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60|回复: 5

华科附属同济医院秦仁义团队联合研究在Nature发表

[复制链接]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4-11-19 15: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韵熙 )在癌症研究领域,一项针对胰腺导管腺癌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癌中之王”——胰腺癌早期检测和治疗的全新靶点。近日,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秦仁义教授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及美国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了题为“胰腺癌细胞间信号传导的临床功能蛋白组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胰腺癌早期检测和治疗的关键蛋白标志物,为胰腺癌诊疗开辟了新路径。

% k7 D3 b6 O0 H1 f5 F! p

胰腺导管腺癌是胰腺癌最主要的肿瘤类型,因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和高致死率被称为最难攻克的癌症之一。其五年生存率低于10%,中位生存时间不足6个月,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 @" s0 I. U+ V% `8 E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常感到无力,因为患者在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文章通讯作者秦仁义教授谈道。他意识到,胰腺癌复杂的细胞间信号传递可能隐藏着疾病进展的关键线索,而分泌蛋白和质膜蛋白(S-PM蛋白)在细胞通讯中的核心作用,或许能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突破口。

. R6 @( q" J+ S1 r

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多维度临床功能蛋白质组学分析策略(TMEPro),对100例人类胰腺组织样本及不同阶段的胰腺导管腺癌小鼠模型进行深入分析。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入手,他们构建了胰腺癌中癌细胞与基质细胞间信号网络,首次发现PDGFR-PTPN11-ERK-FOS信号环路在癌细胞与基质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团队还验证了TNFRSF11B和NPTX1作为胰腺导管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潜力,为胰腺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新方向。


" d; y$ w# Z3 r) {; k! _6 J8 Y. T

据悉,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胰腺癌基础研究的界限,而且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秦仁义介绍:“通过绘制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信号传递的全面图谱,我们能够识别出更多潜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此外,该研究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即联合抑制信号环路中的多个关键节点,这有望提升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4 C# z$ {/ K9 f  T

新手上路

Rank: 1

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4-11-19 17:13: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锁定华科的黑子一枚

老战友

Rank: 5Rank: 5

1863

积分

1

贡献

800

奖励
发表于 2024-11-19 17: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乱扣帽子,茶马古道武大的正牌id4 l) U9 w7 d$ Q" e6 l
这是华科同济与南方科技大学在nature 合作发表的论文,并列一作+共同通讯

初出江湖

Rank: 2

52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4-11-19 19:1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科是中西部第一高校

中级站友

Rank: 3Rank: 3

155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9 20: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情系苜蓿草 发表于 2024-11-19 17:13
+ U! r8 X" N# T  u4 q4 m锁定华科的黑子一枚

' T1 V1 [" G3 ~5 O0 d# M4 {( s; |" W发华科的科研成果,怎么算华科黑子?标准是什么?

初出江湖

Rank: 2

96

积分

0

贡献

0

奖励
发表于 2024-11-20 17:21: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学博士 发表于 2024-11-19 19:18
$ F9 f" n6 |% n# c% G华科是中西部第一高校
4 ~4 p& n% k2 D: ~- S* U9 X, X+ X
这个才是真正的黑子,全是引战的发言,又是个新I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关注获取更多科教信息

Archiver|手机版|网大论坛 ( (鄂ICP备2021013060号-2) )

GMT+8, 2025-5-4 09:25 , Processed in 0.03828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5923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