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96|回复: 1

《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5-5-7 1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研发与市场同频共振——厦门大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纪实
/ ]8 h+ O/ k' q! E
《科技日报》2025年5月7日  符晓波
- N8 ?. {3 l+ u" |# ^; C" u2 z6 u& b& B4 W3 G. O
6 h  e3 {2 r5 M- M* F
“凭借创新机制的支撑,我们实现了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5月6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洪文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8 f4 Y5 D& V( j) u+ d
* H- t" K# D9 \, K( U) t从事单分子电子学研究的洪文晶团队,以“完成人作价投资”模式与厦门大学合作,成立了派瑞未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并孵化出8家子公司,业务覆盖科学仪器、智能装备等多个前沿领域。目前,部分子公司已成功入选高新技术企业,有的还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9 m# }: Z2 L3 [- R0 D( G0 O0 @
4 i! i6 B. {% D2021年以来,厦门大学加大改革力度,重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校市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着力破解高校科研人员“不敢转”“不能转”“不会转”难题,推动科研人员从“能做”走向“能产”,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强大动力。0 x) U  l, B+ J; I; @* {

) [4 c6 N5 J/ t& @政策松绑“放水养鱼”: x: J+ W3 w# ~0 ?" G

# ?9 `' l; ]9 B! W“2021年之前,我们每年新增专利近千件,累计存量专利超过4.5万项,但整体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转化办公室主任张典慧说。, `( P7 ?) b7 p) e( ^. Z

& E* ~6 x" ?, z4 Q5 w& e/ O: X" Z谈及成果转化曾经的困境,洪文晶坦言:“我们对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运作的了解很有限。工艺放大、成本核算和供应链匹配等环节面临诸多难题,让人望而却步。”) S0 {9 u3 c8 k
6 S' E# U8 B  q& g8 N
张典慧补充说:“成果转化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估值过低或者转化失败,都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让大家不敢轻易尝试。”5 h' \; S" O  M4 C8 u8 `
/ c8 V( B9 e- |
此外,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如关联交易界定、交易定价流程、行政人员审核免责机制等,均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a3 ^. i/ L% ~7 W9 A

( F% Q5 ^( F% n2 o) c8 G& x  c为破解“不敢转”的难题,厦门大学先后召开12次专题讨论会,于2021年发布了《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包含7章56条措施及6个实施细则附件,设计了详尽的分级分类管理方案。# P) Q/ d+ n; I, k+ L
: i4 D; u! T' m. d: m6 J
“我们在成果所有权、自主处置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参与办法制定的张典慧说,这一办法“抓大放小、放水养鱼”,从制度上解放了科研人员的思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3 j# l: J) O7 j% ?
1 F6 D) N9 p) F8 i" I( w6 q. v2021年至2023年,厦门大学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从35项增长到72项,合同金额从2870万元增长到2.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升。! F: ~! A# J$ n, w  K
4 l2 J( ^$ ]% u3 t, W4 O; E
职能整合拆除“高墙”5 n$ m  I2 P( k' r
" b. M8 E- d! |6 O; @9 C; J
制度解开了科研人员心结,“放管服”改革,则进一步让他们放开手脚。. W/ _* Z2 ^; G( L. k
' b; W% w! U2 R7 ^6 g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同多个行政部门沟通协调。然而,成果界定、评估以及制定具体转化方案等工作,并非科研人员所擅长,往往会耗费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
. n- p7 }  B3 y/ d; S( y: L
4 d1 q/ ?9 |: P5 @1 j8 L1 x% b为解决这些问题,厦门大学联合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在2022年共同成立了一个混合型新型研发机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以市场化手段,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张表、一门式”的全流程管家服务。
2 ]9 T2 J4 a1 r. c: `4 }: W- w1 K5 p# f, O3 v: C
厦门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常务副主任沈小平介绍,研究院整合了学校资产公司、转移转化中心、科技园、产业技术研究院四个机构的职能,组建了一支由校内外人员混编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这样,既能为高校团队技术研发与实验提供支撑,又能为师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及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还形成了全链条促进转化的运行机制。+ A9 K. b; o, `' ]3 T
9 C6 f# J1 W, |: N" ?
如今,在厦门大学,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业务,仅由一个部门全程对接。科研人员只需提出需求,就有专人对转化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定价、合作对象、关联交易等要素均通过“一张表”来体现,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2 p$ Z* e% \+ [% y* u/ [# f0 C  J( p9 O7 |5 Q+ N4 g5 N: A
“此前四个机构各自运行,不仅要配置大量人员,还需投入高额经费。而研究院作为独立实体,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自负盈亏,主动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沈小平说,这种模式使研究院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需求,加速学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精准对接。
( p6 h+ r; c5 W7 n1 ?- p* Q4 m6 B7 D+ T6 b4 V% c

7 Q. R3 d5 z3 }2 r三大平台对接产业
; f  h  u  B+ \3 w1 |/ H2 `3 `
4 r5 K2 J) B6 R0 E9 Q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多依赖传统技术转让与许可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操作便捷、风险可控,但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 Y- l- t8 N8 Y# W
; m" @; e; F: [% D( N2 D, ]. l“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产出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收益。”张典慧认为,高校在选择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学科方向、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等因素,尤其是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新兴产业,科研团队应主动对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I* B. |' f; J
6 ?8 ?5 f6 |$ p4 `! t1 @
为达成这一目标,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搭建了技术库、企业库与资本库三大平台,引导成果产出较多的课题组和实验室,以作价入股的方式,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8 X( Y/ a: H$ A, h% e: A* q# I2 _# _' l  |: C
福建小知大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民洪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多年来,该公司一直通过购买技术的方式,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吴清强教授团队合作。在一次对“企业需求库”摸底调研后,技术经理人成功撮合双方共同成立了“计算艺术联合实验室”,协同攻关美育教育信息平台建设。这一合作不仅系统性解决了产品迭代的技术难题,还助力公司实现营收突破1亿元。
* a5 S" u/ K* J; x! W) J4 v& Y: C/ G1 _
“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深度绑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张典慧说,“这种模式既符合培育、转化、升级的创新规律,又避免了短视交易对技术潜力的低估,更有利于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市场推广。”
6 ~9 H1 q: C2 v$ c
3 q5 p& G7 Q8 `. e% [0 i/ Y& G截至目前,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已推动建立24个校企研发平台,转移转化了74项知识产权,带动成立了70家产学研融合的科技成果创新企业。
9 {2 I1 C. J5 @1 `7 c6 F! ]4 r( k" I6 `( A) V3 k
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显著提升,不仅体现在项目数量与合同金额的跨越式增长,更折射出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1 J% Q/ q' @/ B' e

% U3 c! D) G, B% B* t: ?据最新统计,厦门大学2024年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类项目数量达100项,合同金额总计5792.21万元。其中,项目数量较上一年度增长39%,较2021年增长186%。
* f- F) _4 e8 ?& a7 I9 N7 b8 ?& R( ]: }% y# N) x& e
沈小平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探索建设校企、校地联合创新平台,紧密对接当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9 I6 g( [3 P, N. ]5 U" S7 Y

4 p: F6 e3 M1 u' C8 [% i% R7 \1 H: B2 ~9 X) R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08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5-9 10: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集群效应”
! b3 Y8 \- w, G6 @7 C, Z$ j
- l: d, @& l5 ~5 W' D厦门大学的转化模式不仅关注单个项目成功,更注重培育创新生态:( O' T% U" z' b. \+ _6 g* E9 D
校企联合平台:已建立24个校企研发中心,孵化70家科技企业,累计产值2.6亿元;
! L! C! l+ f- o3 B8 }6 s$ _! f) Y环厦大科创圈: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整合周边产业园、孵化器和概念验证中心,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链条;$ V# U' f8 a+ A; Z& m& ]6 o. u
人才反哺机制:设立“成果转化型”职称序列,近三年20余名教师凭借转化业绩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形成“创新-转化-晋升”正向循环9 p) c$ I- R5 h' `! q* E" A

& @! k* `# Y+ _) `对比启示:
. \8 H6 t+ @+ V/ ^$ s. B, o6 ~5 H与陕西“三项改革”相比,厦门模式更强调市场化运营(如研究院自负盈亏)和区域产业适配性,而陕西则侧重政策普惠(如职务成果单列管理)。两者共同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释放科研活力,通过专业化服务降低转化门槛。- H5 {! Z+ ?& y+ K1 j7 y
! K5 x  k% \0 [& o* Q
未来展望:从“校地协同”到“国家战略”& a/ w9 X: `* t# r0 l8 H% W3 k
厦门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市校共建”机制,探索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如半导体、新能源)布局专项转化计划。正如知名品牌学者杨晓东所言:“科技成果转化需以品牌建设为载体,通过高质量产品树立市场认知,而厦门大学已走在全国前列。”5 n/ k5 J8 R4 C" T9 N+ S0 g9 a

) y7 W5 C! ^1 P# t0 x" s  G  I) E结语
/ h7 ?. @! j0 F; L. n& m4 i5 T# z1 g厦门大学的实践表明,科技成果转化绝非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需要制度、人才、平台、生态的四维重构。其经验为高校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以政策松绑释放活力,以专业服务降低门槛,以市场化机制链接供需,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未来,随着更多“派瑞未来”的崛起,中国高校的成果转化将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o0 P6 ?5 X! H% ~- }4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8-7 23:54 , Processed in 0.0460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