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5 0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五年 | 韩博:站在地球极点的中大人
( t% q7 S1 J6 z+ Y0 q( p( i' ^6 k# C$ Y( |" ?; H. X4 X
https://www.sohu.com/a/650983584_121124322
: H7 o3 U/ w& [ l" [- m- i! D/ C8 T! T X
在极地研究领域, 中山大学有深厚的积淀,拥有一支近百人的极地研究队伍,有多个学院参与过极地科考,并且还 牵头教育部中国高校极地研究联盟,该联盟中参与极地科学任务设计和建设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有十余家。 2020年,中山大学成立了多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极地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极地冰雪观测与探测技术研究,推动极地领域多学科交叉创新,通过集群效应带来了极地研究的跨越式发展。2023年春节,“中山大学极地”号顺利完成渤海冰区试航,成为我国高校首艘、国内第三艘具备极地科考能力的破冰船。* w) D* a5 K V$ {$ C$ ], W, G7 O
% u# @3 }* J% m9 O: M
1 Y. _2 y- g! l6 {
——————————————# q5 v: U' e# e$ y3 m( M
1 _# j/ _2 {4 R5 [6 w" q中山大学牵头教育部中国高校极地研究联盟,该联盟包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和科研院所。+ v: G& _' C. F2 W
, ~' p% C+ E5 J8 G0 F独家探访中国第三艘极地科考破冰船1 r: B5 m( ~ I2 \0 _: h+ x
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4BcB9dVXNv2
}3 M9 Z+ @5 I/ T6 N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jE1NTA4OQ==.html1 s% i& e& v, H$ h4 M( \, `5 a
5 M, F! Q' b3 X9 Z0 `8 S7 L1 c% d( {. f/ h& C/ W' [: l; n, k% Q \ @( @ P
中山大学:开展了极地冰盖物质损耗机制、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等研究,自主组织北冰洋科学考察,成功复刻外国科考船轨迹。8 P( @ t- E7 i- V. _
清华大学:在地球系统科学、能源与环境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极地研究提供多学科支持,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极地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和模拟等。: x5 M6 b# r$ d& a- Z* ?9 {# V
同济大学:在海洋地质、海洋工程等学科领域积极参与极地研究,在极地海底地质构造、极地海洋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7 [7 T# s- I& n+ N武汉大学:其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是中国极地考察支撑条件建设单位,在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等方面成果显著,率先在南北极建立北斗、验潮、绝对重力等野外观测台站。, L) O6 ]1 G J7 S8 s4 Q
大连理工大学:在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为极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学校研发了一系列先进的海洋装备与技术,如高效的破冰船、海上浮式平台等。" }- E+ b: g" u: F" ^8 @- R* ^1 y
中国海洋大学:国内最早开展北极研究的高校之一,成立了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5 Z& {+ U! q/ `" m, a2 n! a9 l
。。。。。
+ {+ v, W L/ K0 [% c2 x, U。。。。。。) d% ^6 ^# V6 O! f$ a
, E; z& e+ ?; U$ d/ ~! i( d) U; @0 I& `: F& b/ X: l" e
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jE1NTA4OQ==.html
7 s: Z0 |+ L1 S+ o% k: y, d- O, x
& O# W0 C8 s& m" Q8 B海洋与极地学科是观测和实践学科,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相应平台。因此,中山大学依托自身的前沿设备与研究积累,牵头成立教育部中国高校极地研究联盟,目前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推进极地科教任务。
0 K7 p$ q" P$ z1 G: E
7 s- \! l. \: R4 T _; N! g+ v
% \ {9 }% M3 a
% C* ?0 d( Y1 d0 h' I ~2 M/ D7 Y/ `* ]/ c5 u; T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