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建兵:在传统赛道沾沾自喜,就意味着落后
4 g$ a/ m% Z6 Q% E, L3 K+ q. u8 y a/ I发布时间:2025-07-11 编辑: 潘韶涵 来源: 光明日报
. c6 T9 W4 e7 [讲述人: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严建兵/ m9 R6 H* Y( {: p1 e
; I. i X( T- w; |4 i: S2 F! E
农科是农业大学的立命根本与学科起源,工科是科技赋能与转型升级的关键。农科与工科,在学校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华中农业大学农科历史辉煌,曾率先构建完整作物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了3位院士、新中国首位农学博士等大批优秀人才,引领国家作物学研究进程,198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工科则承载着学校未来转型发展的希望,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背景下,是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支柱。/ U! t |* k s8 `
. `7 a1 M2 c" S8 D& P
这些年,我们在新农科和新工科建设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定位不够清晰、科研以论文为导向、重大成果影响力欠缺、学科领军人物培育乏力、农工交叉不够等等。
0 L" d5 U. ?# U$ u7 I8 h3 T. J3 r, g" j+ K* E' Z' ~. [
破与立是事物发展矛盾运动的两个方面,有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立边破等形态,“先立后破”强调立字当头,不立不破、以立促破,破为立服务。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若不立不破,跟不上新时代新路径,仅在传统赛道沾沾自喜,就意味着落后。
9 A- H5 w6 Q$ J( z# U
) V. O5 |" V9 T1 w |4 { z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谈三点认识。. B5 R8 c" d1 f; m; G% D, Z
( K) x, ]6 L6 f' j第一点认识,要转型。
4 E; E+ m, E n1 z: T `- u; w! O f+ E( @) X; `# Q# ]
核心是“敢闯先试”、“转型”和“变”,以改革为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提升学校整体创新效能。在国家“先立后破”、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唯有敢闯先试,才能抓住机遇、资源和制度红利,即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所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9 y- O9 u8 H7 H) l4 K6 @
( R/ x/ r3 @5 B; r# ~
第二点认识,怎么转型?
( j7 o4 F5 _: d
9 j) k7 q0 w/ T H% r* B! O; M1 A/ |一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当前我们对国家贡献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一流科研未转化为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人才培养也未支撑一流科研。作物学在科研上取得了重要进步,但未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我们长期把“教授上讲台”作为一个硬指标,但不能忘了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科研或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前段时间,一个学生给我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信,说:“老师上课讲两个小时的东西,我花十几分钟时间就能够自学完成。那我为什么要在老师点名的压力下去上这些无用的课、学习陈旧的知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方式,在数智时代已经无法培养引领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必须突出价值引领和能力塑造,尤其是创新能力。4 O& b: b+ a! O6 X* R( ~2 N. C
" r% b9 o! e( U' M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需要体系化、项目式融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例如植科院的田间实验可转化为学生实践培养过程,如棉花群体研究实验,让学生分组负责从种子到种植的全过程,尝试用机器人、无人机等获取数据并解读,形成包含传统农学、智慧农业、数据分析模块的项目制课程,且可开环延伸,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项目模块还可往本研贯通延伸,激发学生学术志趣,成为本科毕业或研究生课题,形成优质本博贯通体系,这是最新的改革思路。也可往通识教育延伸,设计不同学时的课程。主要农作物、植保、食用菌、工学院等都可设计全链条、项目化的融合创新实践项目,鼓励老师组建交叉团队,编写新教材、新案例,助力自身成长。0 }% ?4 T+ |: e/ h* z W1 U( H o7 I9 Z
m, H; ]' L; i8 T5 d' ]" |&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当前我们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科研多为论文、职称、奖项。但现在国家导向已转向“以用为导向、以需定研”,邓秀新院士说,人到45岁应考虑产业问题,科技攻关要从产业找问题及背后的科学问题,不到生产实践中就发现不了问题。湖北洪山实验室尝试改革理念,在物理上融合企业,成立产业研究院,实行“企业出题、校企答题、市场判题”。我们新农科新工科时代英才培养基地可作为“中试车间”,支持老师实现从1到10、10到N的跨越,学校可支持建设中试车间,邀请初创企业,打通各生产环节。目标是让植科院、工学院每个大团队至少有一个深度合作的企业创新共生体,推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4 {6 P7 r4 ^" A5 g* A6 X
4 X0 c5 j/ d1 P, n4 W三是推进基于应用场景驱动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目前,我们的科技创新同质化、路径依赖严重,文章导向,缺乏应用场景。而我国科学研究范式正从个体向群体、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转变,解决国家重大问题需科研团队协同攻关,而基于应用场景则可组织团队。应用场景是攻关目标,让每个人在场景中找到位置和贡献,而非简单示范基地。应用场景牵引的创新是目标导向,加速技术向市场转换,甚至实现研发与商业转化同步。新农科新工科时代英才培养基地提供未来农业应用场景,农、工、文等学科老师可全链条、模块化参与,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鼓励教师转型,融入大场景、进入主战场。
: o. L0 Y4 A, `/ z. m V
% Y; [0 [8 @. S& q1 B0 K4 u _四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
: }1 v5 o: M" | K" V' F2 c* m: T6 X* Z2 e
学校30多年前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农科,使生物学研究走在全国前列,如今需以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且要将信息技术放首位。
# }4 @) Z$ }6 w, @: [2 s/ F v8 A% v3 h8 H; V
通过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改造传统农科,关键是根据未来需求调整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组织。基础教育要打好数理化生等基础,利用AI技术,鼓励自由选课、考教分离,提供全球在线课程。专业教育要改革,将相关课程组装成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结合,项目制培养学生。实践教育是短板,要应用场景驱动,分与专业课程结合、与毕业实践和论文结合、与产业需求和创新创业结合三个层次,鼓励高质量创业带动就业。这项人才培养改革要作为“一把手工程”,院长主抓,全体参与,本科生院试点推进。5 }$ K2 g! o9 J: g" ?6 V) i- [: c
I9 Y. S' g# c第三点认识,如何转型成功。
, W/ d* f8 J6 l" C. }. U# _4 V
' Y9 s! s! D0 o% j) a$ K一要提高认知,加强学习讨论,深度思考,减少无意义投入,避免重复和无实质内容的学术交流,不被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5 P u7 m6 T4 w V% [' T
# R, H |" F/ _二要做好谋划,学校、学院、学科、个人都要谋划,以点带面,实行代表作制度。, k/ U8 j4 h, ^* g2 O7 l
/ [+ K5 u; ~# }- s1 U3 h" g三要钉钉子精神,一步一步走,行动比不行动好,早行动更好。
1 O- L6 o7 O) A& j% ~5 a6 S w
4 C* M: [8 U7 ?4 x四要有创业者心态,积极创业,不做看客,勇于拼搏。一个学院,如果没有一群人围绕一个目标奋斗,学科必然凋零;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一群人围绕一个目标奋斗,精神必然枯萎。
. v' O" W( ~1 A5 J" ?$ c1 E h i. f
; b! V5 \/ b& M* m这次会议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很有意义。最后我就把实验室的室训送给大家:“激扬梦想、追求卓越”。期待着我们激扬梦想、拥抱未来,融创致新,追求卓越。我愿意,陪伴大家一起往前冲;我坚信,前途一片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