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2|回复: 6

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在化学重编程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升级快速诱导人多能干细胞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7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2 08:27: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大学邓宏魁团队在化学重编程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升级快速诱导人多能干细胞。
, r. z8 s2 U2 T6 b2 P0 i8 }% _
4 r6 S' z* L$ r9 }2025年1月3日,北京大学、昌平国家实验室邓宏魁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关景洋课题组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A Rapid Chemical Reprogramming System to Generate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化学重编程体系的关键表观遗传障碍,进一步升级了快速化学重编程体系,实现最短10天即可将人成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9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2 09: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希望拿炸药奖?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7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0: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体来看,这一研究成果对化学重编程技术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提升了人多能干细胞制备的效率与稳定性,也为临床治疗及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再生医学应用方面,邓宏魁团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新的希望,例如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利用人CiPS细胞制备的胰岛细胞已在I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初步实现功能性治愈。0 Z# h* c) z. I( W3 l
3 i4 Z. b5 k: u5 p7 `5 j
未来,建立更快速和普适性的化学重编程方法,将进一步推动人CiPS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次研究成果无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充分展示了多能干细胞研究的前沿性与创新性。7 J' b3 R0 }& @& [6 w' Z5 o, }2 x
! ?. {, }7 X$ g- v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风险以及个性化治疗的可能性,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邓宏魁团队的研究成果恰恰回应了这一需求,为个性化的再生医学治疗打开了新的大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人们在再生医学领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新手上路

Rank: 1

1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2 10:33: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籍院士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7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墩农民 发表于 2025-1-12 10:33
, I+ t/ U& d. j. I; ?. l( s; n外籍院士
  \. i0 c/ f& ~. J( t3 q
有希望。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89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1-12 16: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尊敬的方zhou子先生:! A0 ?! F8 N2 Q9 p& [

$ U" w1 W" r! a, S% G2 n  您茫∥颐鞘且恍┰诤M獯邮赂上赴芯康闹泄蒲腥嗽薄8行荒嗄昀丛�5 E. B8 u; Z5 t' f5 ]$ f3 I2 b
维护科研诚信方面做出的努力!近年来看到中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
/ Q' R) u- Z+ z要的研究成果,很是欣喜和骄傲。2014年国际干细胞领域全球关注的一件大事就
7 P9 ]4 l# [- F9 _- l5 ]0 Q是日本关于酸处理诱导多能干细胞(STAP 细胞)成果的发表以及随后的一系列& f6 z) y9 L0 ?
事件。目前关于STAP工作的调查和处理已经结束,相关人员已经得到相应的处理。
3 E" _& W- k% M5 |7 l* o0 L! m* S3 q& i9 p+ T# d
  然而关于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国际同行已经在热议和质疑的另一项工作,
2 D" R  m. ?/ T8 Q就是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在2013年8月9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中发表的利用小分  Q# p1 y! z8 w. B" b& z
子化合物诱导小鼠多能干细胞的工作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nduced from7 [, R' V# Y. l8 B; z! w0 U( F- H
Mouse Somatic Cells by Small-Molecule Compounds,
2 n/ ?1 G& C. W3 O% z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1/6146/651.figures-only )。这一工- x5 U3 J7 ^3 C  z
作于2013年7月18日在线发表,发表初期和STAP工作一样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
+ ?/ ]: F% @, f# A9 [3 S关注,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成果。然而现在一年半多的时间过去了,全世界没
6 h' d& A- x! X0 F# m( g9 Q+ C' y; }有研究组能够重复他们的工作。国际同行已经产生了大量质疑,尤其多个研究组) \8 {7 M. `  y( M/ g0 h* n
表明无法重复该结果,部分评论请参阅
! q' w2 @  h9 n$ e; N! X+ C1 p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 ... 0CD9E41653D9#fb1706
5 j2 q  {' ^! V# M8 ~! H0 s1。我们所接触的多位国外和中国科学家也均表示没有一个实验室能够重复该实
7 x$ d/ ~0 G% b& |验。- b5 w9 J1 K) y

+ u2 d  ~2 j" s9 r2 j$ w  对于这些质疑,该网站有一些看似来自作者的回答,称该实验已经在作者的) }, h6 W: @7 J% A0 |
实验室被10余人重复了300余次
4 j$ x/ d3 Y; W( t" L& j$ U(https://pubpeer.com/publications ... C0CD9E41653D9#fb170
9 H0 O4 k" O5 v61 )。然而这样的回答显然有很多问题。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实验室会安排十几
( W9 |  @# J9 a" j4 `个人对一个稳定的结果重复300余次。如果作者有稳定可以产生CiPSC的方法,他
% O) f3 M( K# M1 K们可以随时公布,而且这也本来应该是他们发表文章的一部分,当初发表文章时
3 e4 K* M+ W3 _! l: L9 }. H就应该做为在线”材料与方法”发布的,为何要在文章发表后将近一年半的答复
$ _( Z6 I% s( Y1 R" S; n中还将公布的时间限定在将来,并且截止目前仍未公布?3 C* D+ w, J! Q3 S

. U2 R' r9 Q5 B0 A$ H) g  近期Science杂志关于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报道已经让国际科学界对中国
+ U/ Y4 R1 H; R# i- c的学术环境和中国科学家的科研诚信度高度质疑。作为在海外工作的中国科研人3 M& d! A3 ?. }. I5 v9 Q, C* v
员,国际同行对我们的信任与尊重也受到这些事情的影响。目前邓宏魁教授
8 d0 @- \) ~& M' V3 F. [; NCiPSC的工作已经成为国际干细胞领域质疑的焦点,他发表的多篇其它论文也存
7 w' O  O! j9 b! D在类似的问题。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像日本对待STAP事件一样,认真调查,检查当
! A, o( ~, e0 P; i/ u6 ?$ {初文章发表时的实验方法记录,澄清在文章发表时是否可以真正获得全小分子化9 T- f1 p! H5 K; ]8 C1 B9 F
合物诱导的iPS细胞。这样做不仅仅是澄清一个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而是向世界; }( U# i/ K9 l6 e  K+ \
展示中国科学界对待科研认真负责的态度,将为中国赢得国际同行的尊重,并保$ W# x- @; l2 b4 \; E& F
护中国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 n6 l/ R6 ?* o

1 c; _2 H0 D7 b; U. k  近年来中国基础研究飞速发展,但也有一些科研人员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学术2 N; M; z! z$ g. f: S* L; t
不端行为,在国际同行中引起较差的影响。我们也呼吁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能够更
! l( p: g1 ~, Y' j加重视科学家的诚信度,让中国的科学研究更加符合国际规范,这是我们这些海
( ?. j/ v0 M* O7 b. w外中国科研人员迫切希望的,也将是推动中国科学腾飞的跟本。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37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7: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团队、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团队与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 under the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入选了 Cell 日前发布的“Best of Cell 2024”榜单,该榜单展示了 2023 年底到 2024 年底这一年里在 Cell 期刊发表的最令人兴奋的论文,共 12 篇。0 M9 f" m. D2 E6 T4 l" Q

: H* G& H! Y: V% m% _" v
0 ]6 f0 y* W7 m" M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探索性临床试验,首次使用患者自体CiPSC来源的胰岛移植用于治疗免疫抑制的1型糖尿病(T1D)患者,结果显示,该患者不再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且恢复了实现了持续的血糖控制的恢复。
- M' `, S+ I' u; {5 \& n) C4 q1 p+ X
该论文报道了正在进行中的TJFCH-iPS-001临床试验纳入的第一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该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自体患者CiPSC-胰岛作为1型糖尿病(T1D)治疗策略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治疗效果。患者特异性CiPSC是通过邓宏魁团队之前报道的化学重编程方法产生,随后使用之前建立的实验方案在体外分化为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样细胞,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进行了质量控制评估,然后将得到的CiPSC-胰岛在超声引导下注射移植到患者腹直肌前鞘。
, u, e6 c0 f( J( f/ }! S( X* L. E+ p+ N+ K. c
这名25岁的女性在2012年被诊断患有1型糖尿病(T1D),她曾因隐源性肝硬化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进行了肝移植,在2017年因血糖控制不稳定进行了1次全胰腺移植,但一年后因为严重血栓性并发症,胰腺移植物被切除。此外,为了维持肝移植,她需要定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2023年6月,她接受了CiPSC-胰岛移植。3 o  B* Z) _/ I, C% s7 S$ ]
4 x+ P7 Z. l  _2 J' h, ~6 [% a
研究团队对该患者进行了1年时间的跟踪随访,患者在移植后第75天开始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在移植后第4个月时,目标血糖范围的达标时间从基线值的43.18%提高到了96.21%,同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也出现了下降,达到了非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系统性血糖水平。从那以后,患者的血糖控制状态稳定,血糖达标时间超过98%,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约为5%。在这一年的临床数据中,所有研究终点均已达到,没有出现与移植相关的异常情况的迹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3 06:04 , Processed in 0.0533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