绩,增幅全国前四。医院引育国家级人才12人,组建医工交叉团队154个,录取交叉博士后81人,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高位推进,建设成果获得部委领导高度肯定,《国家医学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国家卫健委审核。
6 V) B5 r+ U% `$ H5 T& x
( _' M( { N+ p8 O1 x' N13.经济学院6 c. G' j7 f, J3 [# \" s1 k+ I6 {; W) ?
新增西安交通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3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师生获批立项国家级项目1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项,1名博士生获批首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立项总数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经济学科前列。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顶尖和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新增6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 [; _/ s+ q& l) [. w, h6 b
1 m9 Q; D; H. a
# S5 [/ q/ h w# Z5 ?- a$ V/ h" n& f. t: p( q%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