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aoitsukasa2me

【川大+成都未来科技城】共建物质微细结构研究设施和创新平台(西部同步辐射光源?)

[复制链接]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非常慎重】光源项目准备→预制研究→预研验收通过→项目立项,为时十年(1994-2004)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6 14:41 编辑
$ R; E3 `4 b2 ~' J) W9 f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2:10' f: f. l. A. W: ?# C- T& U6 |
【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
7 R% A1 F0 M' @1 r# J5 F; A相关链接:http://www.tjskw.org.cn/tszs/system/2023 ...
) y2 M6 W9 x0 T- {
【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
' h! h: M- V  i1 {. j1 G- K7 u6 G! R; ~# a* I3 A% g
内容节选自2017年文章《关于上海光源的那些事——记上海政协与上海光源》,作者曹珊珊
) [' U& l7 h% U8 e. M(曹珊珊,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曾参与 “上海光源”项目的预研立项和建设)* _' G  R6 x9 G& M1 x- H, e4 N* a

) b, f! Z2 K' O/ H$ B9 Z) t6 r3 \       早在1993年,丁大钊、方守贤、冼鼎昌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提出建议“在我国建设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
$ ?* k7 X# e! q9 y/ q% E       1994年1月,时任上海市科协主席、复旦大学校长并兼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的杨福家院士,与校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方守贤院士探讨核所如何发展时,方守贤院士提及他已与丁大钊、洗鼎昌院士联合向国家建议“九五”期间建设中国大陆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并认为上海核所可参与竞争,争取该光源建在上海。( A  Z# j# A# [" E. y
       1994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当时的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提出了“关于在上海地区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议报告”, b% M/ k- ^9 [6 p6 O
       1995年2月26日,李政道先生写信给徐匡迪市长祝贺他荣升上海市市长,同时提出“上海的工业发展,必须基于高科技,第三代同步辐射是现代高科技中最有广泛应用前途的,我很赞成能建于上海。从人才、实力和交通等各方面的配合而论,上海均俱极大优势8 S$ \' _- U* I5 {
       1994年9月石双惠等专程拜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商讨向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建议在上海地区建设第三代光源。3 O5 p; _- w7 x
       1994年10月在徐匡迪市长召开的部分高校和研究所负责人座谈会上,所领导提出把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纳入上海市“九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建议。
! y7 R; a8 P1 f* g, _       1995年2月初,杨福家所长在京参加我国“九五”重大科研项目评审会时提出,如果上海市政府能对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给予部分经费支持,那么上海应被作为首选城市。这一想法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领导的积极鼓励。杨福家所长在回沪后,立即着手准备,此建议立即得到谢希德院士的热情支持,杨福家先生立即联合七名(杨福家、谢希德、金志青、王志勤、奚同根、蒋锡夔、曹珊珊)上海市和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在上海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政协提案。该提案立即得到了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被评为当届的优秀提案,然后在近十年的第八届、和第九届委员的政协全会期间都全力呼吁和支持,并再由谢希德、杨福家、谈家桢、王淦昌等37位两院院士提交了“上海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项目联合建议书”" g, w$ F+ t! s6 ~
       1995年经研究市政府和科学院在决定共同出资。) }1 D; x+ u8 p7 E6 N9 L
       1995年,核所新领导班子成立,常务副所长徐洪杰主抓立项工作。中科院即刻组织高能所的骨干(都是在加速器和光束线建设和运行方面的专家,现任应用物理所的赵振堂所长也参加了这预研队伍)、以及当时的原子核所的骨干,由陈森玉院士(现)领导,依托上海原子核所(当时),从此拉开了工程建设的序幕。5 Y. ]; X* j6 D
       1996年增补资金用于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9 u7 m6 n9 w, V- a5 ]
       1997年11月16日,李政道先生又两次写信给徐匡迪市长,肯定上海市的支持,并告知在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中将讨论把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列入其合作范围,并请上海核所参加。可见李先生在美国的同行中也不断给与了宣传和沟通,最后取得了可见而有效的成果,使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进入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
& D" t! I- d: z- h) a       1997年中科院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上海应用物理所(当时的上海原子核所)在推动国家和本地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建设开放性的、面向多学科基础研究和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核技术大科学用户装置---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N! U4 T5 G+ @& \" @8 s, o
       1998年在李政道先生亲自过问下,在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美国加速器学校(USPAS)、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现在的上海应用物理所)复旦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中国加速器物理学校(简称CAPS98)。李先生亲自担任这加速器物理学校的校长。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叶铭汉院士直接负责组织教学活动,刘怀祖秘书长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由30位来自美国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活跃在加速器研究前沿的专家,以及两位中国加速器物理专家授课。学校的授课形式全部采用美国加速器学校(USPAS)的一套强化训练方式。教材和程序都是老师带来的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最新成果。在这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中,为我们国家培养了近150位的年轻学者,目前都是加速器和光束线方面的领军人才,而这些授课的专家无私传授却不拿中国薪金。1 C$ D! s& Z7 K" u) B& o% n
       1999年国家发改委为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预制研究立项,投入8000万元(其中国家出资2000万元,上海市出资6000万元)。       $ w# Z" C- s& U
       2000年完成了预制研究工作。
8 _3 z* S. L2 f6 B* ?. C       2001年通过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共同组织的专家鉴定
$ ^3 _' d- m8 c/ O* X$ p       2004年1月获得国家立项) _+ Y& {+ c/ y+ S) l/ N6 W
2 p7 p8 R  T8 d; G# `$ Y( `( Z

# }. {9 r+ ?6 w& K参考文献:- `# {- v0 j( Z: O5 O' j
1.上海应用物理所上海光源工程2008' j: R8 {* h9 R1 A2 u
2.李政道教授八十华诞文集) f( g( f/ ?4 o; X- t3 p
3.上海应用物理所建所五十周年征文集' `7 q+ o  T- y5 X4 J( _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2: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光源一期立项→建成→二期开工】上海市政协从八届到了十一届,领导换了四届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13 13:02 编辑 8 e/ X! \$ x5 X" F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2:103 A6 I+ p7 X- N/ k9 `4 h4 w
【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
; }% Y; ?* h. O相关链接:http://www.tjskw.org.cn/tszs/system/2023 ...
: g6 f. y! i/ w+ Z6 o) Y1 ]7 k
【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2 `, V6 O. q/ U, b2 ^' }0 ^
- X0 q: F" T. U. X8 ^
       上海光源从立项(2004年1月,获得国家立项)建设(2004年12月25日破土动工;2009年4月29日,竣工典礼;201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2016年11月20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未来应该还会有三期吧-跨(4)代升级工程),上海市政协也从八届到了十一届,领导也换了四届,但是对这一个由上海市中科院共同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关心和支持从不改变。
  R! [! \: @2 k' o) z- \# g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4: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上海光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历史进程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2:10  E; ~6 B8 g: W) N# |3 w- |  |
【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 j; G, F. d, b6 S" R
相关链接:http://www.tjskw.org.cn/tszs/system/2023 ...
6 j) Z5 W6 E( }9 n- n( {0 x5 X
相关链接:http://ssrf.sari.ac.cn/gyssrfzx/lsjc_gb/2 ~2 [& Y' X+ p/ m) _6 A( W' y

. q- ~4 d  E4 o' I2 E2 h2 |
6 |. K6 R" b* `" b9 ^; l9 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5: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光源】当真正做起来,等到准备升级时,全世界的供应商基本全来了

! P& n$ X0 g0 x2 ^7 P0 t9 G
【他山之石】合肥光源' q1 o8 W2 |0 |

  U1 R7 O0 u9 g! A内容节选自2017年观察者网文章《合肥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何以称为国际最先进?》6 @$ ]- [0 x. ?' W( m
相关链接:https://hfip.ustc.edu.cn/2017/1230/c22848a454259/page.htm; a! D, Q# h+ B$ B/ Q* X/ e3 p% r

( M) Q- T8 I! @- _: ^3 b. u       据新华社2017年11月10日报道,在成功建设运行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的基础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筹建国际上最先进的低能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日前,该光源预研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并正式启动。" p9 _: \' z  Q& e) ?& ^5 P
       我们中国截止目前有四个作为大科学装置的同步辐射光源(所有同步辐射装置都属于大科学装置范畴)正在运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在北京高能所内),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内),上海光源(SSRF,位于张江)以及坐落于台湾新竹的同步辐射装置。9 F9 `  i* b+ b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被称为一代光源,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被称为二代光源,上海光源被称为三代光源。现在要建的就是四代光源。其中一个主要升级的性能就是亮度,就是更快看清微观世界。" _5 j/ \5 |  a& r
       第一代光源和第二代光源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第一代光源设计主要是用来做高能物理实验,被称为兼用光源,作为同步辐射光源时,它叫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
7 F- t- m: c- b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都是文 革后很快立项九十年代初通过验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八八年完成第一次正负电子对撞,九零年验收;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九一年出光,同年底通过验收)。2 d0 W. |7 {8 q
       合肥光源各种时间节点几乎就有很多值得说的地方,期间很多困难挫折令人唏嘘,此处只能略过。很多院士教授们自己学了机床来加工在当时中国只存在带回的资料上描述的各种零部件。+ M) w! Z. Q- O" V0 Z
       但当我们真正做起来,等到我们准备升级时全世界的供应商基本全来了,因为他们知道已经不可能封锁我们了,他们不卖,只会让自己蒙受损失。
) w4 b, p* d, T+ z2 \- \4 l       2010年10月我曾在法国做过短暂的访问研究,在法国SOLEIL光源(光源全称的缩写,这个法语单词意思就是太阳)时,一个叫Patrick的意大利科学家和我说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Except detecter, everything is from China.(除了探测器,所有其他都是从中国来的)”。我问了一下探测器哪来的,答:德国。显然,我们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制造大国,但是在有些最尖端领域上还略逊于世界最高水平。3 S# H9 [" h! J) u7 [3 Q$ H
0 u/ F  H( \( Y/ Q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5: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光源】#1期+2期+重大升级改造#建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二代光源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5:03
7 G; `/ g2 P) X. m! P【他山之石】合肥光源8 o. @5 {1 ~2 e: _" r/ b
9 ]- |0 r; D( M( [$ d6 q$ W
内容节选自2017年观察者网文章《合肥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何以称为国际最先进? ...

& T3 c0 r9 f. S- ]
【他山之石】合肥光源

7 }( p6 z8 W9 k内容节选自2022年7月1日合肥晚报文章《档案观止│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始末》
! L  K2 w# n$ e' `3 g相关链接:https://news.ustc.edu.cn/info/1056/79705.htm
4 d% l0 U9 K* @" t
: L7 D/ B/ a9 B6 U2 D* }8 w9 F# G+ V
01
批准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7 L3 l3 h, s, k       同步辐射光源比传统实验室里的光源亮上亿倍,并且波长的覆盖范围更大,可以帮助科学家高效探测物质的微观结构。同步辐射光源是探索前沿科学的“眼睛”,是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因此上世纪70年代末,建造同步辐射光源的浪潮在世界兴起
8 S; i7 r3 @7 R# p8 X) `9 l       为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大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同步辐射加速器。据档案记载,在1977年底的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议上,中国科大就提出建造同步辐射加速器的建议。1978年春,中科院批准同意在合肥建设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预研项目,并成立筹备组。1983年4月8日,当时的国家计委发文正式批准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2 t; P9 o$ F& l% i; z2 E$ v3 ]- j3 c, F/ F! ~: K' _! v
1983年4月8日,国家计委关于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复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 供图)
# G5 [; n$ l2 N
        这份《关于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复函》指出,“……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筹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造一台能量为8亿电子伏、平均束流强度为100-300毫安的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及相应的实验设备……第一步先引用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两条光束线,在应用试验具备一定基础后,再陆续把15条光束线都开发利用起来。”这份《复函》同时指出,“合肥电子同步辐射加速器实验室,是国家级的共用实验室。”由此可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共用实验室”。$ f/ f( \4 E, M1 [( b' K* N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和当年全力支持中国科大南迁合肥一样,安徽省和合肥市也是大力支持的。合肥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就显示,安徽省人民政府在1982年9月22日专门发文,就中国科大新校区及同步辐射实验室选址问题进行了批复,“……经研究,同意你校新校区按照合肥市规划,选在该市黄山路以南、合作化路以东、望江路生活区以北、肥西路以西地区,电子同步辐射实验室亦在该地区建设……请合肥市人民政府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O# \4 f2 w7 ?1 a, u+ d7 [7 k; q  A

9 }; H  U0 |( t" u) y3 g/ N
2 a! Q6 x. f+ ^' a$ G* B
02
历经艰辛的“追光”者
2 K- c  V6 t$ M# D3 y8 d5 T
       自从1978年2月中科院正式批准中国科大开展同步辐射加速器预研后,一支只有2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队伍,开始了实验室建设征程,成为“追光”者。要知道,当时国家工业基础还比较落后,更没有同步辐射光源;而同步辐射装置又涉及粒子物理、微波、高频、真空、精密机械、辐射防护等学科专业以及调制器、加速管、输运线、光束线、实验站等系统,是高度复杂的大型高科技装置。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研究,困难可想而知。
+ E8 S! @2 W1 T$ ?3 k$ \  z5 _. a& x       据实验室一期工程总工程师何多慧回忆,那时晚上回去休息电话就一直放在耳边,万一有事就得立刻跑到现场;为了直线加速器早日出束,实验室副总工程师裴元吉与技术人员连续半年几乎每天加班到深夜,有的技术人员干脆抱被子住在现场参加调试;有人为解决技术难题一连三天三夜不睡觉;有人在贵州深山沟里连续驻厂几个月;为打破美国对我国大尺寸高精度光栅研制的封锁,实验室党总支书记付绍军带领团队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攻关,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块尺寸达到1420mm×420mm×150mm脉冲压缩光栅……
6 g, K6 A7 u0 f8 j( V' b" w       加速管是直线加速器的核心部件,当时我国还没有加工和制造的单位,从美国买一根3米长的旧加速管竟然要8万美元。实验室决定自力更生,在中国科大相关部门的主持和协助下,从购买超精密车床、建恒温车间到自主设计、加工,最终制造了直线加速器的核心部件——加速管。在光源出光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科学家曾诙谐地说,“我现在最想的就是把你们制造加速管的工人带回美国去。”" I9 m5 a+ z) _7 s
- u% R' M4 Y5 Z: V6 x
合肥光源出光,标志着这项国内外关注的工程主体部分基本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 供图)

' G: l- b7 B/ r: b5 o3 m" w2 N       通过几年预研,实验室创造了中国加速器界的四个第一:建成了30MeV我国当时最高能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国内第一块超高精度大型弯转磁铁;第一块聚焦四极磁铁,以及一段近储存环十分之一超高真空系统。同时完成了800MeV同步辐射加速器物理设计。这样在1984年11月20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举行了奠基仪式。1989年4月26日,合肥光源出光,宣告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成运营。更让人欣喜的是,合肥光源95%以上部件都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而且从第一次向储存环注入电子束流到获得储存束流,产生很强的同步辐射,仅仅用了23小时,创造了世界同步辐射加速器调试出光最快纪录。
) W) E; P2 ?( {4 T) I5 l1 n8 y2 r
6 K. V  a( x  \  s  U' }% R
) l8 H( r9 U- ~: U% a
03
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的贡献
( f0 a- o+ U9 B' {( U6 W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到底有多厉害呢?下面的这些文字或许能给你答案。3 t8 \# c& w5 d
       据档案记载,实验室一期工程建造的我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装置“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及光束线实验站”项目获得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2004年,实验室实施了二期工程建设,增建八条光束线、实验站,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插入元件,首次引进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实验物理和工业控制系统,成功运行并推广到在国内大科学工程上。2010年起,实验室开始新一轮重大升级改造,建成了世界上最好的二代光源,每年为国内外用户提供40000小时以上的优质机时,开机率优于99%,运行开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B* e4 {5 N+ H4 B+ v) h) x1 Y+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7: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BES)/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

, P6 P+ J/ v2 j9 ^( `, N" |1 E/ J) }
【他山之石】北京同步辐射光源(BSRF)
6 D% h9 n$ H% Z2 m  k+ p( s* H1 V
9 W( r1 i7 V% ~3 t; x% t3 j4 u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在中国谋划发展高能物理之初,李政道先生和美国加速器专家潘诺夫斯基就认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应从建设几十亿电子伏的正负电子对撞机起步,李先生还精心收集了电子对撞机和同步辐射方面的资料带给高能所。1978年2月,李政道先生和美籍华裔科学家袁家骝与吴健雄夫妇写信给高能所张文裕所长,建议中国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
' h+ f( F7 t3 P- D6 t3 r6 v
6 J+ T; i* a7 Z0 i3 B& `  D& R5 O$ X7 K2 y
倡导并力主建设BSRF、BEPC/BES/BSRF 升级项目8 b$ N# v' G) e  s3 n

  h8 r! m# ^3 i0 V) o4 ~       1980 年底我国落实经济调整方针,在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如何调整、发展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1981 年 3 月,李先生给张文裕所长写信:“……在一个月前我就委托了各专家,尤其是潘诺夫斯基和SLAC 实验室的多位物理学家做了很详细的分析……请立刻下决心做 e+e-Collider(~4.4 GeV Center of mass)的加速器和探测器。在现在调整的经济范围下,以物理的角度来看,e+e-Collider 是唯一的可能……”。
3 n) w1 Z* Z, X6 v       1981年7月18日,李政道先生给张文裕、朱洪元和谢家麟的信里,更是具体建议:因为正负电子对撞机对中国是一个新方向,不妨尽量采纳SLAC 的 SPEAR 和 MARKII 的蓝本。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走的歧路。李政道先生帮助中国选择了既先进、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粲物理目标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方案同时也为发展同步辐射装置奠定了基础
4 H  [8 K7 Y+ l( d$ q       1981 年 12 月,邓 小 平接见李政道,明确表态要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李先生在《我和祖国的高能物理事业》(2005 年)一文中写到:用于高能物理研究的电子对撞机,在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可以进行重要的同步辐射研究。所以,我和很多物理学家都认为电子对撞机是“一箭双雕”的好方案。又说:“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其一,从基础科学研究上看,这个方案在 20 世纪80年代有重要的物理工作可以立刻去做,因而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为祖国培养一支有世界水平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其二,从应用科学上看,具有同步辐射功能的对撞机方案有很重要和广泛的应用科学研究用途;其三,符合当时中国的经济能力和高科技人员的实力”。当基于 BEPC 的 BSRF 尚在建设中时,李先生就开始积极部署在中国培育同步辐射用户' Q6 ~( I* X& P% Z, K$ L- f8 {
       1988年5月,李先生邀请了十位国际著名专家到高能所,参加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组织的“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BSRF 建设者和用户单位共九十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李先生说:“这个会为了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尖端科学领域的水平和学术地位,为年轻科学家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而举办的。”,“为期两周的交流涉及同步辐射研究的各个领域……有助于对中国在同步辐射领域的研究开发,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的提高有很大意义”。1 [6 x* C' x0 ?( |) O) h. s+ w+ D% O
       1988 年10 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成功建造,按期完成,不超预算,达到设计指标。
/ o, U) o0 J# n( |% t: b       1989 年6 月北京谱仪(BES)开始采集数据,形成了以我为主的大型国际合作。0 c; _0 z, S! h# h. G+ h- g) q% k
       BEPC 一机两用,其上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作为中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光源向用户开放,开创了我国同步辐射应用的时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的巨大成功是中国高能物理和大科学工程发展的里程碑。中国物理学界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寄予厚望。
0 u. o" y4 G, C' ^2 O       1993 年5月中国科学院批准了BEPC/BES/BSRF 升级项目,提高其性能,以获得更多的物理结果,预算为3500万元。( T6 ^" F0 ]# o% |0 W0 q7 j, p7 f. ]
       从1990 年代中期开始,高能物理研究所对BEPC/BES的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然而,当时高能物理研究所面临诸多困难,BEPC的形势不容乐观。当时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段艰难时期。* ]! W- H9 D) t! h- v6 ~
       1993 年丁大钊、方守贤、冼鼎昌等院士提出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中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这是中国科技界的强烈需求和共识。高能物理研究所拥有国内最强的加速器团队和同步辐射团队。北京地区拥有最多的同步辐射用户。毫无疑问高能物理研究所是建设该设施的首选。然而,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TCF 项目
9 V" E0 C, V! D0 v       1995 年上海的杨福家和谢希德院士提出在上海建设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市政府决定支持中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落户上海。中国科学院支持上海的计划, m/ Y9 b; e! [% [- t
       1998 年底来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20 多名高级加速器和同步辐射专家来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负责上海光源的设计和研发,并培训年轻人。8 k! @2 x7 X  O( @/ \1 {2 @
       在有限的预算内,升级现有加速器是国际上许多大型加速器普遍采用的策略,如美国SLAC 的PEP II 从PEP 升级改造而来、日本KEK的KEKB从Tristan 升级改造而来,后来进一步升级到Super-KEKB。因此BEPC的升级,即BEPCII,是另一个可能的选择。
5 I6 e+ F0 ^+ Y       1993 年6 月由Kirkby 教授组织的τ-Charm 工厂第三次研讨会在西班牙马尔贝拉举行。高能所建议Kirkby 教授邀请方守贤教授作关于BEPC现状和规划的报告。方守贤院士和高能所讨论了BEPC的未来发展的方案。认为,借鉴CESR经验,在现有隧道采用麻花轨道多束团方案是BEPC升级现实的选择。τ-Charm 工厂当然对τ-Charm 物理研究更有潜力,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造价太高。陈森玉院士也支持这一想法。方院士团队进行了BEPCII 的Lattice计算,确认了可行性。然而,TCF仍然是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关注的重点
1 ?" H. C  @2 h! H9 n+ f       1997 年7 月高能物理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提交了《BEPC 未来发展预研项目建议书》,中国科学院对BEPCII 的设想表示肯定。BEPC/BES升级的设计开展。
4 o- B4 e  T+ a/ o# E       1998 年6 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高能物理研究所未来发展规划的院士咨询会议。会议的建议如下:建议BEPC未来发展采用BEPCII方案; 关注非加速器粒子物理实验研究;推动辐射技术的应用。5 ?* `1 ]- K2 i$ P0 J; Z
       1998 年7 月李政道先生致信国务院总 理朱 镕 基:“如果高能物理近期没有新的突破,我认为没有必要在中国建设TCF。
! y4 A& J  l! l! E9 D$ I1 d. N; s       1998 年底直线加速器的束流能量达到了设计目标,BESII 的调试显示出良好的性能。BEPC/BES/BSRF 升级终于达到了设计目标。
. c. n3 V, D3 c/ @9 B- h; g       1999 年2 月7 日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的评审。
7 _) u5 c2 o8 P+ h- h& S- U       1999 年春BESII 进行了2~5 GeV强子R值的精密测量。国际高能物理界对BESII 的R值测量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3 B3 N) ~6 ?( {( d5 A1 `       1999 年6 月28 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提交了《中国高能物理发展战略》报告。会议讨论了这份报告,要求中国科学院进一步研究中国高能物理的路线图,咨询世界知名的粒子物理学家的意见,并决定增加BEPC的预算:将BEPC 的年度运行维护费从2700 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在1999 年至2001 年期间,高能物理研究所每年将获得3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设施的完善和未来发展的研发。9 [1 ^- V7 ^/ W9 d$ b5 B
       1999 年10 月高能所向李政道先生汇报了《关于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的报告》的要点。李先生表示支持BEPCII的方案,强调非加速器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积极参加大型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并积极推动中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建设
( M9 d' q. U" P, c" a       2000 年7 月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交了这份报告。高能所派代表列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纪要原则同意《关于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的报告》,确认了报告提出的中国高能物理与先进加速器发展战略,批准了4 亿元建造BEPCII。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经过两次讨论,原则同意这个报告:批准建造BEPCII,推动非加速器物理实验研究,部署大科学装置建设。
! v+ M4 Q+ B: B  S       2000 年10 月高能所向李政道先生汇报了《关于我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的报告》的要点,以及高能所实施这个战略的部署。李先生十分肯定这个发展战略,认为报告很好的规划了中国高能物理未来的发展,并表示将积极组织美国各大国家实验室通过中美高能物理会谈的合作机制支持高能物理所的BEPCII的设计和R&D* z/ L  d7 G+ I! z' Q
       2000 年夏天高能物理研究所开始了BEPCII 的设计和研制。3 {  f! D" S2 }8 }
       2001 年6 月高能所向李政道先生详细汇报了BEPCII的双环方案和面临的竞争。李先生明确支持双环方案,并强调: CESR转入粲能区运行,表明粲物理研究很重要,我们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竞争利大于弊,能逼迫我们努力奋斗,并吸引国际高能界的重视,互相检验重大成果;他将充分发挥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会谈的作用,支持BEPCII。李先生意味深长地说:“Life is interesting ”,希望高能所在这场竞争中取胜。这些增强了高能所推动BEPCII双环方案的信心。' d9 G3 I! O- E- f  Z! `/ k0 N" ?
       李政道先生写信给朱 镕 基 总 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人,力推BEPCII双环设计。
# q$ v. u1 M  I  M( \- ]" H. P       2004 年1 月,BEPCII 工程动工。BEPCII/BESIII的建设使中国加速器和探测器技术实现大跨跃,包括许多国内首次采用的先进技术
3 i( [# S! b$ l: ~' H' _* u+ r       2004 年5 月初,直线加速器被拆解开始改造升级。, E) D. W& r. o4 _* U- M' _+ A& B" u
       2004 年11 月新的直线加速器完成安装,为同步辐射运行和储存环调试提供了束流注入。直线加速器达到了所有设计目标。5 S3 F0 I5 ?7 f, `$ n
       李政道先生密切注视BEPCII建设的进展,帮助高能所解决技术困难,为取得的进展感到高兴。他多次亲自到BEPC隧道视察工程进展,李先生2006 年6 月视察BEPC 隧道。2007 年6 月在BEPCII 和BESIII 三台大型超导磁体联合励磁成功后,李政道先生亲临BES谱仪大厅,表示祝贺。
" [3 ^7 X' Z7 u- y6 F       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硬X同步辐射光源,虽然科学院没有要求BSRF 在重大改造工程期间继续提供同步辐射服务,但高能所充分意识到BSRF 保持运行对我国同步辐射应用的重要性。BEPCII建设期间,提供了4轮同步辐射专用光,共5个月
% S3 D, u8 @: g5 }1 W) o& ?0 N  W       2007 年12 月直线加速器通过验收。( ?$ J9 c& }5 I+ D" Y, J
       2008年3月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工艺测试,BEPCII的同步辐射性能大大提高,各实验站光强提高了3~10 倍,并实现了同步辐射兼用光运行。% t6 [$ M6 h% c4 }
       2008 年7 月16 日,BEPCII 实现了存储环的第一次对撞。
$ I/ v: o7 w" w6 c# J( a       2008 年7 月BEPCII 存储环于完成安装,在16 日实现了首次对撞。BESIII 的建造和调试进展顺利,各个子探测器的性能指标均按计划达到设计指标。9 u# }6 [2 o1 ]1 r0 z+ [; [
       2009 年4 月2 日BESIII通过了中国科学院测试,通过中科院验收。
6 n+ V/ l/ `- O+ A       2009年5 月,BEPCII 的亮度达到验收指标3×1032cm-2s-1,李政道先生立即发来了贺信,表示热烈的祝贺。; {8 g4 z, V& b! Z9 Z" x& \3 B  r) x
       2009 年7 月通过国家验收。; S- h1 ]  u6 s6 S9 r$ p
       2016 年4 月BEPCII 的亮度达到了设计指标1033 cm-2s-1。李政道先生立即发来了贺信,BEPCII 的成功,保持和发展了其在世界charm 物理领域的领先地位。5 u; |/ ~' Z" _: P3 ~5 _' }# l3 K
       2021年BEPCII 正在准备新的升级,进一步提高束流能量和对撞亮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 ^# u+ A! D2 Q" ?: [: O5 \
" {% {( j/ C+ R- d: }
. v9 h0 }* Z* d: t0 o) Y) u: E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7: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高能所】从BSRF(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到HEPS(北京先进光源/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6 17:25 编辑
9 o* [' d2 b4 }8 D6 [( [
" X" V/ W% v4 Q! B" S' c1 J【他山之石】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 [5 u% Q2 Z8 }2 G
3 y2 w. O& j0 Q/ _2 ^7 c3 h
内容节选选自《现代物理知识》2023年增刊文章《从BSRF到HEPS 》4 h# ^, Y- `: L5 g+ L' v7 M
0 m6 O$ |6 X# D: w
       在谋划北京怀柔大科学中心的初始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光源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论证。
. i1 q; K) ?; r9 {3 v; L       2007 年以来,项目团队分别与国内材料科学界、航空发动机研制单位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重大需求用户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先后组织召开了北京先进光源(HEPS初期项目名称)初步方案暨用户交流会环境科学和地质科学用户研讨会材料科学用户研讨会生命科学用户研讨会。国内各领域的代表性用户对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的科学意义、性能指标、主要研究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明确了HEPS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q+ i+ e% r4 J: O' N/ H: {0 i
       2009 年HEPS-TF 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 j% r9 D8 D' \
       2010 年8 月开始了HEPS-TF项目的调研和概念设计以及前期研究。* G, J( |8 o6 |- z/ ^
       HEPS初选的拟建设场地位于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中部,牤牛河与沙河之间、宰相村和安各庄西面。
( J5 J# ^9 ~/ g' k7 |       2011 年6~7 月,高能所委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该拟建设场地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勘察。结果表明该初选场地基岩埋深变化较大,深度从50 多米到230 米;由于其基岩岩性由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经数百万年沉积而成,其不均匀沉降较低,且选址地点离最近的八宝山-黄庄-高丽营断裂带距离超过600 米,宏观地质条件满足HEPS 建设要求。& i/ c- m/ |7 }, n4 W1 f* ^- L
       2011 年8 月29 日~31 日,以“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前沿科学和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高能光源的先进加速器技术、高能光源线站技术前沿、极端条件及国家安全相关科学研究、高能光源上的工程材料研究及工业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大型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在国家重大需求、工程材料实时研究、极端条件、前沿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关键的平台支撑作用,低发射度、储存环能量为5-6 GeV的高能光源是一个能满足广大用户迫切需求的合理方案。+ I6 g7 u6 W2 J. }4 E8 y8 s; b
       地基的微振动方面,自2011 年开始,高能所项目人员先后多次对初选拟建设场地进行了微振动测量。  k8 i2 U$ [$ z) E; w5 X( |9 r2 M4 N
       HEPS 方案的酝酿期间,恰逢国际上提出了基于储存环进一步提高同步光亮度和横向相干性的第四代光源的概念。特别是2012 年起,国际上已有的高能储存环光源(如ESRF,SPring-8 和APS)均计划将束流能量调整为6 GeV、并采用MBA结构实现超低发射度(60~150 pm·rad),以提供高亮度和高性能的X波段同步辐射光(如ESRF UP PII、SPring-8-II、APS-U). ]( T. M+ F2 W, v5 l$ @% u6 E
       对照第四代光源的性能指标和技术参数要求,国内当时在一些加速器、光束线和实验站的关键技术上存在不小的差距,必须通过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HEPS-TF)解决。) C8 V7 ?5 k; o, _: j4 f9 c) J$ v
       2015 年2 月,HEPS-TF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2016 年4月,HEPS-TF 初步设计报告获得中科院批复,启动建设。! y) Z) o) j" Z- k  E
       2016 年12 月23 日,HEPS 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发改高技〔2016〕2736 号)优先布局的十个建设项目之一。
( [2 P: F' V2 t4 ~       2017 年1 月17 日~18 日,以“准极限高能光源带来的新科学新技术”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准极限HEPS 在物质材料科学、生命医药科学、工业工程应用、能源环资研究中的科学突破及其对光源的技术需求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会专家指出作为用户装置,HEPS 的建设目标需充分考虑光源性能指标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注重用户科学需求;需与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前沿、用户需求相结合,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广泛组织用户参与探讨,综合考虑二期线站建设等因素,确定首期建设线站的选择。/ p+ g' w, x7 v9 \7 t+ i
       2016 年-2018 年期间,随着HEPS项目立项工作的不断推进,项目组针对一期拟建设的线站或实验方法召开了系列国内外研讨会,包括成像、高压、低维结构探针分析、粉光小角散射、高能衍射/工程材料、生物大分子微晶衍射、结构动力学、软X射线及中能谱学、核共振散射、X射线非弹性散射等。这些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各线站的应用目标,凝练了线站的功能和技术方案选择,对线站设计和建设达成了共识。2 s2 o8 S7 `" I# f
       经过2 年6 个月的艰苦努力,以2018 年9 月21日插入件系统的3W1 超导扭摆器通过工艺测试为标志,加速器分总体各系统完成了初步设计和任务书中所列的研制内容,并按期完成了工艺测试,所研制设备均达到了预期性能。同时,结合关键技术的预研,完成了HEPS 项目建议书HEPS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任务。这样,通过HEPS-TF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个性能上先进、技术上可行的加速器设计方案,并在相关的关键技术上取得跨越发展,为HEPS的顺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EPS以接近50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成为国家发改委投资额度最大的大科学工程项目。; V( M3 Y( ?: q  D. Z0 o2 b+ n
0 ^# |& O2 Y( t9 j3 ^

/ ?6 j5 I% w+ F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17: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已建成的四大光源】北京光源(BSRF)、合肥光源(NSRL)、台湾光源(SSRC)、上海光源(SSRF)

2 o4 K' D% l4 L% ?' I
6 L/ P+ [4 q  y- n2 u3 O3 x3 z
1991年开始运行的北京光源(BSRF)
+ Q* ]/ d& @. d4 v+ u% O
1992年开始运行的合肥光源(NSRL)
) J7 o1 K: e4 H0 v
1994年建成的台湾光源(SSRC)

6 t/ Y3 Y! k* Z) u2 T
2007年开始运行的上海光源(SSR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22: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已建成的四大光源】北京光源(BSRF)、合肥光源(NSRL)、台湾光源(SSRC)、上海光源(SSRF)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6 22:58 编辑 + y( Z' O5 Z0 v# C7 ?

0 I+ t- y) p. V/ e. T# k+ b: A
7 ?" D. }# R8 k; ^" T; O
BSRF光束线和实验站分布示意图% T5 F9 T+ D$ S# M$ k1 {- D" _' A
5 b% d, v6 h3 i/ H) v( C
  u/ `' O# k" N( P
NSRL光束线总体布局
5 P8 V7 ~9 K- G2 T4 ^8 M
( s3 H- q* I4 y) `" Y; G0 o0 ]8 v/ C& w& {" c% e! `7 j# L

% A( E( Z! A  `7 V

# L' s5 l1 g! [% |9 `3 ~6 ]
+ r  p4 q: d8 d+ j% O1 ?; |& {SSRC光束线分布
# T5 B# e+ `. r- q$ }; h3 f9 R, d: N& p2 L/ l

2 Z2 a7 I7 [5 G8 OSSRF光束线站布局图3 s  {; O  r2 O9 ?2 h: G

6 ^3 v3 z; |% w1 E3 f; `+ g" L+ y/ C# g4 b9 G4 Y2 v8 x
HEPS首期建设线站布局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4: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光源体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8 07:28 编辑 3 O' H& `, x' X

/ X. G1 ~, n& q
2013.2.23重要旧闻-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通知(节选)
国发〔2013〕8号

% a% d) T$ _, n0 o% O; d% Y(四)材料科学领域
2 N* u3 X. _" h; M4 A
       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面向量子物质演生现象、纳米尺度量子结构、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与物质演变、重要工程材料服役性能等方向,以材料表征与调控、工程材料实验等为研究重点,布局和完善相关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8 H* ]  d: t! O+ S. m" t
       材料表征与调控方面。完善提升已有同步辐射光源,建成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探索预研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适时启动高性能低能量同步辐射光源建设,满足以纳米空间分辨率、皮秒至飞秒时间分辨率、极高能量动量分辨率对材料多层次结构分析研究的需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光源体系。建成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极低温、超快、超高压极端条件研究设施形成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结合的格局,满足研究和发现新物态、新现象、新规律和创造新材料的需求。
; s. f4 i; l2 s6 U3 w) W, O       工程材料实验方面。建成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支撑不同尺度及跨尺度的结构性能研究;探索预研超快光谱界面反应检测装置极端和工业特殊服役环境模拟装置建设,支撑材料服役行为和规律研究;结合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适时启动综合工程环境在线装置建设,支撑真实环境下工程材料实时、原位研究。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4: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文、物理、材料、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大科学装置建议优先考虑西部地区

% P$ g' l% i2 u, k6 E  M' x
2022.2.25重要旧闻-大科学装置也要考虑区域布局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22-02-25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 曹健林)

% q' c& h0 {) D; O       四十年来,以同步辐射光源为代表的中国大科学工程之建设和应用水平迅速提高,已经成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之一;同时,也应看到,如果从国家经济体量和综合实力、国家从事研究发展工作人数和高等教育规模等需求来看,我国的大科学工程(高水平开放共用研发平台)数量还太少,水平也还不够高,尤其是少有原创、独到和国际领先的大科学工程
; G" n2 L5 U9 N" w8 ~       我认为,我们的建设速度还应大大加快,特别是还应鼓励基础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提出更加大胆的方案。和我国几十年来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相比,大科学工程花钱真不是大钱。5 H% C% U& u. @& K/ d
       另一个建议是大科学工程应该多考虑相对边远地区和科技力量的全国合理分布
$ w" i0 E! @! ?+ n6 v/ C* [5 }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贵州的“天眼”(全球单体口径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所在地建设前是一个极其偏远落后的深山区,“大锅底”居住的几家要走7公里山路才能到公路边,公路边的村委会只有一张桌子,来人超过10个就没有坐的地方。而如今,村里有了星级酒店,周边有数不清的民宿,这里早已成为贵州旅游的新名片和网红打卡地。, N3 H) l9 h$ k( x9 J9 t
       因此,我认为,除了天文口的大科学装置有类似的要求之外,物理、材料、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大装置建议优先考虑西部地区。这类大装置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利器,对于吸引、凝聚和留住人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将大幅度改变科技人才的“孔雀东南飞”现象。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5: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能物理受领导、李政道等大科学家的重视,不过杨振宁先生对同步辐射一直关心支持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8 07:33 编辑
, B0 R& \: m( v0 `; j6 B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5:03
" K- q% o& C. Q【他山之石】合肥光源4 J9 A/ I& a5 U! T
3 @. O! c0 f+ M, J! X& S
内容节选自2017年观察者网文章《合肥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何以称为国际最先进? ...

' ]) \0 y" _3 `# h0 K5 w2 M/ ]【他山之石】合肥光源/ U: d# Y0 j8 N: z0 D( M/ Z
4 }& d1 o2 b' W, Y$ T* x; C
6 Z% F0 k: D0 c* m4 D7 k5 ^
2017.4重要旧闻-我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裴元吉教授访谈录(节选)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第30卷 第二期     时间:2017-04-19 17:39
9 m6 n, Q/ ?9 T  H0 s0 c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以下简称“NSRL”)是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为我国三大核科学基地之一,其创建与发展,在我国系列大科学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建设项目于1992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NSRL创建的前期背景、酝酿、筹备、预研制、立项、审定、挫折、初建、验收、改进、扩建等等曲折发展历程“中国科技大学口述历史项目组”开展了一系列对于NSRL创建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与亲历者的访谈。
2 k% e" Z1 h: N4 `: V. a* A7 B: z  K: f* g) U
图1 访谈合影 左起陈家新、郁百杨(摄像)、裴元吉、丁兆君。2007年4月
5 t. \. O3 |/ M3 b$ M) d
1 科大的加速器专业+ u$ |* l( d9 Q) ^
1 ]; ?! M+ i$ T+ C% T& j) n
丁兆君(以下简称“丁”):裴老师您好,您作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开创者之一,见证了我校加速器建设的全过程。我们想向您了解我校加速器发展的主脉络,尤其是您所参与的工作及其成就。首先,我们想先请您谈谈我校加速器专业的发展情况。) O' x7 C% z0 M# e2 @
4 B% Y% Y5 O" N/ s8 K6 F
裴元吉(以下简称“裴”):加速器专业在我们系(科大近代物理系)来讲,一开始它还不算是一个专业,它是电物理专门化当中的一个方面。这个电物理专门化当时分三个方向:一个是加速器,一个是核电子学,还有一个等离子体物理,在当时来讲,国内的加速器是要为原 子 弹制造提供核数据,作为核反应与核科学研究的工具。我们学校之所以搞这个,是因为赵忠尧先生是我们的系主任,从国外带来了一台加速器,当我们入学以后不久,就开始将这台加速器在玉泉路实验室进行安装和调试(大概是六二、六三年的时候)。加速器在当时主要给学生做实验,能量是1MeV,但调试过程中能量最高只调到0.7、0.8 MeV。
7 g# [. f& v9 o0 N7 _& N2 |$ A* D$ x  e

8 W- V& I2 O4 m+ F( m丁:那么您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做跟加速器相关的工作的?2 W/ T" c" i3 E- `
6 Z' {, v- J. p6 u* C
裴:对我本人来讲,做加速器是在1969年。国家搞了一个“696电子会战”,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制造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加速器的办法。这个项目叫做微米离子束掺杂机,在北京,有科大,有清华,有北大,738厂,还有其他一些单位参加。我们学校一共18人参加,我作为学校方面的负责人。真正自己动手安装加速器,这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接着经过昼夜奋战就把加速器安装调好了。这个加速器是由上海先锋电机厂生产的,它出厂时只能把高压调到160kV 。经过我们的努力,当时我是负责这方面的(参加这个组的还有王忠民、李力行老师),调到200kV,接着到220kV,算是比较好的。然而不幸的是,正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学校下迁,非要我们下迁,我们是晚一年走的,一直还留在北京做这个事。学校下迁的第二年,安徽工宣队非要我们下到合肥,不得已就停了这个项目的研究。
7 l4 f: X( p1 X1 m" a0 |0 i) O; L0 R# H$ z4 f
  H) X4 B" ]# s' o
丁:那到了合肥之后呢?
- @; m& R& h  ^4 U5 O
+ q  \4 Q) ?0 q. M5 b4 v  d裴:到了合肥以后,当时学校这个状况,把加速器拿到这儿(合肥)来装,并不大可能。就这样过一段时间。我们当时很年轻,很不甘心。我们专业主任最早是李整武先生,他在六几年就到四川乐山那边585所(现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当所长,后来,我们系还有一位杨衍明先生,还有孙良方先生。到了合肥以后,杨先生是随校下迁了,孙良方因为WG被关起来了,学校下迁没多久他就到美国去了。我们这个专业到了合肥以后怎么发展,大家都没谱。有一段时间,我们系是保留的,三机部不管,据说二机部刘西尧要我们到重庆去联合办一所大学。当时我们的校领导武汝扬副校长(也是副书记)说:“你不能砍我的胳臂大腿,把我们的两弹一星去掉一个胳膊,我们怎么办?”所以重庆就没有去。到1973年科大重新划归科学院以后才办加速器专业
5 g6 e6 i  P8 Z; q& n. H4 N# w# M/ k9 o
" Y: x; ~5 ^6 _( |9 [. U  D
丁:是怎么办起来的呢?2 `; x) m- `4 `! b- h: I

% j- f& m# ~7 E  `4 N: I裴: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专业要办。我们的专业可以招生,但招生以后从教学角度来看,没有条件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当时就想把已有的加速器装起来,想干这个事。开始在北区食堂东面的房子里把电子静电加速器搭起来,让学生对这类加速器有个直观的了解。后来我们商量向院里申请钱盖房子建加速器小楼。1975年科学院同意给钱,1978年就建成了。然后倍加器装成了,上面准备装赵忠尧先生带回来的那个质子静电加速器,但所花的时间还是不够,条件也不成熟,没能做成。( F, [% H4 J* _* y! R5 H$ \& q0 l

. N+ I4 I. S% n0 h' s$ f5 G/ o1 q( h' E
丁:那时候我们已经准备正式办加速器专业了?( u8 Y% u+ r. q; L
% |! ^- G2 w# y) f- ^
裴:对。1975年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跟等离子专业已经分开了,跟核电子学也分开了,到后期就叫加速器专业了。
% u$ J8 [' Q0 R% j. O
* t) ^, s% E1 t5 Y& A4 b; X" ~8 |: o: z7 B: E+ d( X
丁:早期我们的加速器专业(或者说方向)留下了很多人吗?
' {& F4 N( f/ B6 L) |* S) L( U5 B$ Z' z$ k
裴:我们学校建成以后,每个专业每年留2个人。加速器方向每年只留1个人。最早留的一个是1958级的,叫黄悦昌,到合肥待了不久就因为爱人工作的原因回北京了。第二届就是我。下一届留了2个,一个是王萍,一个是金鹤鸣。1961、1962级就没了。
5 ?3 R1 x; E% M- B+ P) N: d$ b& z; _: L5 I" C% Q/ D0 s
7 O3 l& M' b: y: V8 D
丁:咱们专业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后期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建设中,除了您之外,还有哪些是技术骨干?
. b* a" L# w) Y# {, m6 @
$ ~4 q+ Q6 G2 o5 w裴:我们系的除了我和王萍,还有姚志元、王复华、王德发、刘祖平等。他们都是到了实验室后我们送出(国)去的。他们除刘祖平外其他都不在国内了,早就出去了。王萍1984年就走了,都20多年了。
0 d& n% L$ G8 _( B7 ]7 c
& z, w  V6 |4 a9 h, a3 B" \
" w3 J& a* W3 E, y, h- n
2、早期的科研努力
' c* J7 e6 L7 G4 c+ u: u) a% M, ?4 t  L. J
丁:科大南迁合肥之后,又办起了加速器专业,但初期并没有加速器,那我们科研工作如何开展呢?
- t, ~4 c3 l+ W. C! M6 n6 S# D0 _$ y4 r! N* }
裴:加速器专业办起来之后,大家都在考虑:我们的专业到底是往哪个方向发展?我们那时年轻,不到40岁嘛,30多岁,到底要干什么?我们当时能念书跟现在不一样,我们的的确确是国家培养出来的。当时我们想,我们念书是为国家做奉献,我那时在农村,家里肯定是没钱供我上大学的。我当时考上科大,上北京的路费都是靠各方支持,中学学校以及老师资助才到达北京。所以像我们这一代人总想通过个人的努力做出些成绩,为国家做奉献,做一个报答。也就是报恩吧,就是这么个想法。特别是我们这个专业国家又是很需要的。* Q$ K: s8 R8 j9 [' k" j% ~6 s
% Y& H3 [' C/ q* C7 j- C5 L
) d5 a" k. K- o! u6 N; V; S% ?
丁:我们从档案馆看到一份文件,说我们学校1975年搞了一个加速器实验室,投资32万,规划了将近2000m2,上面到底有没有给钱建设?+ Y, R3 [9 e9 o2 f- S' F3 ]
. J( c" a- R6 @
裴:没有,1975前后,我们通过几次讨论,准备建一个跑道式的电子回旋加速器,因为这个加速器可以开展医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应用,就想做这个事情。包忠谋副校长,当时是科研处处长,就给了我们点钱做理论研究。物理计算都做了,文章也发表了,《科大学报》上都有的。但是后来实际建加速器没钱,就不了了之了。如果有那个东西,后来的同步辐射装置也许就不做了; r5 S$ V! U6 ?7 Y

! g# I' h' _) T, W. R
6 X  Q, ~; P5 b丁:质子加速器没有建成,跑道式加速器也没有建成,那科研工作如何进行呢?
% `* Y: m2 x( h! l
7 F/ e6 f3 b6 h0 E. L2 T2 s裴:那时候,高能所“七五三工程”就要上马了,当时我就到北京,想去要点任务,参与到他们的项目之中。去谈了以后,根据我们的能力,当时有几个事情可以做,一个是负离子源,这是我们可以做的;第二个是我们学校精密机械系已经成立了,他们要做精密磁场测量系统,这个我们可以参加;第三个是做高频腔内的磁性材料,铁氧体磁性材料,这个材料要求功率密度很高,当时世界上只荷兰一家能生产,而荷兰对我们国家是禁止出口的。这三个事情拿下来后,离子源的事情由我们来做。但是要我们先写调研报告,我们以我为主进行了调研。其他两个事情,也都已启动。我们组织了好几个人,调研了差不多半年功夫,各种技术设计都写得很详细。调研之后我到了北京,带了很厚很详细的调研报告给他,设计方案、理论计算、经济预算等我们都做了,挺好的一个报告。到了高能所以后,就在那儿等着回话,我就住在玉泉路。住了一个礼拜,问他们,说等一天吧;到了第二个礼拜,我就找他们,他(朱孚泉)说你的调研报告写的挺好,但我们自己做,不要你们做了。当时我很生气,但没办法,为了这个事情我心情很不舒服。# T# F: p/ x8 a6 l' n" l1 D& y

! c( Z9 y& n0 }4 A! a. T% L( h7 A  _' s8 B, z
丁:就没有商量余地了吗?他们那么大的一个项目,总可以分一点事情来做呀。
$ ]" R5 T/ u0 Q
5 g/ t+ s8 Q2 A& N  A- a2 v& _裴:大概1975年底的时候,具体时间我记不起来了,钱三强先生来了合肥,当时我就找他,讲了这个事。和钱先生这次见面谈话对我启发很大,我本来是想他能支持一下,让高能所把负离子源的事情给我们来做。他听了我的汇报后说:“谁要你们抱人家大腿的?我们抱大腿的亏吃的还少吗?过去我们抱苏联的大腿,他踢你一脚,爬都爬不起来!你们要立足自己来干这个事情。”那时候我差不多一年里有半年都在外面跑,虽然教研室主任是何多慧,但因为他是系副主任兼的,所以很多具体的事情都是我来操办,我经常出去跑项目,弄钱,为了我们专业的发展,但一直没什么结果。钱先生的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回来就想怎么办,我们教研室老师一起就重新调研,想路子。于是就查找文献,国内国外的,很多,调研之后决定:就做同步辐射加速器。这是我们大家,整个教研室的共识,当然这也与科学院数理化局给了一些信息有关。% `9 d  V0 \% t* O0 C" y; k) n+ O3 `

* Y' P: j6 @8 N( h0 h* h# K
# e3 j0 t/ h+ l& `* j, y3、预研制的成功与影响+ k3 N' {+ L+ P0 s& W+ M

& R, z1 z' W' U" H( B7 N丁:下面我们想请您谈谈我校同步辐射加速器预研制过程。1 e9 M! t9 d* J2 E0 U
  I& ~* ^8 N8 ?/ K1 Y2 j
裴:预研制主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加速器的整体设计,即物理设计;第二是关键部件的研制。同步辐射加速器项目定下来之后我们就分工,每个人在各自所管的部门,经过调研、学习后,再来给大家做报告。然后就是出国考察学习,请国外专家。先把方案定下来,看看怎么做,把大方向定下来。预研制的关键部分,一个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这是一个完整的加速器,不是一个部件;二是弯转磁铁;第三是四极磁铁,第四是五、六米长一段的超高真空系统。立的是这四项,但相关的我们还做了一些东西,如冲击磁铁,当时是由我指导王相綦做的研究生论文,我们当时也做好了,不是院里给的要验收的项目。当时我们教研室就二十几个人,到1981年也就四十几个人,并不是很多。1981年就做完了物理设计和预研项目,当年10月份就开了个物理设计和预制研究审定会,当时与会专家评价很高,说为加速器界平了反。因为(高能所)“七五三工程”、“八七工程”做的让人很不满意,花了九千万没看到什么东西。我们当时只花了三百多万,一个直线加速器建成了,出束了,弯铁做好了,四极铁也做好了,超高真空系统也做好了,这都是国内第一次达到的高水平的成果。这些合在一起获得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一步成功,以后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我记得杨振宁1981年到我们实验室访问,他参观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后,讲了句很值得回味的话。他说:“你们在这里做出了这么好的成果,是不是远离政 治 中 心的缘故?”高能所的人也讲:“你们一个人顶三个人!”的的确确,加速器小楼里,自从上班开始到晚上十二点没有关过灯,通宵达旦!6 R7 ?+ L7 o6 }5 O5 V$ H

; N& E# H2 t) b- F8 A& E$ p' S1 `! u1 F# C2 u& w, ~8 {
丁:我们一个直线加速器做了多久?
7 B# s7 x& U$ h' ]. d! p- e/ U! [, r4 B  K' Q- O# y7 ]" M) R
裴:从1978年买机床,到1981年就建成了。我们出束那一天正好是中国女排拿冠军那一天。当时没经验,真空老不行,我们就去看排球赛,当时楼下有一个黑白电视机,看女排拿了冠军,11点钟,大家很高兴,我们一上去调就调好了,太阳出来了(束流打在荧光靶上很亮)!这就是1981年的事。后面做加速管就是重复的工作,改进的工作,提高性能。
$ q0 R$ u  B, r

. z( X; n1 m* K* D
图2  预研制阶段,张文裕、何泽慧两位院士参观30MeV的电子加速器
, P  r4 m* C  n6 a* e4 k' k
丁:在建直线加速器中有哪些事是主要的呢?
' W3 V. e( w7 D& W
) i2 d! Z7 r+ n/ S裴:直线加速器有几个关键的部件,一个电子枪、一个加速管。电子枪虽然我也管,但主要是张柏雄他们做,后来是王贵诚。这个电子枪很重要,用了雷达上的一个调制器,它能产生8万伏的脉冲高压。第三是一个很大的功率源,这个调制器也是很难做的。其他就是真空系统,10-6、10-7乇(Torr 真空压强单位)就够了,不要10-10乇。很头疼的是数据测量,根本就看不见信号,干扰非常大。这个问题1985年我到日本去才搞明白怎么回事。做预研意义很大,没把握不能一下子上大工程,我们是1:1做的,做成了就能用。
$ M, l5 a1 M7 C4 y- N: A
9 m( s' n$ ]$ E8 c3 }2 D# k4 ~2 _* o) h" A9 B' ?& w. q
丁:那其他几个组呢?包括二级磁铁,四级磁铁。
) A8 q) J5 J1 q& s( g; r& R3 Y$ \" i
裴:当时我们分工但不分家。比如二极铁,当时怎么做呢?铸造,因为储存环需要恒定磁场,铸造是最容易的。当时我是不大赞成这样做,我认为应该做叠片式的。但按分工这事是张武来做,我们尊重他。最后测试结果还不错。四极铁也是这样,它的极面加工要求很严,当时我们计算机水平还不行,所以基本形状是仿造国外做的。超高真空系统是我分管的,我还兼任过组长。储存环上的光电解析现象很严重,同步光打在真空室壁上之后会放气,这是光致解析现象,光打在壁上出来的电子会带几个气体分子出来。我接任以后第一步就是设计整个真空系统,从电子枪开始一直到储存环,整个物理设计是我做的,所以我就看文献,看了一两个月,我就开始算,到了5月份我就完成了物理设计。预研过程李贵和老师一直负责预研项目,而物理设计报告是我做的。包括分布泵的公式是我推导的。后来我发现欧洲的ESRF的设计报告中有关分布泵排气的公式与我推导的一样,很是欣慰。
! n" J9 J& w8 U- M* ^. O
& F; O9 d  \! O! D; p1 R* e2 f
图3 1962年,张武在向学生(左起为裴元吉、江泽刚、高林珍、刘凤翘、秦鹤新、徐荣辉)讲解加速器原理

/ Y2 g8 R4 L/ F0 z: Z丁:是不是我们预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最后建设的成功?
/ g* J" J# \5 U* l( i' J4 K. B  ~( f
裴:那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至少信心比较足了。关键技术我们都有了,其他都是量的问题。所以很多技术不是我们copy人家。1981年下半年一些外国专家来访问,其中就有威斯康辛搞真空的,他来看了说这个你们能做成我们也就放心了。因他们没做这个预制研究,最后就出问题了,花了很长时间才解决。我们当时钱不够,做了脉冲切割磁铁,放在储存环真空室外头,前面必须窗隔开,这样电子穿进去时因为能量低,大部分电子散角加大致使储存环不能捕获而丢掉,要累计几百毫安就很困难了,这怎么办呢?当时我有一个想法,把矽钢片上的漆去掉,用陶瓷代替,没想到这么一做,有一个奇异的发现:喷涂的Al2O3粉烘烤后竟然不放气反而吸气。这个测量是请等离子体所给我们测的。这样做出来的真空室可以直接放到储存环中去,这已是1983年的事,是世界首创。1989年我在国际真空会议上报告这个事情,他们问我们是怎么做的,当时我说是工厂做的。你一说是企业做的,他们就不问了;如果你要说是在实验室做的,他们就会问到底,因为实验室做的不保密。我们为什么省钱?所有东西除了和兄弟单位合作外,有些是我们自己做的。高能所安装加速器是从总 参等单位请的人来做,花了好几百万,我们安装完一算才2万块钱。从买机床、培养工人开始,自己做。当时机床做的最好的在山东济南,我们当时一下子就买了四台,买了以后就培养工人。这不但省钱,还为现在生产加工加速管奠定了基础3 k2 k) J( d9 g

! y& v$ s8 L/ E& I# O5 P' |6 _8 k/ |2 P+ h: s
丁:预研制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 D3 M( s( k. E2 j  {
0 _5 f! j1 ?4 I! u: A1 ?裴:当时建成之后影响很大,中国各大报纸都报道了,美国很多媒体也报道了。《世界日报》、《华侨日报》。特别是美国的《世界日报》报道以后,引起台湾当局的重视,他们也决心建加速器
" d  V* o: E% H/ E6 O
6 g2 U3 Z+ K0 u  @" g" i4 H, m' p3 T9 U7 z  i
丁:他们是在那个报道以后才开始(准备建加速器)的?. @# u+ D: d& C' N3 }1 z! L
* j. n/ K, d$ `5 X6 b
裴:对,就是1981年。你要查他的报纸也知道,可能是1981年1月份左右。钱临照先生很关心我们的事,当时他和台湾的行政院院长(李国鼎)是同学,他们在剑桥时关系很好,后来两人有书信往来。钱先生从他那儿得知台湾也要搞同步发射装置) `5 `- x- e! U' S

% A7 x% P5 }1 @: q$ z* M
+ W+ U! Q8 b/ u2 _' k丁:我看过一封杨振宁先生给钱先生的信,说台湾的报纸登出他们准备建同步辐射加速器了。" w4 F5 N3 @2 d9 P

7 U, K7 }) @2 T* p2 A裴:这个事情引起了我们国家的注意,据说谁先把同步辐射加速器建成,似乎牵涉到两种 制 度的优越性。当然我有不同的看法,但当时可以告诉关心我们的人,我们的同步辐射加速器肯定比台湾先建成。第一依据是台湾当时没有核技术人才。1979年我们在国外碰到一聊,他们根本没有原子核物理、原子核技术专业,因为蒋 经 国当 政的时候不允许发展这方面的科技,所以没培养这个人才。他们突然把人才集中起来搞加速器,跟我们已花了三年预研制相比,要比我们干得快是不可能的事情。后来有人硬扯到高能所跟他们(台湾)竞争,其实他们二者是不同的,高能所做的是高能物理,台湾跟我们都是同步辐射,与他们是两码事。实际上起因是台湾跟我们竞争2 d% G9 m6 }$ }$ ~

$ l1 @5 k" l% C- H' l+ Q& _& Z* l* V8 G9 @: r
丁:我觉得就是台湾跟我们竞争,高能所又跟台湾竞争。
6 h' h, l) G' Q8 r6 W
3 g- p7 x5 H+ G8 ^$ |裴:对。但高能物理受中 央 领 导、李政道等大科学家的重视不过杨振宁先生对同步辐射一直关心支持,他的学生(陈晓东),学的是粒子物理,毕业以后杨振宁却建议他搞同步辐射应用。
9 I% E+ D3 C. d6 W$ J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6: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光源】合肥光源6240万人民币,1989年出光;台湾光源1.3亿美元,1993年出光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7 16:26 编辑 + [% L, i; D# |) R& N' _- w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5:03
1 q2 V. J" D  |3 E; A. c【他山之石】合肥光源
" p7 c8 e: M3 G5 a
3 x+ w: g7 V7 `  N4 C' h- L0 p内容节选自2017年观察者网文章《合肥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何以称为国际最先进? ...

2 Q. q7 T7 Z. e& P' o  X【他山之石】合肥光源2 }6 l/ _# a- M! A; x. J# T
) G1 V2 P+ n5 [# P
5 y1 o+ B/ t3 f+ J
2017.4重要旧闻-我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建设——裴元吉教授访谈录(节选)(续)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第30卷 第二期     时间:2017-04-19 17:39% c4 S$ X* t1 K# P

/ G# }% x. }6 I7 ]0 l3 {" Z* u. ~
4 选址与布局

2 U( D* h9 K& |  R
丁:我们加速器建设的选址经过了一个什么过程?

9 Z2 ]5 ?  M( g: `3 j. v+ Q: c+ H
裴:1982年5月中科院在合肥召开了一个“电子同步辐射实验室计划任务书审定会”,其中包括审核地质、土壤等各个方面的条件,讨论了选址的问题。合肥市有自己的政策,希望利用国家项目支持地方建设,所以希望我们到大蜀山发展,是1800亩土地,外加一个苹果园,给的是这些条件,地皮很便宜。当时我们考虑到那地方去建加速器交通不方便,我们要加班加点根本不可能,干晚一点回家就没车了,我们也不能走回来。考虑到各种因素,所以我们就没有同意。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合肥规划院的就是要规划到那地方去,后来怎么办呢?当时校长是严济慈严老,他历来都非常关心这个项目,每次来都要看看,听大家汇报。我们就跟严老说这个选址是个大问题,他说:“好办啊,你们想建在哪个地方?”我们就说现在这个地方(西校区),是菜地和藕塘,我们看中了这个地方。他就亲自去找规划局,当时严老说:“我们那个加速器选址问题,跟你探讨探讨。”他们说:“严老,您说放哪就放哪。”说了这话就定了。这对我们推动工程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4 D7 B1 A- j! K" a
图4 1984年11月20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奠基典礼,胡启立、严济慈首先为工程开工挖土
( t, Z: ^1 ^# e$ a0 D, `
丁:但加速器建设与学校建设应该有关系啊,加速器必须建在学校里面啊。

7 D( W& A/ i9 @
裴:你建在哪个地方不还是属于学校的嘛。他当时是给了1800亩地,后来合肥市规划局的同志讲,在那建设要搞“三通一平”,路、水、电要通,地要搞平,那地方没电的,电必须从淮南拉。这“三通一平”没2000万是不行的,科学院给我们4500万,那哪行呢?当时我们没同意就是这个道理,假如给我们钱,我们也许会同意。那地方的确不错,范围很大呀!它是靠近大蜀山,不在岛上。现在是东边那地方,跟果园挨着,当时果园归我们管嘛。
. ?, x9 \2 n# _. H9 w( L+ I/ Q7 e
2 H( a' X8 w7 U
丁:现在NSRL的建设布局当初是如何确定的?方案是由谁提出来的?

6 F; z. J! i2 S9 d) l8 O0 |
裴:关于加速器的布局,我们是一起讨论的。当时国家规定,离马路中心50米不能建加速器。我们是要为二期工程(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留下地方,这里不是指现在的二期工程(第二代合肥光源二期?)我们是要为建更大的装置(合肥先进光源?)留下空间。我们靠西南角来布局这个东西,当时摆直线加速器的地方就是一个藕塘,施工行不行,地基下面行不行,防水行不行,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方案要定下来。当时殷寿根已经到我们这来了,他认为坑道里的建设要采取山洞里面的建筑方式,双套结构,这样的结构放在藕塘的位置问题不大,要不我们当时要把直线加速器再往南挪,环再往北挪。但往南是最高的地方,要挖的很深很深,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根据当时的地形、地质条件,又要省钱,又要考虑将来的发展,就这么定下来的。不能说是谁一个人的意见。
" a% Q( T2 Q  }
0 t3 Y$ i/ o& [' n% p2 p
丁:当时我们有没有参照BESSY这样的实验室?
, G; H$ G9 E" l! u
裴:储存环的注入器不一样,他们就是booster,我们是直线加速器呀,这不完全一样的。布局没有参照国外的意见,人家又不是直线加速器。路易斯安娜CAMD那个装置,它是200MeV 加一个环,跟我们差不多,但它建的比我们晚,其它的没看到跟我们一样的,这是根据我们的特点来定的

; h3 {) h9 K' _7 n: ^

3 K# E, R" E# Z; F5 c
5 工程建设与调试出光

4 }# N9 D. Y) d! T6 |
丁:下面我们想请您谈谈加速器的实际建设过程。1984年,您任直线加速器的技术总负责,在这一部分建造过程中突破的主要技术难关有那些?
: s9 t  w/ ~( ^/ T' f3 J
裴:在预研制时,我们已经做了30MeV的直线加速器。从技术上来讲,表面上看是量的问题;实际上在束流参数性能、功率匹配、频率、相位的稳定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跟我们原来做预研制不一样,预研制纯粹是为了解决关键技术、制造技术。当时直线加速器最难设计的一段是所谓的预聚束段,这个物理计算我们花了一番功夫。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加速器储存环的同步问题。从聚束段开始,30米的预注入器最难做,这个做好了,后面就好办了。第三个问题是,做一个加速段容易,可要调节水温把频率调好,但九根加速管的谐振频率都要一致,这就不容易,这对我们是个考验。当时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集思广益,每个设计部门都要交他的报告,安装前又对他进行检测。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最后就成功了。
+ p* n; Y& j2 Q0 {+ E
图5 1990年,一期工程副经理、总工程师何多慧(中),副总工程师姚志远(左一)、裴元吉(左二)、金玉明(右二)和张武(右一)共同商讨解决技术难题
3 ]8 l: e' P8 U+ ?# |/ w: C
丁:保证我们加速器建设成功的若干关键环节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 M5 C/ H2 ?$ f! c( V! a8 }- m
裴:我们计划是在1989年建成,但由于国家调整有所推迟,不是我们做不完。1986年底1987年初,听说院里有这样一个决定:我们直线加速器如果1987年底调不出束来,工程就要下马。1987年过完春节后,包校长就召开了一个“三总一办”会,总经理、总经济师、总工艺师,还有一个办公室主任,都参加。我记得是2月23日,听到院里的消息以后,大家群情激昂,下决心要克服困难,说无论如何要把加速器建成。因为当时我是分管直线加速器的,所有的老总都问我:“你要表态,直线加速器能不能建成?”当时我也在计算工作量。2月份到年底也就10个月的时间了,我也知道问题很严重,关系到实验室的存亡问题,我说我正在算到底有多大工作量。我算完以后说,安装加速器需要一年左右,调试加速器你总得给我三个月,这样要到1988年的6月份左右,五六月份才能调试出束。大家说不行,无论如何年底要出束。我说,要出束也有解,大家加班加点,给点加班费。三个条件,能满足就有解:第一个是加班,1小时9毛钱,算一下,给我三五万就够了;第二个是安装队伍必须统一指挥,要不就老何(何多慧)挂帅要不就我挂帅,包括后勤在内,省出很多手续。买东西我批我们自己采购,回头你给报帐,包括饭要送到现场,省时间;第三,我提了几个队伍,要专门成立起来,队伍统一管理。做到这三点,出束还是有可能的。3月份队伍就成立了,加班费为1小时6毛钱,我为总负责人。
       我就派人到高能所学习,高能所的加速器安装快一年了,去学习他们安装过程中的那些经验,包括教训。卢盛宽带队去的,带着工程师还有技术工人等。他们回来后,有的师傅对我说:人家说至少要一年,你要半年装完那是不可能的!我说:只要我们认真干,按照我们的布署来做就有可能。我们开始训练工人,制定严格的安装程序和验收程序,不达到要求我决不允许你到总机上安装。训练工人就训练了好几个月,拆了卸,卸了装。我在日本买了个力拒扳手,你就按照这个量度,安装一个成功一个,时间可大大缩短。我们每天检查进度,这个星期进度没完成的,星期天加班完成。平常每天晚上加班搞到夜里一点,每天都这样。所以大家很辛苦。当时交通环境也不好,不像现在的路,当时运加速管非常费劲,怕把加速管搞坏了,用汽车轮胎垫上;夜深人静时运,怕别人碰着。这样10月20日安装完了。算了一下,总共160天,安装完成,比我计划的还要快。我计划是月底,提前了10天。后来休息。我们决定11月1号开始调试,11月9号束流全部达到要求。这时候可以说加速器项目算是保住了,直线加速器的建成保住了这个项目
5 p7 x7 E5 J% ^$ v6 c
图6 1989年,裴元吉(左)与一期工程经理包忠谋在设备安装现场
; {8 p5 F; Y7 B! t/ B: [
丁:加速器安装好之后,调试、出光的过程顺利吗?

' O" s* b; {2 i* M$ P$ U! Z# P
裴:最后的调试出光,已没有太大的压力了。尽管国家推迟到1991年验收,但我们的事情一定在1989年完成,这是我们自己的想法,所以大家还是齐心协力来做。当时我们24小时调机,我是调机的一个指挥。金玉明一个班,我一个班,姚志元一个班,还有张武一个班,老何是总指挥,四班一天三倒来回连续地调。第一次还不错,只花23小时就调出来了!第二年为纪念出光一周年,我画了幅画,是仿郑板桥的画,表达我的心情,当时写了四句话,“装扮河山争郁葱,扎根薄壤乱岩中。千磨万难拔地出,任尔东西南北风。” 装扮河山争郁葱,是指我们争着为国家建设做点贡献。扎根薄壤乱岩中,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我们科大在安徽的确条件很差;第二,领导支持的钱也太少了。千磨万难拔地出,是指大家千辛万苦、顽强奋斗、克服困难,使我国第一台同步辐射加速器问世了。任尔东西南北风,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写这几句话发发气,但实际上也反映我们的真实情况,很磨难,也很锻炼人。

" T, b% r$ B1 G6 P" u- Y. z4 j$ b$ x
丁:我们调试出光用时如此之短,当时引起轰动了吧?
6 Q  [8 }+ \& v1 {- z9 n9 I. @
裴: 1989年5月,在我们实验室召开国际会议威斯康辛大学SRC的头埃德诺(Ed Rowe)当时在会上说:“各位同仁,你们知不知道这个装置只花了48小时就调好了?”坐在前面的威尼克(Herman Winick)说:“不是,是24小时!”为什么呢?因为埃德诺自己调他们的装置,当时调了三、四年,1983年的时候还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去会诊,当时何老师代表我们实验室去参加的。会诊的结果,设计是没问题的,当然有些真空还有其他方面需要改进,最后使他(埃德诺)从主任的职位上落下来做了副主任。后来政府又给了一千万美元做改进,到1986年初才调好。有这段经历,所以他才很感慨地说了这番话。
       我们的指标是100~300mA,当时我们目标是到1989年底达到100mA,最后通过努力,达到了。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最低指标已经达到了。1990年再努力,最后达到了300mA。这就非常成功,这个技术指标在世界上也属先进行列,花钱是很少的,才6240万,这个数据到各个国家一讲他们都记住了。比如1994年我到日本去访问,日本的CHIKAWA,光子工厂的头,他退休以后,想给私人公司建一个同步辐射光源。在会议上他找到我说:“想请你出马,给5000万美元来做”。当时我说做不起来,我们做纯粹为国家做奉献,给你们做我要赚一点钱啊!他说:“你开价是多少?”我说8000万美元。他说俄罗斯5000万美元就可以做。我说:“那你去找他做”。后来也没做起来。我们是世界上花钱最少的一个装置,台湾是1.3亿美元,我们是6240万人民币。我们是1989年出光,1991年国家验收通过;台湾他们是1993年建成出光的。我在美国开会时碰到他们,两岸科学家一起吃饭,很开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16: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振宁先生先后10次致信我国有关科技领导人,建议中国迅速发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2:10+ Z5 ]' W% x6 R3 T4 \
【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 ]/ b* c9 l1 Z0 x6 l! _! ]
相关链接:http://www.tjskw.org.cn/tszs/system/2023 ...
# h) Q! E2 I$ j: {: l% p
2017.9重要旧闻-杨振宁访问上海光源
来源:上海光源     时间:2017-09-29
* U: L% j5 U2 c" w
       日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携夫人翁帆、弟弟杨振汉一行,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施尔畏的陪同下,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张江园区,访问上海光源
* ?+ ~; I: l" E7 l1 h       杨振宁一行现场参观了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拟建场地,听取了项目人员的情况介绍。随后,杨振宁先生与来自中科院条财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办公室、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高等研究院和上海应物所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
0 `  w# s6 O) C( Z7 R       座谈会上,资深科学家与青年科研工作者济济一堂,现场气氛热烈。杨振宁先生长期关心我国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自1997年5月起,杨振宁先生先后10次致信我国有关科技领导人,建议中国迅速发展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他认为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将给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对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与工业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是中国极值得发展的方向,应立即进军。杨振宁先生在听取了中国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进展和未来计划的情况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此次上海光源之行令人感到非常高兴,当前中国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上海的科技创新的速度更加让人赞叹。在大工程项目中,相当多的技术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这代表了中国有极深的技术创新潜力。大家有机会参与一个重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上海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以及现在关于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计划非常振奋人心。希望在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出光的时候前来参加庆祝。 * o+ i: Z. w* C* ?
       关于上海自由电子激光的未来发展,杨振宁先生给予了重要建议:大科学装置的作用关键在于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在大科学装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准备如何利用它支撑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在自由电子激光新技术创新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要勇于探索、不断突破,努力将理论变为现实。
- l7 E% b9 E0 |1 J% w# w$ }2 R6 d1 T/ ?! w3 o4 c! Z

0 b9 |0 G( X$ a1 j7 ~
+ P  a0 F0 b6 W6 q3 }: P. h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2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淦昌领导的团队,在同步稳相加速器上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马超负子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3 11:25% H  V  Y, P# Z& L4 [3 W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十所)加速器及应用技术中心,起源于王淦昌任二机部九所(现 ...
) |; u& E7 U6 H1 P( q# a' P9 \3 m
       上世纪50年代,王淦昌和一批中国物理学者受命前往苏联,参与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在此期间,身为副所长的王淦昌领导的团队,在同步稳相加速器上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马超负子。一经宣布,收到了世界上100多家物理实验室的贺电。
       就在物理学界猜测王淦昌是否会因此获诺贝尔奖时,60年代初,这个名字忽然销声匿迹。17年后,人们才知道,那些年王淦昌化名“王京”,一直工作在中国核 武 器研制的第一线。3 u4 o9 o2 |: |4 L- R. }3 _
0 L, Y7 Z8 @; ^+ ~' n
上世纪60年代,王淦昌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在核 试 验基地
& [- f% w: e# c5 i( I
       从1961年4月,54岁的王淦昌决心“以身许国”,到1978年71岁回京担任二机部副部长,他始终是中国核 武 器研制团队中最年长者之一亲历了原 子 弹、氢 弹和新一代核 武 器研制,并主持了多次地下核 试 验,是中国核 武 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 q4 }: [% O/ D, _. S) c8 P/ 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23: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淦昌领导的团队,在同步稳相加速器上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马超负子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7 23:278 y9 w! H" j( S) F; c) ?
上世纪50年代,王淦昌和一批中国物理学者受命前往苏联,参与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在此期间, ...
6 ?2 l; p5 R+ a! G
王淦昌(右)与李政道交谈
6 g' q9 c! j: M/ X9 ^5 t+ w8 p( ~
1997年,王淦昌在家中与杨振宁交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23: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淦昌领导的团队,在同步稳相加速器上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马超负子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7 23:278 ~' C" ]' G' s: E
上世纪50年代,王淦昌和一批中国物理学者受命前往苏联,参与杜布纳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在此期间, ...
% B1 J, P9 B; O
       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曾写过一段日记,物理学家吴有训教授跟他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出版的百年来科学大事记,中国人能名列其中的,只有彭桓武王淦昌两位。
/ C9 @' a! L* j4 ?( V9 m( s
* i, d( G9 n+ e7 e8 m
       王遵明(王淦昌小女儿):彭桓武先生曾经说过,“两弹一星”的主要组织人是钱三强,工作中受苦受难比较多的是王淦昌。因为我父亲是做实验物理的,长期在西部野外工作。他在九院的威望很高,现在每年清明节,还有不少九院的老同事自发去为他扫墓,已经持续了20年。
$ X$ v' f8 W% \. `, R6 i" A" K% b0 }( u7 ]4 |0 `7 ]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8 14: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院的回旋加速器技术】转化在川科研单位的前沿技术,研制国内首台医用回旋加速器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8 15:00 编辑
* w6 ~6 y7 n  I1 U9 i6 T! Z3 C: F( k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3 11:25
/ u/ E) K# e9 X- B2 E5 S% h: w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十所)加速器及应用技术中心,起源于王淦昌任二机部九所(现 ...

/ S( u# h& ]6 q$ O
2024.5.27-国新办就“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四川使命”举行发布会(节选)
1 F8 [. W  Y$ o$ F* G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吴群刚:
! V2 n3 ~0 D) G  J8 \) }
/ d2 ^! X% `6 q, j4 \( y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做好这篇大文章,四川有底气、有信心。在这里,可以用两个“非”来概括,即“非同一般、非常可期”。
1 `& E% f, g/ ~4 X( O       讲非同一般,就是我们四川确实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资源优势和条件。从三线建设时期开始,直到最近,国家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科技力量,这里面有一些还是共和国的“长子”“独生子”。这些是我们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和底气所在。比如四川电子科大,最近研发出一种高速通信技术,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每秒80个G,创造了行业的新纪录。运用这个技术,在成都大运会期间,把比赛现场的精彩画面身临其境般地呈现给了全球观众。在四川像电子科大这样拥有独门绝技的单位有很多8 m) |7 y7 R8 S' C
       四川不仅创新资源丰富,而且工业门类齐全,刚才省长讲到四川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所以在工作中,四川比较注意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和对接。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聚源兴川”行动,支持中央在川大院、大所、大学,和本地企业牵手合作,让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效果不错。比如,四川绵阳的一家企业,通过转化在川科研单位的前沿技术,研制出了国内首台医用回旋加速器,这个设备既可以用于生产同位素药物,还可以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原来只能靠进口,现在这家企业的产品不仅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而且还打开了海外市场
/ ?& i' o- ~( V$ U% `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BEPC对撞机/BSRF光源】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本是一家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7:02; l1 s% I- D" V* F( R! p6 N
【他山之石】北京同步辐射光源(BSRF)
2 h$ i5 C. S. ~# a% W: m9 ]1 k0 M3 Z+ G, o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在中国谋划发展高能物理之初, ...
9 [3 r* G+ h  d* F( B& Y
【他山之石】北京同步辐射光源(BSRF)8 L" Z" x1 \/ _" n( |

) w% H& e. s! ?# }
' I! p* x/ k$ ^
2023.7重要旧闻-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能研究院
原创 张焕乔     来源:选自《现代物理知识》2023年增刊     时间:2023-07-25 17:00
7 l) X; o* ]* V: S5 @3 L
张焕乔
- A( y3 b2 Q- |) i; E1 n' F( e0 f+ I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6 z# q' s$ Y3 G
) m2 n- A- z4 a3 Z       首先热烈祝贺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50 周年,众所周知,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粲物理研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实验、高山宇宙线物理、慧眼卫星硬X射线望远镜观测、散裂中子源和同步辐射光源等进行多学科的研究,长期参加LHC国际合作,取得了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使我国高能物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r" u/ X  n$ G! a  p$ a& y
       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本是一家,同源于1950 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 年近代物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1958 年再度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这时建成原子能所一部(中关村)原子能所二部(坨里)。直到1973 年2 月以原子能所一部为基础组建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是高能所的起点。1985 年原子能所二部更名为核工业部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以高能所与原子能院是同出一源的科学研究单位,关系密切,亲如一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始终携手砥砺前行。
9 I# K0 Q$ X5 t9 P' T: _       就我个人片面记忆,高能所与原子能院互相支持的几件事有:
6 N5 K9 U& O' O4 @
; u/ I' L" R' ~7 f7 x4 p+ _5 p       1)从上世纪50 年代末期到60 年代初期,原子能所派出徐建明、方守贤、徐绍旺、严太玄、王维舜5人小组前往苏联实习高能加速器,他们相继两次出国,为建立我国高能加速器及早做准备。
( d; r5 C' c- H, @' @+ u* ]       2)国家为了支持高能所的筹建和高能加速器的研制,先后从原子能院(原子能所二部)抽调了方守贤、陈森玉、徐绍旺、严太玄、王书鸿等一大批加速器骨干到高能所工作;还抽调席德明和戴贵亮等一批人分别参加和组建电子学研究室与计算机计算中心。后来,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重大科学工程建设期间,这些人成为中坚力量。
/ J7 a* S, a8 m* d       3)为了支持BEPC 上北京谱仪的建设,原子能院承担了谱仪磁铁大线圈的研制,在单位加工极限条件下,很好完成了任务。
/ ]" I' z" k) V( D       4)2001 年2 月原子能院与高能所合作组织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共同倡议在中国建设散裂中子源(北京,筹,为我国启动这一科学领域的开展做了先驱工作。
; N7 y) p" x9 C3 e       5)在本世纪初原子能院与高能所合作提出在我国开展加速器驱动洁净能源(ADS)研究方向,2002—2010 年共同承担了二期科技部973 计划项目,先后以丁大钊和赵志祥为首席科学家,方守贤组织了院士专家咨询会,并建成国内第一台RFQ装置启明星Ι次临界反应装置4 C- x1 k0 }8 D" c8 ~. a
       6)为了充分发挥散裂中子源反角中子束的作用,高能所原子能院提出动议,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共同合作建成反角白光中子源,突破了中国这一空白。为我国开展核数据测量、核物理实验和核技术应用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v8 U8 F; `  ]( k5 _4 C/ u
       7)原子能院多年聘请高能所方守贤院士担任原子能院的科学顾问,为原子能院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评审和加速器治癌应用等做了大量工作。聘请张宗烨院士和柴之芳院士担任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学术指导。高能所也聘请丁大钊院士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为实验室的发展特别是同步辐射及其应用做出了贡献。

2 v, R, @# D- W" b       我很荣幸有机会先后参加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升级工程(BEPCII)和北京谱仪升级(BESIII)、散裂中子源工程和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评审,以及每个工程不同进度阶段的检查评审,见证了高能所在大科学工程建设中的雄厚实力,他们工程抓得紧,抓得到位,科学管理好,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进度,最后都按期高质量完成了这些大科学装置的建设。/ m3 e+ v& M. n7 i; K, b) ^
       在高能所的这些大科学装置上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科学成果。在BEPC上开展了陶轻子质量精确测定和R 值精确测量,在BEPCII 的BESIII 上发现了一系列的新粒子,如早期的Zc(3900)和最近的η1(1855) 1-+ 等,为研究奇特强子态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结果,在粲物理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给出了最精确的θ13值,得到国际公认。散裂中子源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做出新颖的创新成果,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0 q# U# s, Y8 ^, w5 C" K
       高能所已走过光辉的50 年,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深信高能所在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时期,砥砺前行,再创辉煌,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多更大的成就。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7: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淦昌领导的团队,在同步稳相加速器上做实验时,发现了反西格马超负子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7 23:32
- m: E, h$ Z" A" g% B王淦昌(右)与李政道交谈
/ e; Q4 v$ w( w9 j% q, ]2 M8 f: A1997年,王淦昌在家中与杨振宁交谈
/ X0 J- ?, t' n# Q; ~
       1934年在获博士学位后,王淦昌谢绝学校与导师的挽留,义无反顾踏上回国的旅途。他表示:“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回国后,王淦昌积极践行教育兴国,从山大到浙大,王淦昌培育出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家,其中就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b- x$ r# `4 L) W& h5 d: s, D
       一封来自北京的绝 密电报传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通知王淦昌:“放弃手中的工作,马上回国受领新的任务。”
# V& Z( M! J# ^7 z       1961年4月,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刘杰和副部长钱三强约见了王淦昌。刘杰传达了中 央的重要决定:请他参加原 子 弹的研制工作,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面对国家的重托,王淦昌毫无迟疑,当即写下了“王京”两个字,并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U, J; B- D$ V* m+ F1 m
       从此,在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王京”的研究员,京取自“北京”,代表中国,归国投身祖国研制核 武 器的事业。当时隐姓埋名的很多,但改名字的只有王老一个。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知名度高,出于保密的考虑- [- A9 U' C! G+ H3 U
! ?* p0 o+ K$ t9 H# C
王淦昌的木箱,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 P7 i9 G4 n  K4 i: f, t
       1963年,56岁的王淦昌前往茫茫戈壁滩开展中国的原 子 弹事业,成为当时青海(金银滩)草原上最年长的科学家。1 [5 [: x. `# {9 g3 l7 |- t
       从1961年到1963年,王淦昌指导了上千次爆 轰试验,第一颗原 子 弹的每一个核心部件都经过了他和团队最严格的实验检测。
7 o/ N5 h" x# `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 子 弹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世界。中国核 武 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J3 l( w$ j* T% G$ T
       此后,王淦昌又秘 密参与了氢 弹研制早期地 下 核 试 验工作,指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 ^1 A8 E5 D) ?# ]7 _7 z) b7 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3: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上海光源有跨代升级的计划(5代同步辐射?)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6-6 12:10
  F; O; g$ V$ B3 i5 W【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3 q$ l- J" c! I
相关链接:http://www.tjskw.org.cn/tszs/system/2023 ...
1 u& Y7 r2 O  C, S4 h
. @2 g. f2 P/ N4 u- p# X
5 `% X; }) v( |0 A" K+ _
【他山之石】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0 m0 p8 _4 d# y7 W( p$ o# O

9 w7 Y2 Q/ J- V; r

, M, _" i4 N/ K' z# j7 C. 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4: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上同步辐射装置分布图】世界上60多台同步辐射装置,美(11)、欧(22)、日(9)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6-13 14:58 编辑
/ B% o0 P) ?4 Z0 |* E
! ?+ j3 ^; W+ ]) B. E8 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13 16: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大物质结构透明计划】“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装置”方向:预研探针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1 18:35
# E: I9 R' K5 |9 n【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物质结构透明计划简介
$ \1 d0 n8 s/ e) z8 n* R' N' ^
【川大物质结构透明计划】“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装置”方向
# [# l: a- z' \! i( b2 ], ?相关链接:https://inno2035.scu.edu.cn/wzjgtmjh/zdfx_xm_.htm5 o* c8 l  D8 f

* W" u- _4 I5 X* Y       物质结构透明计划”下设①极端条件下先进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②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装置③已有物质结构研究相关设施拓展升级三个研究方向。: Z1 Z& s; S; @' o# w

4 d+ b: b" k# _  a一、“极端条件下先进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设施)”方向
5 c1 F9 f' }1 R' ^. g' Z, |. P1 S
8 O$ s; {+ G/ M/ c       聚焦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能源与化工等领域先进材料与器件的研发与转化,与成都市共建集超快变温、超高真空/洁净、高温-高压(等静压)等极端条件下先进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为探明材料制备过程中结构-性能的关系,揭示材料与器件服役过程中结构-性能演变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共性基础研究设施。该设施以“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究-典型应用示范”全链条设计,突破新材料合成与制备、精确结构解析与调控和性能-服役行为评价与优化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从材料研发到工程应用的创新体系。
+ O9 Y( h2 }, q# d* r1 i
, X9 [7 I. r! L  y7 D
9 y/ N( k( g9 Z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装置”方向! Y! e5 ^. m5 Q( N+ i

. P6 o7 R# i  K/ B7 D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学科国际前沿,为解决能源、生命、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关键科学问题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过程探索、先进结构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预研建设在原子、分子尺度上探测和调控物质结构与状态的理想探针,形成“大科学装置—前沿基础研究—新兴产业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效,为前沿科学突破和产业技术革新提供科技支撑。
  }' Y$ E7 k( }" p  F& T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09: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主要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19年中科院高能所数据)

5 B5 ^+ J3 ]& P' F/ x, n
世界主要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19年数据)
文章来源:中科院高能物理所     发布时间:2019-03-06
相关链接:http://www.ihep.cas.cn/dkxzz/HEPS/sjsr/201903/t20190306_5250246.html
7 ?2 a+ W  d) c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6-16 2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高新区主导开发】成都未来科技城成立四周年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1 23:09
0 `& _/ V7 Q+ S$ c  ^2020.10.26重要旧闻-成都高新区:打造科技型企业栖息地(节选)四川日报     2020-10-26 10:05相关链接:h ...

# S, i2 L( z; p) J' r
成都未来科技城成立四周年
时间:2024 06/14 16:56     来源:成都未来科技城发展服务局
; ]8 s% C0 l# t3 @* A+ [" H
       2020年6月,为深入贯彻党 中 央高质量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构建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发展格局,成都高新区创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模式,在紧邻天府国际机场60.4平方公里区域,主导开发建设成都未来科技城,开辟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空间# n" a9 y% _: R  H4 j  o! D' x% D  w
       历经四载规划建设,从蓝图到实景,一座“人城境业相容共生”的未来科技之城正拔地而起。一批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一个个标志性项目投入使用,城园相融蓝绿交织逐步呈现,高标准的规划蓝图正在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9 r9 w6 u  @; K$ t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22: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ICF实验诊断探测器标定研究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2 18:29' e& F2 I. g! Z4 N
中物院还将将突破第四代光源核心技术

* h- ~% g) }8 M! t0 \5 U9 B
2024.5.17-ICF实验诊断探测器标定研究30年回顾(节选)1
来源:《现代物理知识》2024年第1期     作者:崔明启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24-05-17
4 k" |5 \  \0 Q, a8 ~* L( }# Q
       国际上全面禁止核 试 验以后大多数有核国家均转入实验室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激光等离子体惯性约束聚变(ICF)是实现受控聚变热核反应的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该项研究对能源和国 防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已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前沿科学之一。, K7 I6 j- _: C0 W! x4 e) B
       惯性约束聚变是基于氢 弹原理,即利用高能驱动器在极短时间内将聚变靶丸加热压缩到高温、高密度状态,使之在中心“点火”,实现受控聚变。通常氢 弹的爆炸是靠原 子 弹点燃的,即使利用小型原 子 弹也会引发大规模的爆炸,实现受控是不可能的。后来人们想到用激光等离子体(或带电粒子束)代替氢 弹中的原 子 弹引爆热核反应,它释放的能量要比真正的氢 弹小了几百万倍,可真正实现控制的热核反应。! h  o+ y- r( m
       激光等离子体诊断是ICF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过程中,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能产生大量的连续辐射和特征辐射的软X射线,通过测量这些软X射线谱及其时间和空间分布,就可获得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的各种基本参数。在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各种探测元器件,如CCD、X射线条纹相机和分幅相机等诊断设备是重要的测试工具,实验数据的精度直接依赖于诊断设备的精度,其诊断结果一直依赖复杂的理论计算。由于探测设备的原因,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直存在偏差。因此,探测器的精密标定是诊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环,能谱响应及效率标定是其重点,可大大减少所测物理量的误差。图1给出ICF激光打靶及诊断示意图。由于当前同步辐射光源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特性,X射线能区的绝大部分探测元器件及探测系统精密标定工作均在同步辐射上完成) x4 Y* V$ `8 I6 Y7 l

/ f6 w- U% O9 _' b: v9 z! g
图1 ICF激光打靶及诊断示意图
: A" }+ W5 o$ E% X" _
       近日有报道称,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LLNL),于2023年7月30日使用ICF方法,在美国国家点火设施(NIF)中,重复了去年12月聚变点火的突破性实验,实现了更高的能量增益。美国能源部称此为“数十年来的重大科学突破,将为国 防和清洁能源的未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 i5 c3 A' f$ L! H  E0 r  Z. v       利用激光压缩氘氚产生内爆聚变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原理是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提出的,我国老科学家王淦昌院士也在同时期独立提出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原理。我国的ICF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被纳入国家高技术863专项主要承担单位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九院八所)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软X射线光学站是该项目的合作伙伴,承担ICF实验研究中激光等离子体诊断用探测元器件标定光源建设及绝对标定工作,双方从1993年开始合作,至今已有30年了。
- w; x% r3 O/ y2 q" m1 c! a& J' l

9 w4 P! h. p+ d! |7 ?  ^一 同步辐射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及其应用& O; j1 z* j2 ^4 Q+ J/ m
+ S# j6 {4 w- R4 H* P3 z/ H
       1991年年初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已建成的3个实验站运行开放,开始为用户提供机时。在当年金秋10月召开了BSRF第一次同步辐射用户年会,在高能所报告厅二楼的一个小会议室里,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所(九院二所,当时八所尚未成立)的孙可煦正在介绍他们的ICF研究工作,并表示他们急需亚千能区(即软x射线能区)的光源,开展该能区ICF用探测元器件的绝对标定,他已去了国内很多研究所和高校,没有任何一家单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本人自1990年年底从德国汉堡同步辐射实验室(HASYLAB,DESY)学习同步辐射软X射线技术归国后,一直忙于在BSRF筹建软X射线技术及应用实验站和课题组,并深入开展了多层膜软X射线光学元件研究。第一步准备在BSRF3B1光束线光刻实验站前真空管道上,利用多层膜元件作为色散元件搭建一套软X射线测试分析装置,用以开展软X射线光学特性及应用研究,我们也在积极寻求国内的重要用户。两家一拍即合,会后我们二人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并答应两年内提供满足他们开展初步实验的条件及设备。: X' o6 o0 N7 d. w1 Y. z4 f
       1992年2月,软X射线测试分析装置在完善了物理设计的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当时和长春物理所尚未合并)邵景鸿、薛松等合作完成了光机电设计,签订了加工合同,8月底完成加工,运抵高能所。多层膜光学元件使用的是长春光机所曹建林研制的和我们自行研制的样品,最终该装置定名为“同步辐射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
3 C% X! G% e; z2 l7 \( i. P       “同步辐射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是一套集精密机械、软X射线光学、纳米级多层膜及滤光片薄膜制备技术、软X射线弱信号测量技术、超高真空技术、电子学及计算机控制等专业技术为一体的高精度光学仪器设备。它主要由入射光强监测系统、滤光片、入射和出射狭缝、多层膜单色器、随动摇臂、样品台、探测器、超高真空系统、电控及数据获取系统等组成。装置主体由两台Bragg衍射仪构成统一体的双重二倍角复合机构,单色器和随动摇臂构成第一个衍射仪,为样品提供单色光;样品和探测器构成第二衍射仪,用于样品测量。图3给出实物照片。该装置具有五维高精度转动机构,在满足单色器二倍转角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满足反射率计样品测量的二倍角关系,机构的精度对物理测量精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装置的各维转角、光束与光轴垂直夹角、单色器与反射样品平行度、各镜面与转轴夹角等的精度都要求很高,因此该装置的设计、加工、安装、离线和在线调试均具有很大的难度。, h1 w3 [1 m9 Y
0 x# J* o( Q# a
图3 同步辐射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实物照片
5 {( D+ y- w9 ^) T, j$ X! w2 P
       经过近10个月的安装调试,装置的各项光学输出特性基本满足设计指标和用户需求。1993年5月初九院二所赵永宽、郑志坚、温树槐等来我所讨论合作事宜,他们代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温高密度国家实验室提出有意向在BSRF上开展惯性约束聚变软X射线探测装置灵敏度标定工作,为此两家(我们为甲方、对方为乙方)共同提出联合建立软X射线光学实验研究小组,并签订了“联合建立软X射线光学标定实验研究小组”的意向书。意向书主要内容:(1)乙方希望在多层膜反射率计上进行软X射线探测器标定条件实验,甲方同意1993年6月底前安排时间进行该项工作。(2)甲乙双方共同出资在同步辐射3W1光束线联合建造高精度软X射线光学综合实验装置(该项工作下一节介绍)。1993年6月下旬孙可煦、易荣清等三同志来到高能所,和我们一块儿对连接在BSRF-3B1光束线的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的光源输出特性(能量范围、通量密度、能量分辨、光斑大小等)进行了详尽的测量分析,并对他们带来的X射线二极管(XRD)、X射线胶片等进行了条件摸索实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1993年11月正式开展标定实验,取得第一批ICF用探测元器件的同步辐射标定结果,为早期的国内ICF实验提供了参考数据。为了更好地参与ICF合作,1994年4月聘请本人为中物院高温高密度国 防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1995年我们申请的国家高技术863-416-3定向课题“X光强度绝对测量方法研究”获批,从此高能所同步辐射软X射线课题组正式纳入我国ICF实验研究正轨。一直延续到后续的国家高技术863-804和国家重大专项的各项课题至今。' O7 k! o. {' W& r0 ^- i
       同步辐射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自1993年年底正式对全国用户开放至1999年3W1B光束线正式运行,为全国十余家单位十余个研究课题提供了3000多小时的使用机时。在该装置上开展的主要工作有:ICF用软X射线探测元器件灵敏度标定、强激光用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镜和多层膜光栅、同步辐射软X射线光学多层膜;薄膜透过率及质量吸收系数的测定、全反射方法研究纳米级超光滑表面粗糙度、软X射线辐照效应研究等。装置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国内软X射线能谱、光强及材料的软X射线光学特性等重要参数的定量测量,促进了我国软X射线光学技术、激光等离子体诊断技术及同步辐射应用等多项技术的发展。研究项目涉及国 防、科研及农业等领域,均取得了有重要价值科研成果。该装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8 q8 q* I; B0 v/ B!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2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物院八所+中科院高能所】#BSRF#建立国内唯一开展软X射线光学技术基础及综合研究平台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7-26 22:57 编辑 ( n7 O8 F8 i0 j; E4 e6 I$ T9 V: H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2 18:29. M: l) @, I* R, B# d0 E" E. l
中物院还将将突破第四代光源核心技术

2 h- R, r4 E5 }' P2 a. D0 L4 X# q
2024.5.17-ICF实验诊断探测器标定研究30年回顾(节选)2
来源:《现代物理知识》2024年第1期     作者:崔明启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24-05-17
$ N& [* M% I8 M/ x
二 同步辐射软X射线光学实验平台建设& o+ n( u8 k& o  ~
: X7 G/ c* D4 |$ o2 l
       遵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系统集成”的原则,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的优异特性,从1996年至今,BSRF软X射线光学课题组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联合,在BSRF建立了国内唯一开展软X射线光学技术基础及综合应用研究的实验平台。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三条不同能区的单色聚焦X射线光束线、高精度X射线综合测试分析装置、X射线绝对光强监测系统、低温辐射计及若干探测器标定装置等大型设备。在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软X射线探测技术与标定方法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以满足国内大科学工程项目的需求和国内软X射线光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本文重点介绍与ICF实验研究相关的内容。
; A2 ]$ N' z  _1 x: P( K4 b9 k1 b( g
, @5 F+ N& H. v
; }, H* m4 l# B# Q3 ?1 n6 _+ G

1 _  @0 G9 g% w* Q1. 光束线建设(标定光源)8 [3 M. v4 C- T# t8 h, l" D% a

& T9 ?% {2 }5 k, \2 H1.1 3W1B软X射线光束线, u/ a+ |/ W4 l

( K3 ^! s% K9 @+ h9 J! V       自1993年5月双方签订意向书后,经过双方的努力,3W1B软X射线光束线于199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能量范围为0.05~1.5keV。4 c' W! P* ^) Z  p& L+ l) y
       经过5年多的精密调试和使用,3W1B软X射线光束线于2001年10月通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织的由范滇元院士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在北京同步辐射源上建立了软X射线标定源,完成了一项集软X射线光学、精密机械、电子学及控制、弱信号测量、超高真空获取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标定装置。国内首次应用变间距光栅代替传统的三光栅系统。精确、全面测量了光束线的性能指标,是目前国内唯一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开展软X射线光学及探测器性能研究的实验基地,填补了国内在软X射线绝对标定源方面的空白。”2 `' P) \' d1 F) ^
4 K. {* p( O; O5 k6 F
1.2 3B3中能X射线光束线
. X0 X/ ^% I& Y; A8 b2 \7 P( L4 h2 m; }
       3B3光束线为中能X射线光束线,能量范围为1.5~6keV,是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同出资、联合共建的第二条光束线。光束线由前置镜、双向聚焦镜、双晶单色器系统、超高真空及控制系统等组成,全长29米。该光束线采用了前置镜能量截取、压弯柱面镜双向聚焦、两对平面分光晶体覆盖全部能量范围及有效抑制高次谐波等新颖技术,其中前置镜分区镀膜和KTP晶体分光为主要创新。是我国大陆建造的第一条同步辐射中能X射线光束线站。它主要用于中能X射线范围ICF相关探测器的谱响应及灵敏度标定,并开展中低X射线谱学方面的研究。该光束线利用前置镜进行能量截取、压弯柱面镜实现双向聚焦、两对平面分光晶体覆盖全部能量范围、采用有效方法抑制高次谐波,在国内同步辐射源上首次使用前置镜分区镀膜和KTP晶体分光等先进技术。其能量扫描范围、能量分辨率、聚焦光斑尺寸、光通量、高次谐波份额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技术指标,在国内首次利用同步辐射源实现了2.1~6keV能区对ICF部分探测元器件的标定。2005年4月5日3B3光束线通过了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和中科院高能所组织的验收专家组的验收。
4 B: ~2 H! ?: o5 t5 y
; @; [/ U6 n* f" V1 h# Z1.3 4B7A(中能)&4B7B(软X射线)光束线
4 W9 H3 k. }* k$ Z3 a. \
! w- Z, y. ~( C' K       2005年,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BEPCII)工程改造之机,X射线标定源实验平台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由于BEPCII建成后13#厅外环为正电子环,无法引出兼用光。为充分利用BEPCII兼用模式(同步辐射专用光每年仅2~3个月用光时间,而兼用光可常年使用。),3B3中能光束线没做任何更改,搬迁至BEPCII储存环IV区4B7弯转磁铁,又新建了一条软X射线光束线,与中能X射线光束线共用12#厅4B7前端区中能光束线命名为4B7A新软X光束线为4B7B
& z6 P7 S4 W- ^, N  q+ m       4B7B软X射线光束线是我们两家联合共建的第3条光束线,其物理目标有两个方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作为ICF诊断用软X射线光源,要求光谱纯度足够好,光束线在设计时需侧重于高次谐波抑制和对杂散光的处理。高能物理研究所方面希望这条光束线能够用于轻元素吸收谱学研究,要求光束线的分辨本领足够高,聚焦光斑尽量小一些,以提高样品处的通量密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上述两方面要求,提出了两种工作模式,一种是高次谐波抑制模式,用于探测器标定;另一种是高分辨模式,用于吸收谱学实验。4B7B软X射线光束线光路由前置聚焦镜、入射狭缝、球面镜、平面镜、变线距平面光栅、出射狭缝和后聚焦镜构成,样品距光源点约30m。为满足ICF标定工作高光谱纯度的要求,在出射狭缝和样品之间设置了高次谐波抑制单元。
( }' n; b. G+ {9 T, C4 ~! a3 m1 g! b* p) I9 m: y0 m
2. 实验站建设(高精度测试分析装置)
) I4 U2 J2 u- {! y  B9 b& E$ G
+ U, l5 M4 W9 T. Z& K) J4 y2.1 高精度软X射线综合测试分析装置
& W5 \% `' b. g; m' p4 p' r7 _
7 i- ~  x! A% [) B6 E; v       高精度软X射线综合测试分析装置是实验站的主要测试设备,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套此类装置。由入射狭缝、滤光片系统、入射光强监测器、样品台、探测器、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及弱信号测量系统等组成。样品台和探测器具有高精度的旋转和平移功能,可开展反射(衍射)、透射、散射等物理工作,可进行软X射线光学特性、光学元件测量、探测元器件性能标定等工作。其特点是采用超高真空差分的高精度双馈入系统,该系统确保了高精度的测量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9 }* }& w! ?4 ?. Q8 J' g
9 c- g, W+ x# n: e# M2.2 软X射线绝对光强监测系统" W* Q( n, Q, 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22: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物院八所】将在HEPS建造一个计量扇区,往高能发展,专用于ICF诊断用探测元器件标定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7-26 23:07 编辑 9 j, C$ z1 _6 q4 e1 X8 M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2 18:29
0 d7 w) L. d: ]中物院还将将突破第四代光源核心技术
3 i9 S9 k- v7 M, q
2024.5.17-ICF实验诊断探测器标定研究30年回顾(节选)3
来源:《现代物理知识》2024年第1期     作者:崔明启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24-05-17

6 C  r" q( q( I. U三 先进测量技术、实验方法及探测器标定' r9 ^" n* s: ?, D3 W) d

1 N2 z* Z! M9 Q$ x" r) i  p5 [2 E       实验平台的优异性能仅靠硬件的建立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更需要先进技术和实验方法的支持,在光束线输出特性诊断、软X射线绝对光强测量、探测器精密标定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 ]' m7 ?7 Q  j" q! X  }0 n: r0 O3 ]& A
1.光束线输出特性诊断
, F/ h' x3 l; P6 \! T* E3 N/ b
2 {- q& D% N9 i' e8 f2 Q) k       随着ICF诊断工作的深入,诊断精密化对探测元器件的标定精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光束线性能直接影响标定精度,所以精确的测量及改善光束线本身的输出特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y+ O/ }+ E3 ^/ K  a7 ^' s6 h. K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光源(NSLS,BNL)有2条与4B7A、4B7B相似的光束线,也主要是用于探测器标定。经我们的精细调试和系统测量,BSRF的2条光束线输出性能均优于他们
5 x: A  g* x& _9 J5 w* A
& T4 k8 N6 Z$ R0 F. N. J2.软X射线条纹相机静态标定/ I( P! c0 \9 O, J- c* i

- F2 K$ ?1 r+ I$ _9 D! i       软X射线条纹相机(SXRSC)具有高时间分辨、高空间分辨、大动态范围和宽能谱响应等优异特性,是ICF实验中最主要的大型测量设备。几乎每一台相机都要对它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扫描速度进行标定,以满足ICF动态测量的需要,但对能谱响应灵敏度及光阴极量子效率的绝对标定国内外却完全处于空白& v$ c  G7 h9 ?' V/ p
       过去由于国内没有稳定连续的X光光源,一直无法开展该项研究(对能谱响应灵敏度及光阴极量子效率的绝对标定,主要得益于同步辐射软X射线实验平台的稳定光源,才使这一研究得以实现。# u& {4 E! G* V6 w; F* h' s

2 v- V2 Q' i) m: b2 Z& L$ F3.ICF探测元器件标定研究
+ a# f$ W7 W& L. M* l0 J" Y
2 V* T! b9 X3 ?       间接驱动惯性约束聚变(ICF)实验研究之中,需要大量的诊断测试设备,实验数据的精度直接依赖于诊断设备的精度,诊断设备的精度取决于诊断设备的精确标定,诊断设备中各种探测元器件标定是该项研究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3 I4 _  o/ s( }; l: a: [
6 I3 d) f$ u6 ?, G" J+ l" }6 G1 Z•各种光阴极XRD灵敏度的标定# k( i1 f" Q8 n/ a. o
•透射光栅衍射效率的实验标定) n) @) w, |. |0 ^
•X射线CCD系统的能量响应标定
  w( e7 {( X9 v4 q5 v. S4 Q•多层镜反射率的实验标定
( B# m( {0 n( X5 R1 I•平面反射镜反射率的实验标定
& p( S$ l/ j* J& c  H! e( a' u•X射线胶片标定! `& \3 n4 l* I! G
•光电导探测器动态标定% Y9 r4 j. _- e9 h: c0 d( W9 D
•滤光片透射比测量2 Q6 b: U/ i- N( u+ t; C" ]. Z
•晶体衍射效率测量5 \; \0 s1 F9 X/ |" G! E
•成像板能响标定+ |! ^8 i% V  R5 \# W& u4 B
•软X射线条纹相机和分幅相机
+ W" a" _% c' ?•各探测元器件构成的谱仪系统
; Y  Y; n: o$ ^6 \2 D0 e8 o. O% K0 m4 v, w8 D2 i8 y* ^8 U  t
       两家历经30年时间的精诚合作,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大部分被用到ICF实验研究之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结果。为ICF实验提供了一批性能可靠的探测器,实现了半定量到定量的转变,改写了中能X射线无探测器标定的历史,推动了ICF精密化进程。# b  r8 S' V3 T2 C" g: F
1 @9 A, l9 X6 b; k; @% ~
+ Z* ^6 T( a, Y, B
四 展 望- i% [" q0 G2 S3 _
; L# K  `% S6 m5 [: g/ w
       BSRF将于2026年转战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提出进一步合作的需求,准备在HEPS建造一个计量扇区,向更高能量发展,专门用于ICF诊断用探测元器件的标定5 C: o, b5 |" ^9 z6 a& m
       愿我国ICF早日实现“点火”。: |+ A+ y: n. X( |: ]% D' [. A
       衷心感谢与我共同奋斗的我的学生、同事和合作者们。. t7 R8 k: R, K4 d- Y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8-1 18: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物质结构透明计划】#以下内容转自川大坛友#极端条件下先进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

本帖最后由 aoitsukasa2me 于 2024-8-1 18:31 编辑 9 m5 W( j, a" [$ z2 a2 E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3-8-21 18:35
  n: Q+ d9 J) e4 h/ D% ~! ~【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物质结构透明计划简介

' z$ ]6 _& \; q: L$ \深化科技改革创新 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m6 \- I1 ?8 K* |& b; y

9 ^/ g/ f4 z$ R" n6 g2 }0 P

2 k+ V* G, B5 r3、着力深挖发展潜力,做强特色优势* B7 b& w: s2 s4 K

0 r& c: \3 @7 \$ @, P0 w/ w       立足青藏高原区域发展,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谋划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在优势特色方向与青藏高原区域内相关单位和团队开展合作,全方位落实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利用四川战略腹地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在核科学、核医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谋划成立先进技术研究院,统筹推进学校科研发展,高质量服务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
+ l$ R  \3 _! i! x( t* ^7 z
+ a0 A4 I3 `" j" @+ }$ g' T4、着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 X; M8 ^$ |5 D$ s
* S: o" M- ^3 f/ B5 t3 D       全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做好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要基地平台建设工作,高质量推进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端条件下先进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国家级平台管理体系建设。
' w6 }( ~  }; s; {$ {; |# x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771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2: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aoitsukasa2me 发表于 2024-4-11 00:44
) @3 ^# [; w/ i6 w2020.11.20-“超高通量多功能堆”建设方案的专家评审会召开发布日期:2020-11-27    发布:中国核学会相关 ...

+ X% e/ k. I* [3 F8 a9 G4 V
1 j8 ~& g. ~2 E- p0 L9 `4 W& N7 d  n& i7 }$ B
积极支持宽能谱超高通量实验堆等新型研究实验堆建设/ l* N5 @! s5 P6 C! z: X; C
8 O% i, ~/ w5 ~6 I* N- q7 {

% |* I/ i! K" L% }& C
2024.10.24-国家原子能机构等十二部门关于印发《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节选)
* L" B. n5 t) M
二、重点任务
. n. s0 @  u: G2 z' A6 b) {+ F. d2 W/ p
(一)夯实产业根基,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增效行动。
3 o' S$ M6 ~7 J) f
2 x7 L# E: V2 I       1.推进新堆建设和在役堆优化改造。加快推进四川乐山溶液堆、江西九江天红堆等医用同位素生产堆建设,积极支持宽能谱超高通量实验堆等新型研究实验堆建设。结合实际需求,加快推进现有研究堆优化改造,提升配套生产能力,有效发挥其科研和生产双重功能。鼓励利用秦山重水堆等核电反应堆进行同位素生产。
/ s9 m" \8 ]: }) ~       2.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效能。充分发挥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作用,健全运行管理、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机制,畅通科研机构准入、基础研究数据共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环节,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使用效能,推动综合创新效益密集释放。& ^) g) z- N6 [' \5 a
9 ^# }3 d; c* w/ ?
(二)加强前沿创新,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5 i  K) U; R+ E& X. R& r4 T5 o" Z" }4 u( y3 h9 D: H
       3.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充分利用国内核技术研究优势资源,加大辐照生物效应、核基础数据测量等领域基础性研究力度。瞄准新药创制、新型放疗技术及高端装备研制等领域,布局一批具有原创性、前瞻性重点科技项目。探索核技术在量子计算、新型储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中的交叉应用。推动核技术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创核技术应用新局面。
! z, ?7 v( M! r! y7 `- m+ s" B       4.加强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攻关。持续强化关键探测器和核心零部件研究,重点突破大体积闪烁体探测器、宽禁带半导体探测器、高纯锗探测器、碲锌镉探测器工程化生产技术,实现硅光电倍增管、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核心元器件自主化研发及核信号自动化采集系统开发与工程化应用,耐辐照能力、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满足工程应用需求。, @# ^( M/ a6 M7 F; l0 X2 F
       5.提高加速器自主化研制水平。提升新型加速器关键基础材料和零部件研发能力,加大整机装备自主化研发投入,提升加速器设计与制造国产化水平。加强综合性研发平台和实验验证平台建设,推进多领域应用加速器型谱化、系列化、自主化发展。
( L# _& }- w" Q+ }
' F1 {) g7 G5 f2 q(六)强化体系优势,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行动。3 \$ W2 g& d  ?3 S( E/ `( U9 R

, d* @5 f9 l4 A) c$ l3 w) N" s+ [% u       18.“面”上推动,建立重点产业集群。支持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环渤海等核技术应用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完善配套政策,建设高水平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综合性核科技创新与成果孵化中心,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形成创新引领与产业发展有机联动的良好格局。
7 _* a% n9 C" S1 L+ B)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11-21 18:05 , Processed in 3.08823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