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5-4-13 12: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pior 于 2025-4-13 17:53 编辑
看起来网友们都不爱读史啊。基于文献,我讲讲上海的情况吧。
1、“七七事变”之后,教育部起初对内迁分歧很大,有意见认为要内迁,有意见认为应以学生转兵源。最后,国民政府决定从整体策略上将高校内迁,理由是“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须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故决定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有任何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其主旨。” 1938 年,国民政府特别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学校、研究所的迁建工作,决定在西南、西北建立抗战教育基地,为长期抗战做准备。据记载1938年7月教育部仍不同意交大内迁,但并不是一直不让内迁。
2、复旦内迁比较积极,不过实际上只是小部分内迁。淞沪会战之后,复旦内部对内迁分歧很大。校长李登辉拒绝内迁,高瞻远瞩的吴南轩带了不到1/3师资(复旦校史有记载)内迁,且后来搭上陈立夫带领复旦实现了实现了华丽转身。李登辉一直在沪办学,后来被收编为伪校,不过期间实行“三不”方针,即不向敌伪注册、不受敌伪津贴、不受敌伪干涉。在抗战胜利后的甄审中,复旦沪校受影响相对较小。
3、交大沪校,因各种原因没有实质性内迁。1937年下半年教育部王世杰不同意内迁,交大迁入法租界,继续办学。《中华民国实录—文献统计》第五卷记载“交通大学,1937年9月部分师生内迁”,此处的“交通大学”应指唐校。1937年11月沪校黎照寰校长拟请美国人福开森担任校长,对外改称私立南洋大学。1938年5月教育部与交通部两部长指令“不得改私立”,7月教育部函“行政院指令,无庸迁移”。1940年9月,教育部同意在重庆小龙坎设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渝校),以时任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化工处处长的校友徐名材为分校主任,期初教职员工仅10余人。1941年9月交大沪校正式对外改名“私立南洋大学”,仍由黎照寰任校长暗中主持校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交大沪校被汪伪政府接收。1942年8月,渝校迁往九龙坡改建为“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10月教育部颁发国立关防。1943年5月并入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5年9月,甄审开始,教育部于下令解散伪交通大学(沪校)。1945年秋沪校校长张廷金辞职。1946年沪校与渝校会合,取消渝校建制。1946年冬国民党政府下令交通大学停办航运和轮机两系,并改名为“国立南洋工学院”。1947年,张廷金以“汉奸嫌疑”被提起公诉,后经孙科、陈立夫等作证最终宣判无罪。1947年5月以沪校为主导发起护校学生运动,抗议教育部对交通大学的肢解政策,抗议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