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周期光场已经成为控制固态材料、冷原子和光子系统中的量子态的一个控制旋杆,通过在强耦合极限下与光子修饰的Floquet态杂交,被称为Floquet工程。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量子材料的定制性质,例如,狄拉克材料的拓扑性质的修改和光学响应的调制。尽管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广泛的研究兴趣,但没有实验证据证明半导体的动量分辨Floquet带工程,这是将Floquet工程扩展到广泛的固态材料的关键一步。 2023年2月1日,清华大学周树云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seudospin-selective Floquet band engineering in black phosphor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时间和角度分辨的光电发射光谱测量,报告了一种模型半导体黑磷的Floquet带工程的实验特征。 在340-440 meV光子能量的近共振泵浦中,在带边附近观察到强烈的带正化现象。特别是,光诱导的动态间隙开放在共振点被解决,这与Floquet边带同时出现。此外,带重整化显示了一个强的选择规则,有利于沿扶手椅方向的泵浦极化,这表明由晶格对称性强制的Floquetband工程的伪自旋选择性。总之,该研究工作证明了黑磷中的伪自旋选择性Floquet带工程,为半导体Floquet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申清臣、蒋墨迪、王锐桐、宋柯贤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Man Hou Vong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涛教授、尚文副研究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Michael D. Dickey教授、A123系统研发中心王浚博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浙大第二篇cell 2023年2月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白戈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课题组在《Cell》杂志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了题为“Diverse CMT2 Neuropathies are Linked to Aberrant G3BP Interactions in Stress Granule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发现虽然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同CMT致病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各异,但在应激状态下这些CMT致病蛋白会表现出相同的细胞定位,进入应激颗粒中(细胞内一种介导应激反应的无膜细胞器)并与其核心蛋白G3BP发生异常互作,引起应激颗粒异常,使得周围神经应对环境不良刺激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发生。该工作揭示了应激颗粒异常是介导不同亚型CMT的共同致病机制,为针对多亚型CMT的广谱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其他疾病遗传异质性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浙江大学医学院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白戈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崔琴琴、毕洪运、吕占云,博士生武琪贵、华剑锋、谷博凯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博士后霍婵娟、唐明敏等也为本研究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