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DFL 于 2025-2-24 16:32 编辑
7 u" x, l5 n' Y+ |
- K8 {6 O. q( g强大阵容申办盛会!丘成桐:2030年是中国数学崛起的重要时刻5 w( Z; P, u- E. Z0 {
2025年02月24日 07:46 北京
- J. ~7 v2 ]' h1 k$ {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 韩扬眉 见习记者 赵宇彤! [) @' }% j C
$ y9 i+ h5 r' U4 l, Q. o
申办ICM2030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 (2025年2月)
+ C( ?2 a" S' K" z# r' @, b9 Z5 k x+ N
主席人员名单:5 b1 Z5 b! o2 e+ }5 [& w
+ k0 b0 @; C2 k( H! d9 e; n- ^
0 z. e2 |) P- ]申办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按照拼音排列)8 a$ r' D% [; c! h2 ?' o
% X3 `/ M4 z; R
' n; q$ O+ W" g w) A
" J& J N! ?! x" a
3 Q9 y/ ~. n- b1 I- d9 x; e% E) m3 Y& [
8 T1 E1 \3 `) A" t7 T2 i
& r J% c1 N8 x5 r$ B6 ?
应国际数学联盟主席中岛启的多次邀请,基于中国数学当前的发展势头,近日,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率领中国数学界发出倡议:申请在中国主办203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30)。这几天,这一倡议提出的高远目标以及申办委员会成员的“豪华阵容”(名单附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 K" M9 {8 G1 C) c! V4 }2 G2 ^2 u8 H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国际数学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会。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办。作为这届大会的推动者之一,2月22日,丘成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说,当时中国数学的基础和水平尚未比肩世界,但大会本身成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表示,2030年后的中国数学,将有实力达到世界最顶尖水平;国际数学界最高级别的终身成就奖“陈省身奖”、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有望花落中国。
- k' N! p. `7 r1 s0 e
" z- E7 n# o2 Y他希望,2030年在中国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能成为一个标杆,激励年轻人做出世界第一流的工作。“5年后,中国将涌现出真正能够引领世界数学发展的本土数学家。”丘成桐为中国数学勾绘出2030年的宏伟蓝图。; u3 u& {( [5 m3 ?- t5 d9 j
: ?) o$ L4 L4 e1 X, }. E* b" U% f激励更多中国年轻人在世界崭露头角《中国科学报》:为什么在今年提出申办ICM2030?我国在时机、条件等方面是否成熟?
6 P. d% R9 j% m8 Z% K) X2 ~2 D+ ?. a$ _, y4 _: @2 W5 d
丘成桐:国际数学家大会对多数数学研究工作者而言非常重要,通过大会不仅能了解过去4年来世界上的重要发展,也是展现个人学术成就的重要时刻。- X, p) {) u2 `: s0 ~# ]
/ L5 w2 Q# v! u9 m. G, [6 H中国数学在进步,我认为2030年是一个关键年份,是中国数学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重要时刻。我们希望通过国际数学家大会激励中国年轻人和一批学者在世界崭露头角。
7 k9 l) m0 k' g: c. b9 @+ b# K4 |% x8 O* W; V7 ?( v6 k
当然,2030年只是迈出的第一步,我希望在2034年的大会上,我们能够拿到国际大奖,比如菲尔兹奖。那时,中国数学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 }8 h1 G$ q" H! {0 b0 R
1 }3 R# L. Q5 C- U1 M% L
《中国科学报》:和2002年在北京举办的ICM相比,我们这次申办ICM在目标或议程设置上有哪些不同?
6 P# ^# G% r7 Z( y* B' e9 p4 f8 L y; A) {
丘成桐:事实上,2002年中国数学研究的水平和世界领先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当时国内有成就的学者不多,但我们很高兴看到很多世界一流学者来到中国。那次会议成为中国和海外学者沟通的桥梁。
- |8 S3 h7 z. l3 M2 |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本科生和中学生在数学学科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希望2030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很多学问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g% S' y! C/ \, V/ m$ X6 a( G
: M4 o& f, Z7 L6 l
《中国科学报》:ICM2030申办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主席由你担任,委员名单也阵容强大,主席团和委员是如何选出来的?- h3 A# P/ K* @- c8 W
/ k, W, I# U9 l
丘成桐:我们基本上找到了全中国数学领域最重要的学者,我们的委员目前一共有40多人,无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地理分布来看,都能够引领中国的数学研究。
1 F2 w) j/ A% V' \" H4 q# ]- h, H# b" S" h' K& X, u; ]
当然,委员们作为中国数学界的领军人物,要激励更多年轻人做突破性研究,同时向国际数学联盟展示中国数学界不同方向的最高水平。* {4 B4 n {( M8 N
ICM 的成功申办不仅是对一国数学研究水平的认可,也是提升国际学术地位的宝贵机会。希望我国从官方到民间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进这项工作。成立申办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也是为了尽快推进这一工作。
' N& t( @- |3 J, h; B
2 f/ _: n5 x- G J3 W( j+ l《中国科学报》:中国数学界人士为申办国际数学家大会这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是否是对以往数学界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的一种积极回应?9 E) V }: |/ f1 z2 A0 c
' j0 z/ G. a( V$ _ ]
丘成桐:不管是数学界内部还是其他领域,必然存在不同意见。如果意见完全一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牛顿和莱布尼茨也存在争论,只有在争论中才能够前进。我相信许多科学家都有不同观点,也会为此吵得天翻地覆,但我认为这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m% \( c& c) ?% `5 h* s/ N
m; q) V' L; p1 h I" i' E/ C举办大会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个人。日本、英国已经提交了申请,它们表现得十分积极,也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这个时候,中国数学界应该搁置争议,共同努力。
0 h0 b1 G2 g1 A3 C& e! e& @- }
( I3 X4 \" e# Q8 x数学家最重要的工作在30岁左右完成《中国科学报》:你多次提到,我们的数学研究还存在“原创性不足”“基础研究不牢”的问题,请问未来如何实现在短短5年或10年内拿到大奖?
W) y/ [0 \2 W, m: ^3 D8 e4 x6 R0 K: t8 q$ \
丘成桐:数学家的成长比其他学科更快,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在30岁左右就完成了,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年轻人做的。对数学家而言,一般在博士毕业后的三四年内会出人头地,四五年内有可能完成一项重要工作。: Y. A4 f1 ?/ k7 F) y
! i4 p0 J! U) ?" O9 ~/ D我从1966年进入大学到1976年完成第一项重要工作,中间只花了10年工夫。对数学来说,最重要的是用大脑思考,因此很多成果都是由年轻人完成的。
5 ~0 X+ @# y+ Q9 n, Z7 B, y8 Q
, ~( C7 }, I, T1 f《中国科学报》:所以你提到“5年后,中国将涌现出真正能够引领世界数学发展的本土数学家”,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 f" g5 q0 Y6 G8 l* \: s
; L" r8 R, s# R5 y) M( V丘成桐:是的,我认真观察过当前我国年轻学者和学生的能力。另外,我还看到我们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学生,他们的能力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 g0 }4 [4 Z, k: h& A W4 U& P2 Q m3 R, E) P
《中国科学报》:引领世界数学发展需要第一流的成果,那么该如何衡量第一流的标准?+ k" k+ P$ X( i1 T& b8 Q
' F* _# T$ ?7 i1 Y/ _! f; L丘成桐:所有数学成果的衡量标准都很简单,就是创造能力有多强、创造出来的学问有多重要。不是看奥数成绩,也不是拿多少奖项,而是创造出来的成果在学术界有何影响力和重要性,这是由全世界顶尖科学家判断的。
4 P' T i# W0 E/ _2 w, [4 {) K' y' h6 T: e: s% e* ?3 J8 y6 G" P* k7 f
《中国科学报》:你认为中国数学的发展路线和目标应该是怎样的,计划如何实现?; M% m6 e# ]$ w6 x9 h
3 F% d4 @/ p' H, E) |( E/ {丘成桐:数学就是找到大自然的规律,包括物理规律、社会问题规律等,都可以从纯数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始终发展一个方向对整个数学而言是有损害的,需要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交叉领域等各个研究方向齐头并进。
* {9 |( s: ?( B9 W$ W1 v8 A }6 }. D+ Z: V9 U
路线和目标很简单、很清楚。首先是培养人才,通过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领军人才计划、少年班,以及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学生科学奖,我们遴选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已经看到很好的成果。其次是国际交流,邀请世界级学者来中国工作或访学,举办顶尖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都是很好的例子。中国学者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参与科学前沿的讨论,同时也为学生们打开视野。& X1 [5 J) _% X/ j: c8 n, e
+ @. o* ^2 H/ O2 A3 u) c2030年在中国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是延续了这个路线,也为中国数学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d+ C" ~$ y) ~) s3 K+ F. A" f" N
! \, f* Z5 F i( O) Z
人工智能还需“从0到1”的突破《中国科学报》:现在,DeepSeek在部分能力上已经持平甚至超越了ChatGPT。未来,我们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数学领域能否取得更大突破?
' @5 t$ V; ]: O1 o+ p. h1 _6 @' U) p/ N! q+ Z7 M, H
丘成桐:人工智能大模型主要是从海外发展而来,我们则进行了改进和提高。中国要想真正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从基础开始努力,也就是要在“从0到1”的问题上实现突破。数学对实现人工智能原创性突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8 c+ |; I r" a4 {; I# C) x
) T% z" g7 L3 u, ^! f9 p0 M《中国科学报》:国际一流大模型团队里的年轻人中有不少是华人,为什么他们在海外能快速崭露头角?' {" }# }* S$ } T' A
/ [0 Y2 m5 G2 f2 U1 j1 O, Y, {丘成桐:这些人大多接受了美国的教育和训练。我们的教育在激发创造性方面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我在国内创办求真书院、设立少年班,也是希望中国能培养出优秀的基础科学人才。
! k/ c! d+ o; g: d" m9 p8 |* I8 D& @# M3 P2 P4 x& @9 m+ g
《中国科学报》:DeepSeek在中国诞生并爆火,背后团队是本土人才,你认为这件事的发生是偶然的吗?这对中国的创新,尤其是你一直强调的培养一流人才有哪些启发?; O4 }) ?- B$ }
' e0 Z6 @ E& }' c2 \, t丘成桐:事实上,DeepSeek团队里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是博士生。我觉得,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一定要成熟的研究人员来开发,其实很多本科生甚至高中生已经对此展开了研究。
/ i$ H+ G8 j" d+ \: f1 E, T这些年轻人取得的成果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注重年轻人,尤其是拔尖人才培养。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成就往往不是看平均水平,而是看最尖端的部分。' [) J7 \, Y! ^+ N1 l7 }( C" [2 d
6 t3 T2 m ^/ j V1 O) Y+ [$ x《中国科学报》: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天赋已展现出来,但顶尖人才常出现“断层”。在人工智能时代,你觉得拔尖人才该如何培养?/ G6 i' M; ?1 l6 b& o3 G
丘成桐:我最近出版的一本书《我的教育观》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该问题的根源在于刷题,它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已经失去了探究学问的兴趣。 g" J3 h; u9 y. \5 \! E
- B% l5 h' Z0 M% C! o$ t$ U& u
中考、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节点,考不了高分可能就无法进入心仪的学校。考试需要花费1~2年时间准备,唯一的方法就是刷题,这是对年轻人创造能力的最大打击。进入数学研究领域却没有兴趣,就失去了培养数学家的本意。. Z t. Y' D; |9 f1 P# U4 ~
/ k( U* n# b2 ?5 e/ {' i8 y! ^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思考力、创造力,我认为不是不考试,而是对最拔尖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培养。但许多家长都觉得自家小孩是天才,因此这种方法实施起来会有困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