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chool 于 2024-2-20 22:40 编辑 - g* g K* z- z0 ?" r$ ]
/ d! |3 I' f/ T; B
附1两篇新英格兰杂志不作记录?通讯作者和一作都是附1,我从附1官网上看到的。可以不统计到你的临床顶刊,比较没达到你的标准,但还是建议统计到这里, S/ c" r% Q' X" y& S' @) l3 G4 l- Y- b
K" [+ {" Q% k, \# Q+ _! |- r( X) ]! P |. P, |- d: g: L
第一篇* u. i0 y* _% d. D
8 d$ }6 H4 v8 d# K- x0 \
" ]' l) g' _. K7 s; T5 X2023年12月28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中心匡铭教授和胃肠外科中心蔡世荣教授在临床医学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IF=158.5)发表了题为“Clonorchis sinensis Liver Flukes”的临床报道。/ g, C4 }7 k: }& @4 l8 h
0 j0 h8 \& T* @* S Y* c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华支睾吸虫在人体胆道中的活动情况,直观、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华支睾吸虫的活体习性,提供了极为罕见且珍贵的影像资料。
) P/ o! {' i& @0 F9 n
: Y' b( e) l8 r肝吸虫感染是在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主要与地区的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匡铭教授和蔡世荣教授团队在对乙状结肠腺癌合并胆总管结石、胆道扩张的患者开展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联合胆道镜探查术时,观察到了活虫在胆道内蠕动,后经鉴定为一类肝吸虫——华支睾吸虫(C. sinensis)。
: y5 W" X+ `9 r7 e& f2 O- n; m, I q+ ^8 x" u$ }2 U8 f+ Z! m% M. n6 N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多是由于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或虾引起。该虫的尾蚴会寄生在淡水鱼虾中,人类食用带有囊蚴的淡水鱼虾后,这些囊蚴会从十二指肠中被消化液激活孵出,脱囊后的幼虫进入胆总管循胆汁逆流,在胆道、胆囊或肝脏中成熟为成虫。大多数肝吸虫的急性感染都是无症状的,也不易被人察觉。在广东省,部分地区居民喜食生的淡水鱼虾,因此广东地区的肝吸虫患者并不罕见。
' b3 G6 n( D2 U6 o治疗肝吸虫感染的主要手段是服用吡喹酮和阿苯达唑等药物,报道中的患者手术恢复后给予吡喹酮治疗并接受了规范的乙状结肠腺癌辅助化疗。针对肝吸虫感染,最重要的还是要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倡导群众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同时改进烹调方法和饮食习惯,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使用。
# R9 \' z1 g: m6 R此外,华支睾吸虫感染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感染者的胆管癌发病率是未感染患者的6-10倍。匡铭教授和蔡世荣教授团队进一步开展了华支睾吸虫感染对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arcinoma,ICC)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可明显缩短ICC患者的生存期并抑制免疫治疗的响应,被感染的肿瘤细胞上调脂肪酸合成酶(FASN)的表达并通过产生脂肪酸促进巨噬细胞的抗炎表型,进而抑制CD8+T 细胞的杀伤功能;FASN抑制剂可显著增强PD-1抗体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ICC疗效。FASN抑制剂联合PD-1抗体有望成为华支睾吸虫感染ICC患者的新的治疗策略。
$ d$ v2 g) f. ?! K+ y1 m# {% V2 x
* y6 [- M0 L! c: Q5 |/ j2 |
+ e9 p$ E5 G" _3 I K& n第二篇 b/ f4 h0 a+ t
& B; h! r/ m# } Z; h8 @7 A/ Y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以下简称东院)皮肤科罗迪青教授团队在全球顶级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58.5)(《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IMAGES IN CLINICAL MEDICINE栏目上发表了题为 Public Lice的临床影像资料。该临床影像资料应用皮肤镜展示了少见疾病阴虱的致病全过程,拓展了阴虱的诊断手段,减少了临床误诊。/ B' l$ I6 ?$ }! \ ~: x# B
. w* O/ b1 @; `' R0 q
9 A# ]9 Q: K# G, r阴虱是一种寄生虫,以吸食人体血液为生,主要寄生于外阴和肛门周围的体毛上,通过性接触传染,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是外阴瘙痒。东院皮肤科赵玉昆主治医师指出,随着公共卫生条件的提高和个人卫生意识的增强,阴虱已经很少见了,但临床上外阴瘙痒却很常见,而其中有部分由阴虱导致的外阴瘙痒往往容易被漏诊、误诊。
) }. p$ ~8 t" u! T O! D. T
. F* q2 I) d/ C1 o0 n) ^7 h此次影像展示,通过相片静态展示了阴虱与虫卵的形态,通过皮肤镜动态展示了阴虱的吸血全过程,拓展了阴虱的诊断手段,也可以作为寻找外阴瘙痒病因的一个附加手段,提示了临床医生接诊外阴瘙痒时需警惕阴虱病的可能性。赵玉昆表示,由于虫体小,肉眼观察容易漏诊,皮肤镜对于阴虱有着动态放大的效应,大大提升了判断的精确度。3 u( E' @" J4 f) J* V9 u
8 m" {; K& _& U7 C1 G+ T$ e
此次发表的临床影像资料,东院皮肤科罗迪青教授为通讯作者,赵玉昆主治医师为第一作者。这是东院,也是黄埔区内医疗机构首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临床研究成果。罗迪青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疑难罕见皮肤病的诊治研究,积累大量病例。作为通讯作者,他曾报道了世界首例“混合型小汗腺毛囊错构瘤”,修订了“丘疹性汗腺增生伴透明样改变”等多个英文命名,并先后报道了多个我国首例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