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1|回复: 14

nsc数量主要是中国在比

[复制链接]

版主

Rank: 8Rank: 8

2852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别是一些统计爱好者及排行榜

版主

Rank: 8Rank: 8

2852

积分

1

贡献

10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比nsc质量的?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1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SC质量不好量化啊,只有先比数量,量变引起质变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1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步陆港台NSC做到世界第2,这个2022年已经做到了。第二步打败哈佛、斯坦福以外所有大学,预计2025-2026年完成。第3步大陆总量打败欧洲含英俄总和。第4步提高论文质量,陆港台追上美国总量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1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NSC超过全欧洲以后,质量问题讨论会激烈,毕竟欧洲那么多诺贝尔奖

新手上路

Rank: 1

2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你觉得应该比什么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4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主要是由国人搞的大学排行榜给误导的。始作俑者:软壳。它把NS论文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且权重占比高达20%!三大国际大学排行榜(QS,THE,Usnews)没有一家指名道姓把NS引入其评价指标体系,他们用的是:论文引用,论文高引,单位教员论文引用等指标,因为高水平杂志论文,不只是有NS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4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就是造神,杂志论文造神NS,导致国内不仅用它来评价大学,而且用来评各种帽子人才如杰青、长江、院士等,造成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发NS而发NS,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功利性极强,危害极大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1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ike99 发表于 2025-4-27 17:25
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主要是由国人搞的大学排行榜给误导的。始作俑者:软壳。它把NS论文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且权 ...

我怀疑软科手里没高被引论文数据,只能数NS论文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4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大学,响应NS造神运动,为了排名也是豁出去了,发一篇NS,给奖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

2013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ike99 发表于 2025-4-27 17:25
说的一点都没错。这主要是由国人搞的大学排行榜给误导的。始作俑者:软壳。它把NS论文引入评价指标体系且权 ...

单位教职被引也是个重要指标,多伦多大学2万教职,7.3万研究生。你要认为多伦多大学比普林斯顿、加州理工强就大错特错了!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4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胖妞 发表于 2025-4-27 16:42
有没有比nsc质量的?

具体比NSC质量好像没有,但有比较大学教员研究质量的,衡量的指标是研究声誉或学术声誉,QS, THE,Usnews 三个榜都有,占比25%到45%不等,唯独国人搞的软壳榜没有这一项衡量大学教员研究质量的指标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4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软壳榜纯粹就是一个比大小的,比数量,比规模的一个大学排行榜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4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孤九剑破刀式 发表于 2025-4-27 17:35
我怀疑软科手里没高被引论文数据,只能数NS论文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指标体系自2004年沿用至今,包含以下6项核心指标及权重:‌
1

‌校友获奖(10%)‌
考察大学校友中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经济学)和菲尔兹奖(数学)的获奖人数,按毕业年份折合计算。

‌教师获奖(20%)‌
统计大学教师中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医学)和菲尔兹奖的获奖人数,按获奖时任职机构计算。

‌高被引科学家(20%)‌
基于科睿唯安发布的各学科领域高被引学者名单,反映学科影响力。

‌N&S论文(20%)‌
统计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两大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体现基础研究水平。

‌国际论文(20%)‌
采用SCIE(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总数,衡量科研产出规模。

‌师均表现(10%)‌
将前五项指标得分按教师规模标准化,反映人均科研效能。

未关注公众号会员1

548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孤九剑破刀式 发表于 2025-4-27 17:35
我怀疑软科手里没高被引论文数据,只能数NS论文

没有高被引论文数据,有的是高被引科学家数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1 19:04 , Processed in 0.04443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