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aoitsukasa2me

【航空工业】推动国家级实验室平台建设,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0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歼-8/歼8-ⅡACT预研验证】从1979年立项到1999年验证结题,整整二十年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5-7-6 00:44 编辑 0 e# C. y3 q6 V5 Q7 }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5-6-30 16:58
3 P& r& q) A" J3 S! Q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载往事》第二卷第549页。
* j( I% s3 e( s
2025.5.12-二十年磨一剑!ACT的破茧之路(节选)
来源:中航工业自控所     作者:自控故事研究团队     时间:2025年5月12日 20:56

, V& J1 C% \0 y
二十年有多长
尹渊榕
! T% p0 q. b  A" w: P
       “什么是ACT ?”我完全没听过这个词,“是什么技术吗?”
: t% {1 E! k+ s% l7 ^       “CCV 随控布局ACT 主动控制技术FBW 电传飞控,都没听过吗?”ACT项目研制开发者、飞控专业副总工程师张永孝连说了三个,我都在尴尬地摇头,确实是不知道。“直白地说就是,有了ACT 技术的飞机才算是三代机,我们才能跻身世界航空强国。”
" Q/ [& C. Z% `: r4 r       “那一定是很厉害的技术。”* q$ J' G3 o7 h. F: y) {
       “现在想,确实是很厉害。”张永孝副总师笑了笑,“毕竟前前后后好几百人,做了二十年。”- y6 d1 N4 m& \( I
       二十年,真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9 [3 s$ c" j( f2 M) b       “所以咱们所为什么提出要研究ACT 技术呢?”虽然不知道什么是ACT主动控制技术,但我毕竟知道这项技术是618 所最早开始研究的- ^& v& A, g/ S/ P
       “当时型号少,任务也没那么重。大家就看书、查资料,了解航空发展动态,看到了有意思的技术就研究,当时就看到国外的论文里提到了这个,contorl configured vehicle,翻译出来就是随控布局,也就是后来的ACT 主动控制技术。”: j6 k+ p- s0 k$ n! e7 ?$ G# p
       618所提出开展ACT研究,是基于在技术方面拥有作为飞行控制系统技术的专业研究所近二十年的技术积淀,在硬件方面也与国内其他厂家合作开展了很多小型数字计算机的研究,这是开展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基础。有需求牵引,也有技术推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618所开始提出未来航空技术发展的问题:如何提升飞机的总体性能?
7 j3 [& W6 s% e! V9 s7 T# m; P       那时国内对飞控系统的要求很低,主流还是机械操控,看重硬件。618所的科研人员敏锐地察觉我们现在的技术相比国际先进国家有较大滞后,会影响整个航空事业的发展。于是在618所的科研人员不断地自我创新,不断地翻阅国外的资料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发展CCV随控布局,以此跨越我国飞机与外国飞机之间的代际鸿沟* `! U5 U! t) I$ d7 j! j( I7 Y6 v; z( t
       即便618 所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超前的创新探索,发展ACT 主动控制技术也并不是顺理成章的。ACT 的基础是强大的计算机处理器,在当时航空工业内部,存在使用传统模拟计算机的模拟式电传飞控以及使用新型数字计算机的数字式电传飞控两种派别,到底发展哪种技术一直存在争论,这代表着未来飞控系统设计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9 I) b) s# Y7 n9 P, }       虽然说是两个派别,但当时支持数字技术发展的在系统里是少数,或者说只有一个——618所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机关管理人员,甚至高等院校搞控制的、搞计算机的老师们支持的都是发展模拟式技术。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618所这帮人非要弄他们那个数字飞控。3 A4 E) M1 E! L- i( J8 ]
       这么看来,历史的天平并没有向618所倾斜。2 |7 [& u& G% z& Z
       “大家总觉得我们中国人要搞这个数字电传恐怕很难,自卑感太浓厚、自信不够,好多人都是这样。”时任自控所副总工程师的张汝麟说。他主管歼8Ⅱ ACT的研制,负责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张汝麟不信这一套理论,他觉得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 G8 L. _6 @+ S
       “以前咱们有一个专家,很厉害,他是最早开始研究这个技术的,还出了一本书。”张永孝副总师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32 开的尺寸,一看就是有年头了,“就是这本《随控布局》,那时候还不叫主动控制技术。”5 b5 d6 R  w2 ~  h; s9 G$ b
       我接过书看了看,很平整,看起来保存得很好,但是褪色的封面和泛黄的纸页也昭示着这是一本旧书了。果然,这是1981年由国 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李利春8 R+ K! e7 ?: b
       ACT 立项时,六院抽调了一批人成立了ACT 总体组,参加单位有601 所、618 所、609 所等,进行先期论证。当时组织了多次调研,主任工程师、机关的人员和领导一块到国外去,同时进行资料调研和现场调研。虽然美国在这方面发展得最好,但他们并不接待中国人去调研ACT 电传飞控技术,所以调研团就访问了英法德俄等国家$ {- G2 ~4 E) g) G, q3 Z
       在几个国家调研以后,大家普遍感觉到数字技术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国外的第三代都在搞数字的,而且也建议上数字式系统。在ACT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项目组也与俄罗斯TsAGI研究所开展了合作。
0 f* G$ e% s; J: @. ]8 D0 X       从1979 年立项到1999 年验证结题,整整二十年。如今,我们自主研制ACT 技术应用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三个20”为代表的电传飞控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国飞机设计已跨入全电传数字时代。4 K, o! Q6 q. f( I5 W6 Y. q# z8 C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0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歼-8/歼8-ⅡACT预研验证】单轴最开始是630,后来换成601,三轴是618、631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5-6-30 16:58# q, ]3 K9 O/ r# p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载往事》第二卷第549页。

  t: U' l; i) Z$ b7 x
2025.5.12-二十年磨一剑!ACT的破茧之路(节选)
来源:中航工业自控所     作者:自控故事研究团队     时间:2025年5月12日 20:56

: T5 u+ D' C) G5 N. `; \; S
二十年有多长
尹渊榕
9 w- b9 t3 T6 P

* Z$ z5 J* l' M+ q) A! l
《随控布局》

) V7 X8 R# Z6 n1 M5 W5 [8 B       随控布局技术是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飞机设计新技术,它是随控布局飞行控制系统和气动技术的结合体。随控布局飞行控制系统集中体现了航空电子技术的许多新成就,包括电传操纵、数字飞行控制(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余度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
2 a4 e0 ?2 y/ V6 g! E4 o3 Z
——李利春《随控布局》
4 M4 Q$ p4 J- P4 T  I! G
) O& Y7 G* Y) a: m
       研制任务随即下达中航工业自控所,确定以歼8 作为验证机。当时我们对这项新技术几乎是陌生的,课题组成员一边钻研,一边工作。我们鼓足干劲,使出浑身解数,迅速攻克了数控、余度和软件三大技术关键。经过方案论证、系统设计、部件试制等阶段,终于在1983 年完成了全套试验样机的研制,把进度推进到系统闭环模拟试验阶段

' O$ b# d  I! u. R
——李利春回忆录
) _5 i. J- V# ?: S/ Z& y

9 P9 k6 ~- m- H% M! M       ACT 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机械式到数字式,完全是一套全新的逻辑体系,所有的构成部分都要数字化,要对整个模型进行重新构建。其中我认为需求分析部分是最困难的。你可能知道这个技术大概是什么内容,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它的道理,也不知道它的逻辑。在这方面设计师李利春下了大功夫,他自己写了全部的需求分析报告,从系统总体、控制律、飞控计算机、伺服机动、传感器到飞控软件等九大本内容的需求分析方案报告,堪称电传飞控九本经典,全部是手写的,现在都在原址的档案馆归档存着,那是非常标准的需求分析,至今还是我们电传飞控系统设计的参考模板。
; O" S( [/ I: R' g  L( D8 e0 g8 [7 W
——张永孝采访
& K+ k6 }/ V" P# X  M

+ c; E6 I3 J- @7 W2 O4 i" M" i& m; q       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之所以开发能够长达二十年,把它坚持到底,拿出重大技术成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因素。单轴最开始是八所(630 所),后来换成601 所系统有609 所、618 所,还有631 所(数字计算机),那么进入三轴阶段,618 所、631 所,还有其他配套的一些小单位,前前后后参加这个队伍的好几百人,二十年大家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终于把这个系统搞出来了。

0 w1 n8 {: @1 d  ^6 g6 z
——张汝麟回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01: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歼-8/歼8-ⅡACT预研验证】在顾诵芬院士、李明院士领导和倡议下,与俄罗斯TsAGI所合作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5-6-30 16:58& B6 U/ _) o3 W8 k: C2 }5 Q. Y# n2 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载往事》第二卷第549页。
& Y9 A' F1 |( ~- l( h( \0 ]+ s
2025.5.12-二十年磨一剑!ACT的破茧之路(节选)
来源:中航工业自控所     作者:自控故事研究团队     时间:2025年5月12日 20:56
+ W  E4 @, x. f7 L' T
顾诵芬院士在歼8ⅡACT试飞现场

4 k- H) l) a6 C" ]8 g/ j# l
歼8ⅡACT三轴系统首飞现场合影

. l) ^4 M& N( M7 ^) P3 B5 }. \; ~       当时国外正在搞的某些技术,知道的人很少。如“主动控制技术”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是618 所的人提出来的,说这项技术很好,当时只知道英文名字,连中文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译名。他们拿来的外文资料大家都没见过。那时候杨劲夫(时任628 所副所长)还在,开始时不叫“主动控制技术”,叫“随控布局”,这还是他翻译出来的,大家说行,于是决定叫“随控布局”了,英文缩写是“CCV”(contorl configured vehicle)。后来国外又改了,改为“主动控制技术”,英文缩写为“ACT”(active control technology)。当时大家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一场辩论。! U3 w  l7 {9 n7 a

# b: k/ |0 W# h% T: F- o
——《顾诵芬传》

$ {: D8 @8 b- j" p1 ^
ACT项目组与外国专家

3 ^. v, e9 J  h; V: W       金淑慧担心我们技术不过关,因为好多情况确实不熟悉,1985 年曾经去向德国咨询过,请了德国的一位老专家来讲过不少课$ h, x- v8 Q$ r. f  U- w" L; W' x* Q" W
       1988 年我接手后,他们还是感到没有把握,提出要想办法找国外的合作单位。当时英国人搞成了一个数字式飞控系统的验证机,法国的“幻影”也搞成了。于是我就决定去找这两个国家。我说法国比较方便,当年随吕东部长去法国,与达索公司的技术总裁打过交道,有些交情。& [# |, @) M! r8 n! G  p
       当时研究院是王知在管外事,他很有办法,去法国驻华使馆找到了一位武官,他曾与这位武官在一些外交场合见过面。这位武官面临卸任,很希望能为自己卸任以后找点事做,所以很热心。王知请他带信给达索的这位技术总裁。我们同时还找了英国的马可尼公司
  n, X2 @1 M0 ~( N3 U1 p! L       就在谈的过程中,国内发生XXXX,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了制裁。' G- h4 B2 w& Y* a' }
       1989年11月份,王知很聪明,想了一招,他先找到了法国的这位武官,说是想去达索公司参观考察,武官愣了一下,没有回应,看到这种情况,王知就对法国人讲,英国已经同意我们去了。这样一说,法国很快作出反应,表示同意。之后,与英国方面交涉,他们也犹豫,王知说,法国的签证已经办了,于是英国也很快就办下了签证。
- N$ X" P% G; J8 T       xxxx之后,这是第一次出去。
6 }% y9 M, L6 d, G9 N9 m       由于与达索的老板有交情,他尽量放开让我们看,但当我们提出要看“幻影”2000飞机时,他们不同意。那次除了达索巴黎的几个研究机构外,还到马赛附近,看了达索的飞行试验室,还看了他们在那里一套试验室当时去的几个人对舵机部件看得很细,还有余度管理等问题,如何试飞实验等都问得很细. G  P* I8 N9 t
       看完法国又到了英国,英国管得比较严。通过中航技,我们找到了马可尼的董事,他是常来中国的。那次他们安排不能进厂参观,都是在外面谈的,把相关的部件拿到了会议室来。
! c# k; J  _. M) C3 u, U  T       我们一起去的人当中有李明、张汝麟、宋翔贵(他的英语比较好),631去的是所长周耀荣,还有601所的李天。这是金淑慧安排的一组人,力量是很强的。看后大有启发。- j, d4 H$ Z  r) @( _/ }  i

0 _" ?" \' |, Y; M8 C1 {
——《顾诵芬传》
9 E( y3 f# z/ p3 ^0 \; O0 S

- i5 f% ]8 E0 u' i
在俄罗斯TsAGI研究所调研
4 ]' C  E, z6 B3 A6 K! P* N
       集团公司在顾诵芬院士、李明院士的领导和倡议下,申请到有限的经费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TsAGI)进行合作,俄罗斯设计的所有飞机都经这里吹风、飞控评估、品模试验,国内没有这样的机构。在与俄方讨论时,李明院士十分认真,就我设计的起飞着陆控制律惯性环节时间常数偏慢提出修改意见。
7 T3 S! X  k! s! u2 ^       在当时交通不很发达的年代,项目参研单位601、112、618、631和试飞员克服困难经常一起开会讨论,把典型战机的飞控稳定性、操纵性都研究了。2 O: `- p* Y0 H5 v7 {, r9 w' h

3 \0 A+ Y2 J, ~3 z  V2 V$ f9 h3 \
——王敏文回忆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19 22: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争气机“】#川普精选#歼10及其配套工程怎么吹都不为过,全靠阵风衬托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5-7-19 22:57 编辑
4 C' P: v2 u: J" c7 h* n
% |7 ]7 @/ a( t  b& i0 i4 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22 17: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撑起我国天空】歼﹣7是空J装 备历史上改型最多的飞机,自用型、科研探索型、外贸型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5-6-30 16:58% q; ~3 c( Y/ F0 F" u4 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载往事》第二卷第549页。
8 n8 S% h$ v2 ?1 j
       1962年4月,苏联提供的15架份米格-21散装组合件陆续地运到沈阳。1962年11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组装工作。- D+ \4 L- L& W( W. ], r
       1964年3月底,第一架用苏制散装件装配的米格-21总装完成。同年4月30日,试飞员葛文墉驾驶该机在鞍山机场首飞成功。
( y) f" A' L* T$ D+ @- h7 K       1964年11月20日,歼-7正式开始试制零件。# R" V0 H4 }+ L2 z1 O1 b
       至1965年2月,全部15架米格-21组装完成,并陆续交付空3师。* v2 c; M  \& z6 \6 _2 \
       1965年10月14日,歼-7的0001号原型机完成总装,用于静力试验。" W  I) Z" q% k* v/ _
       1965年11月28日,0002号原型机完成,并于1966年1月17日首飞成功,试飞员还是葛文墉。
# r1 J% y: j: t* N% |) o5 Y       1966年12月28日,歼-7通过设计鉴定,转入批量生产。" E3 _& a5 V* \" _# H
       通过这15架飞机的组装,沈飞逐渐熟悉了米格-21的结构和设计,为正式仿制该机做好了准备。
  m+ d/ j4 c  Y! I       此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边境形势开始紧张,中国开始了大三线建设。按照三机部的要求,歼-7的生产工作由沈阳转移到成都(132厂)和贵阳(011基地),由沈飞负责提供技术支援,逐步把飞机的设计图纸、工艺资料、样件等装备移交过去。/ B6 O8 j$ u- j( a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13: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天向空天迈进】2025.7.31,611“书写”跨越半世纪的中国航空科技自强史诗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5-8-8 13:29 编辑
  P# c2 D: K0 P; e! q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11 12:19; T( }" E3 n+ n/ T, T0 m. P
①2019.4.19,空天技术、生物治疗实验室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7 K8 f4 B5 R( y/ z) c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重大科 ...

$ v8 j' Y" D. X% V$ [$ \8 x; V4 M
2025.7.31-【国之利器巡礼】揭秘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为什么这里能诞生多款“明星”战 机
来源:环球时报客户端     时间:2025年07月31日 19:31     记者 樊巍、特约记者 王静宇 彭文晶

  I4 t8 o$ ], h       在中国的航空史上,代号为611所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这里,诞生了歼-10、歼-20等捍卫祖国蓝天的“明星”战 机。在军迷的眼中,这里也是中国军工最神秘且充满惊喜的地方之一。随着歼-10CE在外 军 战 中创下辉煌战绩,关于成都所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研发的中国先进战 机的故事再度为人津津乐道。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访该所多位参与先进战 机研制的科研人员,听他们讲述成都所“书写”的跨越半世纪的中国航空科技自强史诗
6 E' [2 q+ N7 N& n; V/ {
' F4 U4 \9 _; d+ R+ l  Y: S0 c

5 K. d% ~( O& x1 h! i
' |$ F4 |+ W( h9 C7 g) I, M
歼-9

  S; i$ W* `7 o! U: w( Y0 P
2 M( C6 b* j: ^7 w( l! }* a' o首度公开!歼-9开创中国战 机“鸭式布局”先河% v! r, V4 m: p8 G; p) @" B  g% C) Y
( ?4 r9 z. ?' V& g9 G! c
       在中国军迷群体中,一直流传着一款名为歼-9的神秘机型,这款此前未曾露面战 机曾被寄予厚望,也被认为促成了歼-10的诞生。在采访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这款战 机不仅真实的“存在”过,而且还是成都所自立自强的“起点”0 F( \/ j; d+ c) @  C# M5 Y" r- o
       1970年5月,一辆载着300多人的神秘专列从沈阳悄然出发,一路南下,直奔成都。这辆神秘专列的乘客们,正是为了推进歼-9飞机研制工作而南下的“歼-9大队”。到达成都后,“歼-9大队”入驻原空 军028航校旧址,这里也是成都所的前身& p. f; u1 q% `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自力更生的精神是当时成都所全体人员的“宝贵财富”。亲身经历过建所初期那段艰苦岁月的成都所老同志谢品回忆称,当时为了改善生活,“大家种过水稻、油菜、红薯。房子不够住的时候,大家还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自己盖房子”。
3 E1 E$ D9 R* C7 w# v       在吃与住之外,当时的成都所更缺乏的是科研设备。谢品回忆称,当时他还曾带着设计人员和工人跑到成都滑翔机厂去求助,共同制造风洞模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的成都所全体人员边建设、边生产、边科研,积极地开展歼-9的科研工作。9 V, i, o  E  m! |* t; |
       虽然受当时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歼-9项目最终没能飞上蓝天。但是,歼-9飞机的研制还是为成都所、为我国航空工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 }( |# d+ V! [' z* `2 r1 Y       该所科研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歼-9留下的第一笔财富便是具有中国战 机特色的“鸭式布局”。在歼-9飞机技战术指标的变化过程中,面对当时的指标要求,成都所科研人员在反复讨论技术布局后,提出了“在无尾飞机机翼的前面加一个小翼,以改善飞机升力特性”的方案,这便是“鸭式布局”。5 V7 K8 _% _* j; |
       “这一布局,不但在我国没有先例,就是美苏等航空技术先进国家也没做过。”谈及此事,谢品笑称,“当时国际上类似的设计只有瑞典的萨博-37,但它那个鸭翼是‘死’的我们这个是独创。”
6 R  k/ ?* X0 r/ i9 t       他进一步介绍称,虽然后来歼-9研制被迫终止,但“鸭式布局”却在歼-10、歼-20等型号上传承下去,并将其优势发扬光大。6 B8 k$ y( W  H5 n" F- r: H

6 n3 m: f" p8 a, ]4 E2 \  O* i: ~9 w
歼-20战 机 摄影:朱鹏
  D% @: H! @  q4 K$ a' \# b% I' `0 n; x
       歼-9飞机带来的第二笔财富是“拦射武器系统”。该所科研人员介绍称,当时,美苏等航空技术先进国家已经开始向“超视距空战”转变,但在中国,与歼-9同时代的歼-8在设计时仍然使用机炮作为主攻武器,导弹只是超载武器。但成都所团队研制歼-9的过程中,则为其研发、配套了“拦射武器系统”,并以其为作 战的主要武器系统
# [: }* A6 `# [+ r; O7 N       “作为后发国家,这是我们后来探索‘超视距空战’的重要一步。”谢品介绍称,也是因为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歼-10总师宋文骢曾表示,没有歼-9作为基石,就不会有歼-7Ⅲ和后来的歼-10!
; m' N6 Y+ ~7 L. o2 V9 t
3 s! Q2 q+ J: w, ^  T
$ [1 V# j8 k$ H6 H3 q7 N' c4 y缔造传奇:歼-10为中国战 机生产打造全供应链体系; W, k! L9 Z# c# U; S: ~

5 X$ s  I: D/ K       今年上半年,歼-10CE在外 军 空 战中一举击落多架战 机,自己无一损失。这一辉煌战绩也让歼-10的研发历程再次被广大军迷津津乐道。事实上,歼-10的研发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生动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自立自强的精神。
$ N" n5 ^6 G! p. i6 P
* v6 S" ^+ s  I3 V1 U7 C
歼-10战 机 朱鹏 摄

7 b8 h- I. y5 n6 ~5 M       歼-10的故事,要从1982年的初春说起。当时,后来被誉为“歼-10之父”的宋文骢正在贵州中国航空科研与生产基地,为歼-7Ⅲ飞机的试制做技术交底工作,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要他赴北京参加新歼方案论证会。当时传达的信息是,方案已经基本定了,只是叫成都所去几个人,“参 谋 参 谋,完善一下方案”5 q; G; x; x( R2 J; A/ W4 L
       1982年2月,新歼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在北京召开,成都所宋文骢、成志明、谢品和王子方应邀参会。谢品回忆称,当时让宋文骢有些措手不及的是,会议前的预备会之后,相关领导突然找到他们询问,“你们有没有方案汇报?”
3 J5 k3 R6 a; p3 W* {       宋文骢对此有些诧异,“我们不是只参加方案评审吗?”但领导答道,这次会议各级单位都很重视,来了这么多专家,成都所组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毕竟也是战 斗 机研究所,既然来了,机会难得,“正式会上,你们把对新歼研制的基本想法谈一谈吧。”6 V- G/ [; a! A2 r5 o
       于是,在这次会上宋文骢获得了15分钟的发言时间。谢品则从兄弟单位借来了明胶片,几个人连夜从带来的资料里,将鸭式布局飞机的图形、基本数据重要性能曲线摘录下来,谢品还徒手画了新歼方案俯视图和性能表。
8 E0 ~2 i, e- ]' S       对于这段历史,宋文骢后来在其传记里曾写到:“国家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搞新歼研制,实在是不容易啊!我们要搞,就要搞一架像样的飞机,搞一架能在未来10年或20年都不落后于世界的飞机,我们要从学习模仿的传统思维里跳出来,搞一架真正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先进战 斗 机!”
9 ^+ _# \! [# f; p3 }       这一思路,也让宋文骢的发言在正式会上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新歼方案也从“基本定了”变成了“继续论证”。此后,新歼开启了长达两年的论证。直到1984年2月,在河北涿县桃园宾馆召开的新歼布局方案会议上,成都所的鸭式布局方案被最终确定为新歼方案!它,便是后来缔造空中传奇的歼-10飞机。, s. j6 V  h  |# d) M4 ?& U+ y$ t
       1986年7月14日,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新歼(歼-10)总设计师。这一年,他已经56岁了。谢品回忆称,当时,也有人问过宋文骢,“年龄不饶人哪,这架飞机能在你手里最终定型吗?”但宋文骢笑着表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0 I" c4 w7 b8 C5 R: s
       后来,歼-10工程团队培育了大量的年轻人才还接过了老一辈航空人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歼-20等型号的研制骨干$ `# J4 v% z9 _2 }
       如今,已经从事飞机设计工作32年的成都所副总设计师任云松,依然记得研制歼-10的那段岁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自己很幸运1993年大学毕业后一参加工作,就加入到了歼-10团队,参与了研制工作。那个时候条件虽然比建所时好很多,但和现在比仍然很艰苦。严寒酷暑,大家都在没有空调的环境里工作。
: X  e" |0 K# g  n( k: G+ i       “从歼-10开始部装,我就到成飞配合生产,每天早上七点出发,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这毕竟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制的型号,面临着很多问题,也有很多的压力,所以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的时候,我非常激动!尽管后来我经历了更多首飞,但最让我激动的还是那一次!”任云松称。* v' b- N5 `" {' p' ?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歼-10立项时曾确定下了三大目标:研制出适应2000年后作 战环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飞机;建立第三代飞机研制、专业配套的先进歼 击 机研制基地;培养一支素质高、技术精、作风硬的航空技术人才队伍。而从歼-10系列化及其后续型号的发展来看,这三大目标目前均已全部实现
, h1 T# y1 U# S       任云松在谈及此事时表示,除此之外,歼-10还有一大贡献,就是为中国战 斗 机的生产打造了全供应链体系牵引了国内成品厂、材料、元器件等领域的全面升级进步。成都所在中国战 机发展的“危急存亡之秋”,以自立自强之精神,做出了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 I$ L0 p; u% l% ^" l

3 D  _4 l$ C6 g/ b$ R4 V0 y, Q. c0 x  ?
勇于创新——成都所从蓝天向空天迈进' F, K, E* |' l8 p; N/ s; S! e
( Z- H0 [4 \( G
       在与成都所科研人员交流的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无论是耄耋长者还是青年才俊,大家都对“未来”有着充沛的探索精神。这与成都所自建所之初,就非常注重对未来发展战略探索的“气质”高度吻合。. y* U, ~2 R. r6 I
       “现在有句流行语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不是很赞成,我认为应该是‘方向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好坏’。因为方向的失误几乎无法挽回,而细节的失误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谢品介绍称,在研制歼-9时,成都所就搞出了“拦射武器系统”,但是这套系统怎么运用,当时并不清楚。“所以,我就向所里打了个报告,建议成立‘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专业小组专门研究空中作 战未来型号的发展。”& O: @+ v( Q) V) a2 R0 D
       这一建议也获得了时任成都所领导班子的支持。谢品回忆称,当时的副所长谢光曾回复,这项工作很重要,但是也很艰难。做这项工作意味着隐姓埋名,因为研究的是未来二、三十年的装备,因此必须高度保 密。“等这型装备立项成功了,你们就该去研究下一个项目了……这样的情况你能接受吗?”对于这样的问题,谢品则坚定地表示:没问题!& K, Y# r) E8 V1 U  L, C+ q
       这样的小组,其核心工作就是预研。而今,广大军迷已经对中国战 机装备“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工作方针耳熟能详,而当时的成都所,则已经将这样的作风压实到了研发工作中。: h& u1 L" a7 {
       谢品介绍称,歼-9下马后,宋文骢要求“战术性能和远景发展小组”广开思路进行新方案探讨,支持各种创新想法,要求每年都有几个新歼设计方案,以便必要时选用。这些方案为后来歼-10和歼-20方案的确定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9 S% }  I* E, r' B       预研,被认为是合理的“抢跑”。在预研小组的支持下,成都所的飞机研制事业,堪称芝麻节节高——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成功。其实,在歼-20的预研工作启动时,歼-10甚至还没有完成首飞。而著名的歼-10C战 机,其首飞时间甚至更早于立项时间。进入新世纪后,成都所的这一优势,也自然延伸到了无人机领域。
. y. a& O; E# D( y  T
. R' J% R5 v% G: A2 [. H, ~% _
无侦-7无人机 摄影:朱鹏
: t+ k$ U9 x" x3 s1 m* J5 y- i
       2000年进入成都所工作的聂勇刚对此深有感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近年来,无人机在军 事等领域大放异彩。其实早在1996年,成都所便已经开始了无人机领域的研究,根据当时的作 战需求开展论证,并提出了系列解决方案,这也为后来我们一系列无人机型号的涌现奠定了基础。”
3 E0 T) h  x; y/ C3 C9 j6 \3 o2 P       他进一步介绍称,在我国军 用无人机领域的探索阶段,前几款大型无人机大多都由成都所承担研制任务。作为航空装备的新领域,当时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设计、研制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只能一个一个‘石头’去摸,一个一个‘坑’去填……没日没夜地干,最终摸索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整套全新的大型无人机研发流程。”
- F- D& I& E& S* p2 R) _" D
- g8 j, c7 p; K! }
攻击-2无人机 摄影:朱鹏
; S$ y$ B2 x" j* }
       自立自强,还要“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2024年,歼-20S亮相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任云松介绍称,作为一款双座机,歼-20S走的是一条跟传统双座机不一样的路线,“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需求来进行设计的,这也证明了我们的军 机研制已经完全脱离了外国 军 机的‘影子’。”; D. N1 V$ ~( ?  O, u
       歼-10、歼-20等型号的研制成功,也让成都所实现了“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并驾齐驱甚至创新超越”的重大跨越。而在成都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环境的磨砺下,在氛围的感召下,成都所新一代的航空人已经不满足于将探索的脚步停留在大气层内,2024年中国航展上“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的亮相,让成都所向九重云霄之上的太空发起了进军。; C3 B0 X) Q, A% f

2 y3 o  \; [' G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图片来源:成都所)

1 {' O7 t: u6 z" S; E) q+ ]       “现如今,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四个一代’战略指导下,成都所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推出更多的国之利剑!”任云松称。
0 M5 Z8 H* }  U: v,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8-8 16: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11 12:19
" Z) T/ y: d2 ^0 {% A5 z①2019.4.19,空天技术、生物治疗实验室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1 v# J( X4 h1 ]0 a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重大科 ...
9 i6 x5 o1 \  Z$ m7 _#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21: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天向空天迈进】2025.7.31,611“书写”跨越半世纪的中国航空科技自强史诗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11 12:19
/ h, j* `  F2 ?, h) R  _# @" d①2019.4.19,空天技术、生物治疗实验室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H/ C  ^' u) p& m6 e: N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重大科 ...

) {1 g! W; T4 s+ u4 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8-28 11: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四川设立航空制造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甚至可以争取能够建立航空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10-10 18:15
2 K4 ?: S7 U5 n; F' C国创中心产业园以国家高端航空装备创新中心为旗舰引领,聚焦高端航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 ...
% v) ?1 Z$ E% \4 o8 o/ B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9-2 12: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四川设立航空制造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甚至可以争取能够建立航空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10-9 14:10
; e  y( [9 G( I4 z①2022年四川在线消息:从西部地区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设立,到天府实验室“成团出道”,国家重大科 ...
3 l% p) r3 |2 l3 n: |' l: ^
“1+6+M”机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57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9-4 1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25.9.3,歼-20、歼-20A、歼-20S、歼-10震撼亮相

2025.9.3-“成都造”歼-20、歼-20A、歼-20S、歼-10震撼亮相
时间:2025年9月4日     来源:成都日报
; Y0 a* z( s6 ~+ T
歼击机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央视截图

  a2 v3 w7 q- K- {- U7 s
在北京天坛公园拍摄的教练机梯队,7架歼-10表演机划出14道彩烟。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6 m- _( Y+ I) a6 ~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歼击机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梯队由歼-16D、歼-20、歼-20A、歼-20S、歼-35A组成,编成两个楔队震撼亮相。在阅兵的教练机梯队中,7架歼-10表演机划出14道彩烟。其中,歼-20、歼-20A、歼-20S、歼-10,均是“成都造”。9 E8 |7 x0 z* ~) x8 b, |. e
       成都是我国战机研制重镇。歼-10、歼-20等,都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成都所奉献给祖国的硬核装备。4 z" ]4 V( q& a

+ m! Y1 C$ ^  @) ]# r. c3 |% h
( _$ Y! J) ~* i: k6 I3 ~8 P战机上新2 g# z, E: x2 S! O2 F
2 s/ ^, K5 N0 I% [# z" a: ~
       歼-2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具备高隐身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等能力的第五代制空战斗机,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首飞成功,成为捍卫我国领空安全的“国之利刃”。3 I. ?, K$ M1 q" h1 A4 q: K
       随着歼-20陆续服役,新的机型和型号开始出现。歼-20A飞机是歼-20飞机的“升级版”,是未来空中作战行动的尖刀力量。歼-20S飞机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具有串列双座座舱。歼-20S飞行员表示,歼-20S的入列将重塑规则,彻底改变未来战场。
, h% F# E5 W" u# }' u       2024年11月,歼-20S模型机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据专家介绍,按国际标准来看,歼-20S是世界上第一款双座隐身五代机。它不是简单的增加了一个座位,而是进行了综合优化,增加后舱飞行员相当于给飞机增加了一个大脑,可以更好地处理来自机外和机上传感器的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
* g2 V, b. V5 W& P7 \0 Z3 {8 t" D
8 [+ N# _* J* y; h2 e
  @% j0 M) i: B产业进阶
2 F1 V( R" t' u% H# i
( ~, i7 `* S9 Q/ d  i       阅兵的教练机梯队中,7架歼-10表演机划出14道彩烟,寓意着中华民族14年可歌可泣的抗战历程,象征着14亿中国人民奔向强国复兴的绚丽前景。% D6 R& h3 g8 l! B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批航空人就在成都西郊的黄田坝建起了132厂,为城市注入航空基因。从歼-10的研发到歼-20系列进阶,依托龙头企业和国之重器的聚集,成都航空产业根基深厚,磁吸力不断加强。
! p, }) y/ x/ j  G9 I! l5 [  R5 X       在成都的航空产业版图中,作为全国最大的航空产业集聚区,青羊区依托成飞集团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两大“链主”,构建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测试的全产业链闭环。8 Q7 ~+ U& g5 V1 l6 D
       近年来,成都积极布局航空产业未来赛道,成功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城市3个国家级示范。去年,全市航空航天规上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近三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0%。集聚航空航天企业15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
8 y# n& O& z( P$ f- H6 P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消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茜 王柳 曾书睿5 J$ A! n4 w# c7 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9-25 07:36 , Processed in 0.04007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