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4-10 18:4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axwell 发表于 2024-4-10 17:48
' W/ ~' d; _1 e$ K看一下合校前山工的奖励数据,我印象98年国家奖全国第二,仅次于清华
( h+ e+ w6 f1 d, W5 d- n0 e8 _3 ~材料学院的国家奖其实很多,但最近这些年真是哑火。0 J3 Y) {3 e/ w( R) o9 r- S
1 Q2 y( _: m/ |0 L' I9 A- ]1985年,杨相寿为主完成的“稀土变质剂在白口铸铁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h. t' l! A6 m; _1985年,王执福为主完成的“稀土高铬镍氮、高铬锰氮高温耐热钢”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a; n# _7 E& r1 k
1986年,为表彰刘先志在机械振动和热力学研究中做出的贡献,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7 P0 c* T. N# r0 d; q; _1987年,孙希泰为主完成的“含脱氧剂中温熔炉用盐”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W) e+ k* Y; S5 O' Z% g* t g
1988年12月,王执福、和德昌、朱同科、和正光等合作完成的“稀土高铬镍氮1200℃耐热钢”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0 ?: p6 M6 ?$ L4 N' h1988年12月,马家骥、张恩洪合作完成的“无锡耐磨铜合金”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9 C+ i9 S5 Z! T$ |& c
1988年12月,杨相寿、王孝华、公志光合作完成的“球化白口铁及其变质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0 U( |7 l/ x! Q& P& a' r. j
1988年,杨士浩为主完成的“高铝耐热钢”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 d) r5 ?) Y* u2 P0 Z2 D! z( H1989年,邹增大为主完成的“白口铸铁轧辊焊补技术”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 ?" x) N( A* }
1990年12月,杨士浩、李秀真、杨兆贤、梁邦林、王汝孝合作完成的“耐热含铬铸钢”项目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3 z3 X% z* L, j, H! Y9 _1991年,王执福为主完成的“锰氮高温耐热钢、高温耐热铁基合金技术开发”成果荣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 i1 q' }9 @( u3 u; j: O1991年,杨建华为主完成的“抗冲击高耐磨堆焊合金”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c" x3 _6 C% e6 s% U- _- [
1991年,边秀房为主完成的“铝合金除渣除气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M3 c$ c/ g R3 E2 A+ q1 n+ Q
1992年,张晓玲为主完成的“高效无毒防脱碳热处理盐浴添加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 G5 _/ P' H) p+ i1992年,张恩洪为主完成的“高铝锌基耐磨合金”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z Q: Q' H/ {! I& Q+ k4 X
1993年,李庆吉为主完成的“螺旋金属丝冷拔工艺及陶瓷模具”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 ^4 G: S. Q5 V6 K1 C
1993年,王世清为主完成的“处理奥氏体锰钢的SR变质剂及其处理工艺”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8 p6 n: \* ^1 m* h+ E! Z. y7 H2 X
1995年,李木森为主完成的“硼砂石墨型粒状渗硼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 ]0 u% Y/ E! w* x8 ?) T1996年12月,刘树藩、孙学忠、孙京豪、姜青河等合作完成的“S14系列转子混砂机”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A: z, Y& K o0 A' S4 Z2 D/ k* b
1997年,任登义为主完成的“高碳合金钢轧辊局部冷焊技术”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8 m' h' q/ i8 L, Z: x' b4 N
1998年,舒其馥为主完成的“汽车伞齿轮的热锻-冷摆碾精密成型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 u$ O$ H0 A7 Z1998年,刘相法为主完成的“铝合金铁相球化剂”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g) W# ^3 `% B8 [: f% Z4 \$ l
1999年,李凤照为主完成的“新型稀土多元微合金化节能空冷贝氏体钢”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
Z4 H0 Z r# ^' \2000年,王执福、于化顺、张景德合作完成的“反应生成粒子复合强化耐热钢”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 |; n2 B3 B+ b' F7 H! a
2001年,尹衍升为主完成的“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F0 I, n- w(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