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2-1 1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besthread 发表于 2025-2-1 10:21
" d6 Y$ M. x0 I1 o; R0 T原来,这些学校都曾经和中大息息相关
. j# B' p/ W" B# R+ s! Q( i6 ]& Xhttps://xiaobao.sysu.edu.cn/phone/content.aspx?id=5473 " V8 ~4 t3 q' |/ o8 t: @- u5 N
20世纪50年代,校党委第一书记、副校长冯乃超(左3)陪同外宾在图书馆参观0 P4 @9 Z4 A5 p! ]" z" o
, l9 S' p( \5 z2 J( t, t
# c! x) ^, o C- O# w `
- D* k3 j) Y6 y9 H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被称之为“院系调整”的大规模大学组织机构改革,以便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更加有效和有计划地培养人才。2 D7 y% y/ C! m8 J
. r7 E2 |. [! h
此次改革对中山大学的影响极大。正是院系调整的实施,基本奠定了中山大学新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也促成了中山大学校址的迁移和教学体制的又一次重新建构。9 O% ~% t4 p9 e8 Z2 a# Z. u; u
( {- ]6 U0 U( u4 ]" }; k院系调整前的中山大学
' @+ G3 ^+ }. W, ^; V8 Z( U# o3 F7 ]: l/ w+ t6 ^2 J, g! u) ?
1951年9月的中山大学,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31个系(医学院不分系),俄文、会计、林业、体育4个专修科,语言文学、植物、土壤肥料、教育等5个研究所,另有附属医院、附设学校等众多单位。
; O% K1 @) p! J
. v% q0 V0 u2 H8 R3 Z与其他高校相比,办学规模居于当时我国高等院校的前列,有四百多位教师、助教,两百多位职员,学生数也有两千六百多。
9 d% T& X: U, y6 L6 M! b7 y* r, J4 F$ S8 w
50年代中山大学的院系调整分两次完成,至1954年基本结束。一次主要为广东省范围内的调整,一次主要为在中南区高等学校院校调整委员会指导下的调整。
2 o0 v, U1 T4 s' T3 v
7 m: c; ~" y) P; ?1 M) s/ w& C/ N第一次院系调整
: M8 _9 X8 [9 o2 K U
, J% X; ?0 T! z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制定了1952年全国工科院校的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的序幕。2 a5 _" K4 s1 K3 B2 Q. a
4 k6 ^" i! l* c" {: D1952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方案”,不仅限于工学院,还涉及到其它各个专业。此次调整遵循了整顿综合大学、发展专门学校的原则,学院建制也被取消。
0 u7 p3 x3 \9 O9 P/ \* ~* G
4 C& M" F, Z4 J3 N4 j& A1952年2月,广东省广州区高等院校调整工作委员会成立。
3 k4 s* `/ O& w: x; t" ^2 @( R& e2 l9 B6 @# }( b
1952年10月,广州地区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的院校调整工作。$ v3 x) d2 [6 E
( {6 f9 d7 K# g v9 b6 p10月23日,中山大学院校调整筹备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主任由许崇清担任,副主任委员为冯乃超、陈序经,委员则包括王越、姜立夫、王力等11人。
4 t* d0 H$ E4 v3 z5 T
( E; t8 h& z, C广州的高等教育资源重组和配置的具体情况是:为了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使广州区各高等学校,能发挥其更大的培养专门人才的作用,将广州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统调为一所综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四所专门学院(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财经学院则拟设于综合大学内。
: H7 l9 R; Z6 h) A( b) u8 h" l; ]8 x0 ~
◆具体调整情况
) N4 y# [; J* Z( J; {1 ?" J' w1 r7 K( w( P
原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划出去,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等有关系科合并组成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的重要部分。, s' m8 u3 Q# t
9 X/ z5 H- V* K6 c' a原中山大学的部分系科还在全国范围内调离、配置,如理学院天文系调去南京大学、地质系调往湖南矿业大学;哲学系调往北京大学等。
! { H5 W+ D$ `2 v
8 i2 X+ r- _7 G7 X9 j新中山大学也吸收多方资源,具体有原中山大学的文、理、法各学院,岭南大学的文理科各系,华南联合大学的文法科各系,以及财经学院和广东法商大学。
9 @! e+ j+ ?6 t; a5 N g9 N4 l5 r
/ C/ v9 v4 p6 I: V: Y4 M1952年10月21日由石牌校址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则成为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的院址。
3 H0 ]0 A/ E7 C% y; S. ]+ L
5 b8 t7 h0 C$ q中山大学医学院调出后,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成华南医学院,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成为新建的华南医学院院址,当时可能只是临时性质,后来在柯麟等人努力争取下成为永久院址。
1 D( }: V; p5 t2 @9 F2 R8 ~& S+ ~
4 o; t2 G( e5 U% U第二次院系调整
7 B- }! w* c( V) e4 \' p2 X6 H, u- p6 l+ o7 ?" \
1953年院系调整工作以中南区为重点。在中南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山大学开始进行第二次调整。; P8 T) O+ ]! |1 b: \5 H1 C: @
: t3 F9 T+ t2 [1 k7 v7 [# C中山大学从7月份就开始准备,包括成立财经、政法各系调整工作组,了解师生思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反映给上级参考等。调整开始后则加强宣传动员,组织好迎送工作,并切实解决好教师子女入学等问题。: ]; P) t3 _( b) S9 Z3 y1 B
. x8 O6 h% |7 V) T4 O3 [% C◆调整具体情况
% Y7 d3 u) i1 j, i' C# y4 D% y E$ Z: ~1 G' }& F- n1 l
原设在中山大学内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大学等院校,除个别教师因校内需要留校工作外(如夏书章教授),老师们也随系一并调动,一百多位老师从广州出发前往武汉。
: M& Q6 a( m6 S8 t4 [6 v! q/ {1 D) w5 d: `% j
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等师范等院校文理科部分师生调至中山大学。5 L! A+ F9 r; K# `6 r
1 I6 o) |5 V. ~# u P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共调出教师一百三十多人,学生六百多人,调入教师三十人,学生人数四百多人。图书、仪器、设备等也随之进行了一定调整。
2 w: w2 T9 N4 c0 C }- t7 q& E( F
1953年12月底,高教部和中国科学院会商决定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自1954年1月起改由中科院领导,陈焕镛教授等进入中科院系统。
0 ]# w& x- I+ ~; P( B2 ?" F" O9 H; q# V& y, Z
1954年院系调整工作仍在继续,中山大学语言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但并不完全是整体迁出,商承祚教授、高华年教授等留在中大工作。
" _( ]6 L: `" B
1 q8 _/ X+ S+ J v: o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 e, V+ h' K5 g) Z$ ` V! }
, p" j" @6 G/ c9 P1 O5 E5 R
院系调整后的中山大学,成为由文理各系科组成的综合大学,建立了校、系、教研组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地培养新中国亟需的各类高级建设人才。
' }/ Q8 [* M0 z+ W. j6 b0 \- L3 v& W7 a1 C' d9 W- |
从1952年到1959年,教师从约两百人增加到五百多人,在校学生也从近一千人增加到约三千八百人。
# i) w7 E: s; O! k& u0 R" ]( |3 X. _ E- Z' e, N1 e
中山大学的基本结构是在8个系下设置11个专业,8个系分别是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系,11个专业分别为数学、物理、有机化学、动物、植物、自然地理、中国语言文学、英国语言文学、历史、法文专业、经济地理专业等。除法文专业学制为四年制外,其它专业均为五年制。
3 i5 x2 B! t/ E1 d6 T- [
) x7 f6 Z! W- N, L% G院校调整后中山大学文理各系科的师资也得到加强,陈寅恪、梁方仲、杨荣国、容庚、姜立夫、高兆兰等教授被调入中大,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奠定了中大优良的学术传统。. s, \) ^' g+ C) x8 l
( g6 ~& V9 R% O- H+ U! i' r0 O/ b院系调整促进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地高等教育均获得较大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 ^/ r p. O5 v
. f+ K' H9 p g3 B% E中山大学在两轮院系调整中,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等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师资,这批调整出去的教师日后成为了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学科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了学科的领军人物,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k% \7 U" D1 Y. U$ {9 i. K' O/ M" t+ u* m' T7 z
作为另一条院系调整的支线,1954年光华医学院并入华南医学院,学校先后易名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在新世纪之初的2001年10月26日,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中山大学。
0 c( [- E0 z, [# l, K! s4 q1 g+ R1 W& V4 p: t/ l
如今的中山大学,是一所文理医工农艺多学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同时确立了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新思路。+ W5 s: O- I1 E) \3 b. r
0 ?7 S0 L- B f
来源:中山大学 7 U5 y, [6 G(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