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song
发表于 2025-4-11 00:33:48
NatureBoy 发表于 2025-4-10 17:42
川大老校址在皇城贡院(今天的天府广场),目标太明显,当时成都好几个地方都被轰炸了,为了保护师生安全 ...
啊川大老校区在天府广场啊?那绝对地理中心,是怕鬼子轰炸。何时能看到我成飞的678代机去东京都文京区本乡7丁目报个仇。
大哥心里烦
发表于 2025-4-11 07:39:56
看看这些内迁学校的坎坷经历,让人肃然起敬;再看看那些投靠鬼子的汉奸学校,现在却也堂而皇之的活着,没受到任何惩罚
zouzhiguo
发表于 2025-4-12 22:21:45
可以扒一扒哪些国立大学部分教职员工投靠日寇,成立伪某大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2 23:38:01
赵正平成立伪上海大学最丑。
用的是叶吉卿、佘爱珍积攒的“沪西歹土”的脏钱在江湾某处建了一批校舍,开办了上海大学。原来,这叶吉卿、佘爱珍正就分别是日伪76号头目李士群、吴世宝的老婆,那钱就是日伪特务从赌场、鸦片馆、妓院、舞厅收集来的保护费。
赵正平原本是广西辛亥革命的元老,抗日战争中不甘寂寞而投敌,当了南京汪精卫的伪教育部长,自兼上海大学校长。
抗战胜利后,逃出戴笠的抓捕,死于乡间。
伪北大的周作人被抓捕到南京,被众人鄙视,审理汉奸战犯的法庭以汉奸罪成立,叛六年徒刑。而职务比周作人高得多的章宗祥、曹汝霖以及陆宗舆因为是抗战最高当局指示行事,所以受到保护。
kapior
发表于 2025-4-13 12:47:34
本帖最后由 kapior 于 2025-4-13 17:53 编辑
看起来网友们都不爱读史啊。基于文献,我讲讲上海的情况吧。
1、“七七事变”之后,教育部起初对内迁分歧很大,有意见认为要内迁,有意见认为应以学生转兵源。最后,国民政府决定从整体策略上将高校内迁,理由是“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须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故决定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有任何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其主旨。” 1938 年,国民政府特别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学校、研究所的迁建工作,决定在西南、西北建立抗战教育基地,为长期抗战做准备。据记载1938年7月教育部仍不同意交大内迁,但并不是一直不让内迁。
2、复旦内迁比较积极,不过实际上只是小部分内迁。淞沪会战之后,复旦内部对内迁分歧很大。校长李登辉拒绝内迁,高瞻远瞩的吴南轩带了不到1/3师资(复旦校史有记载)内迁,且后来搭上陈立夫带领复旦实现了实现了华丽转身。李登辉一直在沪办学,后来被收编为伪校,不过期间实行“三不”方针,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在抗战胜利后的甄审中,复旦沪校受影响相对较小。
3、交大沪校,因各种原因没有实质性内迁。1937年下半年教育部王世杰不同意内迁,交大迁入法租界,继续办学。《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第五卷记载“交通大学,1937年9月部分师生内迁”,此处的“交通大学”应指唐校。1937年11月沪校黎照寰校长拟请美国人福开森担任校长,对外改称私立南洋大学。1938年5月教育部与交通部两部长指令“不得改私立”,7月教育部函“行政院指令,无庸迁移”。1940年9月,教育部同意在重庆小龙坎设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渝校),以时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化工处处长的校友徐名材为分校主任,期初教职员工仅10余人。1941年9月交大沪校正式对外改名“私立南洋大学”,仍由黎照寰任校长暗中主持校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交大沪校被汪伪政府接收。1942年8月,渝校迁往九龙坡改建为“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10月教育部颁发国立关防。1943年5月并入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5年9月,甄审开始,教育部于下令解散伪交通大学(沪校)。1945年秋沪校校长张廷金辞职。1946年沪校与渝校会合,取消渝校建制。1946年冬国民党政府下令交通大学停办航运和轮机两系,并改名为“国立南洋工学院”。1947年,张廷金以“汉奸嫌疑”被提起公诉,后经孙科、陈立夫等作证最终宣判无罪。1947年5月以沪校为主导发起护校学生运动,抗议教育部对交通大学的肢解政策,抗议成功。
cadi
发表于 2025-4-13 17:13:27
除了西北联大这一脉,还有哪所没有正式回迁的?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3 18:06:21
1941年9月交大沪校正式对外改名“私立南洋大学”,仍由黎照寰任校长暗中主持校务。
黎照寰此前因重庆常凯申依然拒绝他迁校内地,愤然辞职但没获批,但他已通过教会势力转任之江大学教授。41年暑假期间,离开交大的黎照寰还是通过铁道系统协助转移了因放假而没有离开上海的工学院师生去重庆。其中包括大一的学生杨大雄(由南模考进交大机械系的上海生源,1945年以少校翻译官身份掩护盟军顾问团而牺牲在广西的抗日最后一战)。黎照寰因为不断顶撞重庆教育部,而失去KMT内部职位,正式由教会方面委任为之江大学校长,改挂重庆立法委员,并与三青团头子吴绍澍等人在地下抗日力量掩护下逃过日伪搜捕。但留守租界KMT上海市党部书记吴开先、中央军委总参议蒋伯诚上将以及四大银行及邮政储金处部众,还有国家海关金库,均因无处撤退而被日军一网打尽,重庆常凯申因此蒙受损失极其惨重。
辛亥前,黎照寰是孙中山秘书,北美同盟会重要成员,民朝交通部主官之一,与蒋伯诚、吴开先不是同等级的人物。如果被日军抓捕,后果显然十分严重。1947年他拒绝复任交大校长,而出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解放后改宋庆龄)。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3 18:19:08
本帖最后由 tsenway 于 2025-4-13 18:31 编辑
杨大雄是珍珠港事变当年由南模考入交大机械系,1944届毕业入伍充当盟军顾问团少校翻译官。1945年壮烈牺牲。抗日军政当局在献身处收集遗物,送上海在交大徐汇校园设立衣冠冢,隆重纪念。国学大师王遽常题写了著名的杨大雄墓志碑。
与杨大雄一起入伍的大批人员(除随军翻译外,还有军统的电战人员及航空委员会的地勤人员),战后均顺利复原。后来的电脑大王王安貌似比杨大雄更早,参加了广西的抗战动员工作。
,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3 18:45:21
杨大雄殉国碑记
杨大雄烈士是为数不多的民朝与当朝公认的抗日烈士之一。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3 18:52:21
杨大雄烈士遗像
熊升树
发表于 2025-4-13 18:56:48
暨南大学迁往福建建阳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3 18:59:04
cadi 发表于 2025-4-13 17:13
除了西北联大这一脉,还有哪所没有正式回迁的?
西北联大中,北洋,北师以及后来并入的焦工都复校了。
平大没有复校而已。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3 21:29:44
重庆陪都教育部强令唐山交大以唐山工学院名义复原,遭唐山交大师生一致反抗。唐山交大师生在1947年到上海交大校园一道开展护校运动。
原本在1937年,因日本侵略,唐山交大师生也汇聚上海,因上海813抗战失败,上海沦陷。交大徐汇小区也被日军占领。然而常凯申强令交大继续在法租界办学,与留沪的四大银行、邮政储金处等等留上海,组织苏沪行动委员会利用租界继续抗日,向国际表明,政府绝不放弃上海(主要是蒋迷信英美法的军事实力,以为日本人不敢乱来)。
交大校长黎照寰被迫服从,但他无法将唐山交大也安排进租界,教育部又不肯提供帮助,他只好通过他在交通部的老关系,让交通部出钱,把唐山交大师生向贵州西迁。
等到1947年,教育部在复原唐山交大的事件发生后(1947年)又请示老蒋孙科,动员黎照寰当交大校长替KMP党棍擦P股。黎照寰予以拒绝。因生活拮据,上海方面接济乏力,唐山师生被迫离开交大校园。于是有后来让壹号老同志题写“中国交通大学”校名之事。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3 21:37:31
1947年,中央大学校长吴有训也受到KMT党棍的霸凌。他气愤之下,甩乌纱帽到上海,进交大当物理教授。
kapior
发表于 2025-4-13 22:48:37
说个冷门的。因抗战内迁,同济理、工、医三大门类的学科发展领导权由德国人移交到中国人手里,理学院王堡仁成为首位中国院长。1937年之前,同济的工学院、医学院以理学院(筹)一直由德国人执掌,而且教师都需要有德语区学习经历。那时的德国还是世界科技中心,显然是看不上中国人甚至美国人的。淞沪会战中同济校园被完全炸毁被迫内迁,外籍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去留,其中大部分选择了回国。包括执掌医学院28年的德国知名教授柏德Bartelt、德国造船大师魏禄伯 Gustav Wrobbel等。另外,汉.李斯特 Hans List副教授回欧创办了著名的AVL公司,埃里希•罗鲁 Erich Reuleaux、欧根•弗雷格勒 Eugen Flegler、卡尔•哈恩 Karl Hahn、瓦尔特•费舍尔 Walther Fischer、恩斯特•格奥尔格•瑙克 Ernst Georg Nauck等5位教授回国后担任了德国高校校长。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04:51:47
不仅大学,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和同济,都在李庄,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05:45:26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3 18:59
西北联大中,北洋,北师以及后来并入的焦工都复校了。
平大没有复校而已。 ...
北平大学,有何源流?存在感特低啊,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4 07:51:34
本帖最后由 大山猫 于 2025-4-14 07:53 编辑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05:45
北平大学,有何源流?存在感特低啊,
北京国立十校实力都可观,类似当初的南京九校合并中央大学,北平诸校合并为北平大学,后来北大和北师大退出了,北平大学仍然是学科比较齐全的一所综合大学。
抗战爆发,北平大学西迁加入西北联大,留京部分成为伪北京大学。
现在不少学校有平大血统,伪北大部分,文理在北大,北医北农等基本是平大,工学院大部在清华。西迁部分则是西北各校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4 08:44:45
中国最早的电机科始于平大,现在在清华和西交都有传承,也是目前最强的电机学科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08:59:28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4 08:44
中国最早的电机科始于平大,现在在清华和西交都有传承,也是目前最强的电机学科 ...
北平大学的电机学科开始于哪年?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4 09:10:33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08:59
北平大学的电机学科开始于哪年?
京师高等实业学堂,1903
tigernews
发表于 2025-4-14 12:57:09
tsenway 发表于 2025-4-13 21:29
重庆陪都教育部强令唐山交大以唐山工学院名义复原,遭唐山交大师生一致反抗。唐山交大师生在1947年到上海交 ...
上回造谣林同炎不去清华、唐山交大,而是去上海交大的假话,又忘了?
你吹南洋公学是你的自由,但别通过造谣唐山交大来抬高南洋公学,显得格局小了。
给你个铁证,林同炎80年代回中国大陆时,交通大学在《交大校友动态》报道内容
tigernews
发表于 2025-4-14 13:04:42
本帖最后由 tigernews 于 2025-4-14 13:08 编辑
kapior 发表于 2025-4-13 12:47
看起来网友们都不爱读史啊。基于文献,我讲讲上海的情况吧。
1、“七七事变”之后,教育部起初对内迁分歧很 ...
《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第五卷记载“交通大学,1937年9月部分师生内迁”,此处的“交通大学”应指唐校。
你的说法是正确的,此处的交通大学内迁指的就是“交通大学唐山”,唐山交大的历史,在对待八国联军、日军侵略、汪伪政府的立场和举措,是清清白白、赤子之心、拳拳报国。不像有的分校瓜田李下,历史上有污点。
时间校名办学地点
1931.09-1933.04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1933.04-1933.07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上海
1933.07-1933.11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北京
1933.11-1937.07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1937.12-1938.05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1938.05-1938.11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湖南杨家滩(今属涟源)
1939.01-1941.07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贵州平越(今福泉)
1941.07-1942.01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贵州平越(今福泉)
1942.01-1945.01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贵州平越(今福泉)
1945.02-1945.08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重庆璧山
zxcc0077
发表于 2025-4-14 14:15:47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05:45
北平大学,有何源流?存在感特低啊,
清华大学高景德这一派就是来自北平大学工学院
kapior
发表于 2025-4-14 14:42:52
tigernews 发表于 2025-4-14 13:04
《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第五卷记载“交通大学,1937年9月部分师生内迁”,此处的“交通大学”应指唐校 ...
唐校和沪校的历史交织,有些让人迷惑,比如,
据公开资料显示:1921年,叶恭绰创立交通大学。沪校设电机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唐校铁路机械科并入)。唐校设土木工程科(沪校土木科并入)。京校设铁路管理科(沪校移设)。1928年6月正式合并三所交大。1930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恢复设立土木工程学院。1931年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恢复设立采矿冶金学系并改称唐山工程学院,1932年设立建筑工程系。那么,问题来了,沪校1930年才恢复土木学院(当时国立和公里学校的院系设置非常严格,不能私设),那么1931年毕业的林致平、陈永龄,1932年毕业的王之卓,公开资料都显示沪校毕业的,这是在土木系读了一年就毕业了吗?还是说沪校未批准之前就筹建了土木科并招生了。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14:47:27
zxcc0077 发表于 2025-4-14 14:15
清华大学高景德这一派就是来自北平大学工学院
哦,教会大学还有书籍纪念,北平大学却资料甚少,
山海城工
发表于 2025-4-14 18:52:37
本帖最后由 山海城工 于 2025-4-16 08:00 编辑
这些各个学校校史不是都有记录吗?
以下转自湖大校史:1937年,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成为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湖南大学刚改为国立,我国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长沙频繁遭受日军空袭,学校被迫于1938年从长沙搬迁至湘西辰溪,一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底才迁回长沙。
另外,湖大是唯一举行过抗战胜利受降仪式的大学:1945年9月15日,长衡地区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在学校科学馆举行。不过在学校建筑办理受降仪式,应该是因为长沙城主要建筑在抗战中基本报废的缘故:胜利(标准是进攻方没有实现其进攻目的)的1939-1941年第一至三次长沙会战和失败的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及衡阳保卫战(是豫湘桂战役的最主要部分),岳阳-长沙-衡阳一线是正面主战场,是遏制南北线(武汉、广州)日军会合的关键节点。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4 19:32:10
亦可归去来 发表于 2025-4-14 14:47
哦,教会大学还有书籍纪念,北平大学却资料甚少,
平大有点尴尬。
留平人员有落水的问题,很想洗白成北大。
如果说平工西迁部分,和北洋还是有差距,再加上平大停办,西工校友往前认北洋,往后认瓜大。
高敬德就未必认平工,他完全是西工。
zxcc0077
发表于 2025-4-15 13:51:48
大山猫 发表于 2025-4-14 19:32
平大有点尴尬。
留平人员有落水的问题,很想洗白成北大。
如果说平工西迁部分,和北洋还是有差距,再加上 ...
现在看来当时就应该留守陕西和华航合并,复校不是很现实
kapior
发表于 2025-4-15 16:27:39
北平大学是“大学区制”构想下的产物。北平大学区起初是奉系北洋政府主导的,后由国民政府接力。1927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南京、浙江、武汉实现了大学区制,但是在上海则遇到严重抵制没搞成。1927年预想在上海建立以交大工学院、同济医学院等为主体的散装“上海中山大学”,遇到了严重抵制。上海那时拥有全国1/3的高校,各个学校已经自成一派,难以捏合,最后只能作罢,只有同济顺利晋升”国立“,但是也没有冠名”中山“字眼。1928年中国民政府在北平大学区如法炮制了个”北平大学“,将北大也纳入了。北大强烈反对,1929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让步把北大定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对外仍可译为北京大学。1929年6月,国民政府停止实行大学区制,8月北京大学复校。但是北平大学建制还在,其他各分校还在,直到后来散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