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lwd12345 于 2024-12-14 12:12 编辑 + e( f! i8 b) V# |
4 D% B( v0 Y" J J, p1 V
, y5 m4 o" x$ O' J十四五以来,基础医学院形成了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领衔、约10位杰青长江的人才梯队。
R4 B. X% g- P! G9 n. T+ m- _) X( P% E9 E
" S8 L1 ~ @8 ?( b5 c
最大亮点是孙-于团队,每年稳定输出CNS主刊和大子刊;团队成员中已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2)、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2)、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23)、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23)、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奖(2023)、树兰医学青年奖(2023)、钟南山青年奖(2024)。
2 G( V1 _2 |2 C# N' y C
" ^, C+ w( j0 Q% C2021年,培育2位国家杰青(赵、齐)、2位优青(胡、杨);1位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易)。
3 d8 f$ q' _% ^4 I2022年,培育2位国家杰青(于、张)、2位优青(肖、刘);1位其他四青人才(贾)。/ F$ m L2 v% {8 `
2023年,培育2个国家创新群体(高、易,经费1000万);1位国家“特支计划”名师1人(刘),1位其他四青人才(初),1位新基石研究员(孙,经费2500万);
5 d6 N$ N7 O- t1 b0 q2024年,培育1个国家杰青延续资助(孙,经费800万),3个优青(袁、杨、贾),其他暂时未知。' @1 S2 K5 P* |1 y/ n7 Z
———————————————————
# \( h; o$ x4 R若存在数据问题,欢迎指正、补充。
3 R( K; E9 t( B9 S* U5 f) o- i# W. z' f) [- d
短板方面:大人才(没院士候选人,孙、高、易3人有一定潜力)、大平台(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据说在参与省部共建国重重组,结果未知)、大奖项(23年高国自二没过初评,孙成果未来问题应该不大),任重道远。) r2 y; d* A1 D* J. W
* E* P8 D0 ^9 N, o
+ Y1 b; M# Q( _/ |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