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6-25 1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延铖22年发了一篇《如何培养战略科学家》,和张SJ很有共同语言。
+ M6 y, s! j% S/ c$ s
$ i( ?/ L6 V2 e& X; g* Q# z/ A( [ d9 p& m+ {1 P# p6 _2 w+ I! Q6 ?
战略科学家是“帅才型科学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是推动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领路人”。我们要抓住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契机,坚持实践标准,注重层次性思维,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抓手,用“创新+创业”“科技+资本”“战略+科学”新范式去探索和完善战略科学家培养路径,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 B0 U$ V+ ~4 {! t# k9 U8 {
3 G3 x) E/ I1 c+ s. o$ v. N4 m如果把科学家的成长看作“种子”萌芽,那么,培养战略科学家就必须首先为其培植“沃土”。培植“沃土”,就是为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创造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机遇。我们要改变“等”战略科学家自己“冒出来”的观念,坚持实践标准,重视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骨干科学家,从中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
( b/ i) T/ z1 r4 w* d# t* z4 @# g" e, A3 G/ s y" v7 ]' R
遴选顶尖科学家配置到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战略位置总揽全局、担纲领衔,是一条成功的战略科学家培养路径,在这里称之为“钱学森路径”。“钱学森路径”的“种子”是顶尖科学家,“沃土”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这种培养路径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指向清晰、成才率高,尤其适用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大领域,如国防军工等。7 I% i( b/ j" [, h5 f
8 C, e( o( s! P& c' c产学研深度融合,显然不只是高水平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形式化结盟,不只是企业单方面提出若干个科研项目合作需求,也不只是企业、高校、院所间借调互换研发人员。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应该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实行人才、科研、产业联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 t- } f% @% @+ m3 k8 f& Y- m! |& q) I- R+ d# W
为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除了国防军工等特殊战略领域,国家创新体系的其他环节也必须加快培养战略科学家。新时代呼唤着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的企业尽快开创出一条与“钱学森路径”高效互补的战略科学家培养新路径。+ c0 ~- I6 L! J% U7 R2 k, Q
. O. R0 k( @8 l% i2 E探索“战略+科学”的战略科学家培养新路径。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仅依靠“钱学森路径”培养战略科学家,短期之内难以改变我国科技人才质量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状。应该遴选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鼓励他们不断向企业会聚,在企业跨界融合创新研发平台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磨炼大兵团作战的组织领导能力。7 @7 ~. x7 i/ \: ]5 r# H5 ]
T4 @* t" u8 ~, v) B) w
与此同时,注重在企业设立战略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构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正向激励机制,满足顶尖战略科技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预期。用事业激励人才,用人才成就事业,确保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下的战略科学家培养机制切实有效。
: t2 k& c0 _9 |, q" e% ?
; T- _$ E8 F: L a; i6 ~& D8 u' _% B
' O7 H m& c1 D& Z" yhttps://m.gmw.cn/baijia/2022-05/10/35722101.html8 }& V( q$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