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aoitsukasa2me

【航空工业】推动国家级实验室平台建设,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0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歼-8/歼8-ⅡACT预研验证】从1979年立项到1999年验证结题,整整二十年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5-7-6 00:44 编辑
) s- ]5 H( E+ s1 Q" h7 o  c% Q# E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5-6-30 16:580 ~$ l7 H- d" }; X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载往事》第二卷第549页。

# H8 `6 T, W1 _: B2 O- O
2025.5.12-二十年磨一剑!ACT的破茧之路(节选)
来源:中航工业自控所     作者:自控故事研究团队     时间:2025年5月12日 20:56
& p% v/ i! R5 T) C9 i
二十年有多长
尹渊榕
- w! e0 x) J! G5 a9 K/ j* D
       “什么是ACT ?”我完全没听过这个词,“是什么技术吗?”
" r4 a# V3 d; v- F( M       “CCV 随控布局ACT 主动控制技术FBW 电传飞控,都没听过吗?”ACT项目研制开发者、飞控专业副总工程师张永孝连说了三个,我都在尴尬地摇头,确实是不知道。“直白地说就是,有了ACT 技术的飞机才算是三代机,我们才能跻身世界航空强国。”) m0 j! F$ O! R8 h9 j1 N
       “那一定是很厉害的技术。”: W, B; A  ^" H% H7 z5 \4 G( F
       “现在想,确实是很厉害。”张永孝副总师笑了笑,“毕竟前前后后好几百人,做了二十年。”0 p8 W8 f3 z6 w* Q5 U" ~
       二十年,真是一个漫长的时间。
$ o8 G% O2 A6 X. y) O* t- j" Q: X7 P+ ?       “所以咱们所为什么提出要研究ACT 技术呢?”虽然不知道什么是ACT主动控制技术,但我毕竟知道这项技术是618 所最早开始研究的
4 E# S* i5 C! ?) |) a       “当时型号少,任务也没那么重。大家就看书、查资料,了解航空发展动态,看到了有意思的技术就研究,当时就看到国外的论文里提到了这个,contorl configured vehicle,翻译出来就是随控布局,也就是后来的ACT 主动控制技术。”
) F: F8 y  i  T4 u3 P# M  w       618所提出开展ACT研究,是基于在技术方面拥有作为飞行控制系统技术的专业研究所近二十年的技术积淀,在硬件方面也与国内其他厂家合作开展了很多小型数字计算机的研究,这是开展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研究基础。有需求牵引,也有技术推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618所开始提出未来航空技术发展的问题:如何提升飞机的总体性能?* e4 g6 g; T/ y' j
       那时国内对飞控系统的要求很低,主流还是机械操控,看重硬件。618所的科研人员敏锐地察觉我们现在的技术相比国际先进国家有较大滞后,会影响整个航空事业的发展。于是在618所的科研人员不断地自我创新,不断地翻阅国外的资料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发展CCV随控布局,以此跨越我国飞机与外国飞机之间的代际鸿沟: H: R5 {$ ~+ m- D) c8 W2 }: K+ @
       即便618 所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超前的创新探索,发展ACT 主动控制技术也并不是顺理成章的。ACT 的基础是强大的计算机处理器,在当时航空工业内部,存在使用传统模拟计算机的模拟式电传飞控以及使用新型数字计算机的数字式电传飞控两种派别,到底发展哪种技术一直存在争论,这代表着未来飞控系统设计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n, A  ?4 S1 @2 Q0 d- f7 \( f/ }" u* ^
       虽然说是两个派别,但当时支持数字技术发展的在系统里是少数,或者说只有一个——618所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机关管理人员,甚至高等院校搞控制的、搞计算机的老师们支持的都是发展模拟式技术。大家都不理解,为什么618所这帮人非要弄他们那个数字飞控。# U1 |- S3 N4 t7 A# [
       这么看来,历史的天平并没有向618所倾斜。
, W! s& m# Z8 f       “大家总觉得我们中国人要搞这个数字电传恐怕很难,自卑感太浓厚、自信不够,好多人都是这样。”时任自控所副总工程师的张汝麟说。他主管歼8Ⅱ ACT的研制,负责三轴四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张汝麟不信这一套理论,他觉得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5 j7 C: [& I2 F$ `, ^  u
       “以前咱们有一个专家,很厉害,他是最早开始研究这个技术的,还出了一本书。”张永孝副总师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32 开的尺寸,一看就是有年头了,“就是这本《随控布局》,那时候还不叫主动控制技术。”) T0 R, Q$ h6 F7 f) I' R; u
       我接过书看了看,很平整,看起来保存得很好,但是褪色的封面和泛黄的纸页也昭示着这是一本旧书了。果然,这是1981年由国 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李利春& B* i; K9 m, X9 ~+ ?( l
       ACT 立项时,六院抽调了一批人成立了ACT 总体组,参加单位有601 所、618 所、609 所等,进行先期论证。当时组织了多次调研,主任工程师、机关的人员和领导一块到国外去,同时进行资料调研和现场调研。虽然美国在这方面发展得最好,但他们并不接待中国人去调研ACT 电传飞控技术,所以调研团就访问了英法德俄等国家5 J; T3 f! p. G* O* q6 \
       在几个国家调研以后,大家普遍感觉到数字技术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因为国外的第三代都在搞数字的,而且也建议上数字式系统。在ACT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项目组也与俄罗斯TsAGI研究所开展了合作。
; T* b5 O" }$ ]% t% N4 t       从1979 年立项到1999 年验证结题,整整二十年。如今,我们自主研制ACT 技术应用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以“三个20”为代表的电传飞控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国飞机设计已跨入全电传数字时代。, v& ~0 d- E# }: K, p9 S. v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0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歼-8/歼8-ⅡACT预研验证】单轴最开始是630,后来换成601,三轴是618、631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5-6-30 16:589 V( F0 r- R* _: F/ Y3 B5 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载往事》第二卷第549页。

2 x' b, p0 y5 r) L$ f, k0 G
2025.5.12-二十年磨一剑!ACT的破茧之路(节选)
来源:中航工业自控所     作者:自控故事研究团队     时间:2025年5月12日 20:56
. e" z$ m! f& A' j! n( N
二十年有多长
尹渊榕

. Q# T( g$ g; s* S) Z

; K" j5 k9 L2 i" f  ~
《随控布局》
1 L: M! |3 ?- W
       随控布局技术是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飞机设计新技术,它是随控布局飞行控制系统和气动技术的结合体。随控布局飞行控制系统集中体现了航空电子技术的许多新成就,包括电传操纵、数字飞行控制(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余度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

- Z; r; Q: n2 \! p2 M4 o" g0 w
——李利春《随控布局》
, z- R' T# U: G; S$ p" Q; {) z

, w, Z5 p" Z$ c       研制任务随即下达中航工业自控所,确定以歼8 作为验证机。当时我们对这项新技术几乎是陌生的,课题组成员一边钻研,一边工作。我们鼓足干劲,使出浑身解数,迅速攻克了数控、余度和软件三大技术关键。经过方案论证、系统设计、部件试制等阶段,终于在1983 年完成了全套试验样机的研制,把进度推进到系统闭环模拟试验阶段
7 r( A/ _# t' V' D4 j/ P
——李利春回忆录

, p/ g# ~2 i4 ~! B) U" ?0 g/ h: z
, g: ~: l# a* q- ~
       ACT 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机械式到数字式,完全是一套全新的逻辑体系,所有的构成部分都要数字化,要对整个模型进行重新构建。其中我认为需求分析部分是最困难的。你可能知道这个技术大概是什么内容,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它的道理,也不知道它的逻辑。在这方面设计师李利春下了大功夫,他自己写了全部的需求分析报告,从系统总体、控制律、飞控计算机、伺服机动、传感器到飞控软件等九大本内容的需求分析方案报告,堪称电传飞控九本经典,全部是手写的,现在都在原址的档案馆归档存着,那是非常标准的需求分析,至今还是我们电传飞控系统设计的参考模板。
* ^! w2 `1 s! [/ y- R& F( @
——张永孝采访
( c6 u$ ]+ G1 N" N- ?8 E+ D

: @* Q, h' O+ y2 l       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之所以开发能够长达二十年,把它坚持到底,拿出重大技术成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因素。单轴最开始是八所(630 所),后来换成601 所系统有609 所、618 所,还有631 所(数字计算机),那么进入三轴阶段,618 所、631 所,还有其他配套的一些小单位,前前后后参加这个队伍的好几百人,二十年大家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终于把这个系统搞出来了。

. A6 Z, T5 W+ s5 P' A8 n
——张汝麟回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64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5-7-6 01: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歼-8/歼8-ⅡACT预研验证】在顾诵芬院士、李明院士领导和倡议下,与俄罗斯TsAGI所合作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5-6-30 16:58
0 d4 }5 C- O6 ~; 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载往事》第二卷第549页。

/ R6 u) K9 ^" Z3 K
2025.5.12-二十年磨一剑!ACT的破茧之路(节选)
来源:中航工业自控所     作者:自控故事研究团队     时间:2025年5月12日 20:56

& [6 J. e/ K* G5 s
顾诵芬院士在歼8ⅡACT试飞现场
8 @* z$ h6 N* m" q- B( x2 Z: N
歼8ⅡACT三轴系统首飞现场合影
, I; i; ^4 n  @0 w- L: `8 Q
       当时国外正在搞的某些技术,知道的人很少。如“主动控制技术”当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是618 所的人提出来的,说这项技术很好,当时只知道英文名字,连中文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译名。他们拿来的外文资料大家都没见过。那时候杨劲夫(时任628 所副所长)还在,开始时不叫“主动控制技术”,叫“随控布局”,这还是他翻译出来的,大家说行,于是决定叫“随控布局”了,英文缩写是“CCV”(contorl configured vehicle)。后来国外又改了,改为“主动控制技术”,英文缩写为“ACT”(active control technology)。当时大家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一场辩论。
2 o. g6 O' t% v
1 n! n: P: P2 x
——《顾诵芬传》
# L- i7 t3 l1 f; n7 R
ACT项目组与外国专家

7 @; S( M7 F2 S/ Y       金淑慧担心我们技术不过关,因为好多情况确实不熟悉,1985 年曾经去向德国咨询过,请了德国的一位老专家来讲过不少课6 d  l7 }7 p; X' ~8 G' z5 ?+ m+ L
       1988 年我接手后,他们还是感到没有把握,提出要想办法找国外的合作单位。当时英国人搞成了一个数字式飞控系统的验证机,法国的“幻影”也搞成了。于是我就决定去找这两个国家。我说法国比较方便,当年随吕东部长去法国,与达索公司的技术总裁打过交道,有些交情。
9 ^* b' T7 \& u6 X+ j2 }       当时研究院是王知在管外事,他很有办法,去法国驻华使馆找到了一位武官,他曾与这位武官在一些外交场合见过面。这位武官面临卸任,很希望能为自己卸任以后找点事做,所以很热心。王知请他带信给达索的这位技术总裁。我们同时还找了英国的马可尼公司
, u/ @$ {8 }9 B1 D8 E( w2 T* x) G       就在谈的过程中,国内发生XXXX,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了制裁。$ T4 D4 b5 @6 z% L5 i
       1989年11月份,王知很聪明,想了一招,他先找到了法国的这位武官,说是想去达索公司参观考察,武官愣了一下,没有回应,看到这种情况,王知就对法国人讲,英国已经同意我们去了。这样一说,法国很快作出反应,表示同意。之后,与英国方面交涉,他们也犹豫,王知说,法国的签证已经办了,于是英国也很快就办下了签证。
3 Q6 T3 k8 y  f; D' L2 p% m       xxxx之后,这是第一次出去。
( b) W3 B7 J, u" f, W4 `0 z       由于与达索的老板有交情,他尽量放开让我们看,但当我们提出要看“幻影”2000飞机时,他们不同意。那次除了达索巴黎的几个研究机构外,还到马赛附近,看了达索的飞行试验室,还看了他们在那里一套试验室当时去的几个人对舵机部件看得很细,还有余度管理等问题,如何试飞实验等都问得很细# f2 X! o" T# @( @, k/ s) q
       看完法国又到了英国,英国管得比较严。通过中航技,我们找到了马可尼的董事,他是常来中国的。那次他们安排不能进厂参观,都是在外面谈的,把相关的部件拿到了会议室来。4 R* M" Q8 `) F& M
       我们一起去的人当中有李明、张汝麟、宋翔贵(他的英语比较好),631去的是所长周耀荣,还有601所的李天。这是金淑慧安排的一组人,力量是很强的。看后大有启发。
% o, M5 v6 s5 @# v* A$ A) |5 x2 F
——《顾诵芬传》

5 ~' ^2 S& E" e8 ~
; N0 p  s' u* L1 o& u7 v& Y! C
在俄罗斯TsAGI研究所调研
; g8 G5 M0 K2 Q; E' O) M
       集团公司在顾诵芬院士、李明院士的领导和倡议下,申请到有限的经费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TsAGI)进行合作,俄罗斯设计的所有飞机都经这里吹风、飞控评估、品模试验,国内没有这样的机构。在与俄方讨论时,李明院士十分认真,就我设计的起飞着陆控制律惯性环节时间常数偏慢提出修改意见。' u) W% j( J6 B
       在当时交通不很发达的年代,项目参研单位601、112、618、631和试飞员克服困难经常一起开会讨论,把典型战机的飞控稳定性、操纵性都研究了。) W1 [& i1 n4 X( q5 t3 D

9 w4 b  B+ Y+ A) |$ C# A% e; ~
——王敏文回忆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7-16 16:37 , Processed in 0.10963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