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ooduni 于 2025-4-15 16:02 编辑
看看软壳大学排行使用的都是啥指标:
模块一:办学层次,研本比(权重20)。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有多大重要性?以至于中国科大、上交等一众学校办学层次比北大办学层次还高,北大在清北华五里居然办学层次最低?这不是荒诞吗?对了,办学层次模块权重40分,跟办学资源也就是学校收入预算权重一样都是20分(另外还有个生均收入和捐赠收入10分,这不更是笑话吗?说实话,大学年度预算收入是保证学校办学条件如基本建设、师资引进和提高科研水平的最重要条件。这么极端重要的指标居然跟没有一点意义的研本比相当。
模块二:学科水平。把双一流学科数权重为20,居然没有考虑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双一流学科是建设学科跟学科水平完全是两码事。难道纳入双一流学科的B级学科可以增加分数。哪些A甚至A+反而得不到分数?至于学科实力那些优势学科一流学科都是软壳自己评价的结果再纳入大学排名指标。说来说去都是软壳自己随便排名的学科。比如软件工程,软壳能吧贵州大学学科评估B-的软件工程从2022的排到30名,两年后的2024年排到第10名。超过同济大学的软件工程。齐鲁工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名超过复旦、人大、川大、天大、山大。其他各模块浏览一下,很多都是没有啥意义的指标。就是凑一大堆垃圾指标数堆砌出来,指标越多这样更容易调整学校得分。总之一句话,软壳这样瞎编硬凑出来的排名看似客观,其实还没有其他国内大学拍脑瓜的排名靠谱。
模块三:办学资源50。办学资源包括收入水平和捐赠收入。收入水平包括学校收入总额和生均。首先这里缺少了一个比生均收入更重要的指标师均收入。其次如上所述,收入预算权重占比过低。第三是捐赠收入不应与总收入并列,因为总收入包括了捐赠收入。如果列示捐赠收入。就可能会造成全年收入总数和师均、生均都较高的大学因为捐赠收入较低而总分低于全年收入总数和师均、生均都低但是捐赠收入很高的大学。而这时不合理的,因为办学资源就是看总投入,而不用考虑收入是财政拨款还是捐赠。
另外看最后一个模块模块十:国际竞争力。软壳国际竞争力指标则包括国际化程度、国际影响力与世界一流标志。其实所谓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指国际化水平,席 光、梁 莉、钞秋玲撰写的《西安交通大学发展研究报告: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名字是国际竞争力,通篇论述的都是国际化。你发的国际期刊论文再多,只证明你的科研水平很高,如果没有国际师资没有国际学生,国际交流合作极少。哪来的国际竞争力?《西安交通大学发展研究报告: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推动一流大学建设》提出: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大学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一所大学的国际化特征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国际竞争力(国际化水平)就按这几项指标就可以。国际竞争力指标及权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国际竞争力(国际化)最重要教育指标不全且权重极低。大学首要目的和任务是教学,国际竞争力的首要指标就应该是国际化教学,就是国际教师比例和留学生比例。软壳国际竞争力第一个指标也是留学生比例,但是权重只有区区5分,而软壳中权重分数是1000多分,QS留学生比例5%是相当于满分百分的5分。权重相当于软壳的10倍。之更没有国际师资比例。QS国际教师比例也是5%。软壳没有这个指标。最重要的国际化指标在软壳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几乎没有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了。
2.纳入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与科学研究指标重复。纳入国际竞争力的涉及科研的国际期刊论文的国际期刊论文质量5、国际期刊顶尖论文5、Nature和Science论文折合数15分、Nature和Science论文师均折合数15指标多达40分,与科学研究(模块六)的国际期刊论文总数10、国际期刊论文师均数10完全重复。既然模块刘已经有同样的指标,在国际竞争力模块只需保留与论文相关的论文被引次数5、高被引科学家总数15和师15均数即可。这3项分数仍高达35分。而且Nature和Science论文师均折合数15这样的指标也没有意义。因为Nature和Science论文数量极少,总数指标即可反映,加上师均就相当于权重增加一倍根本没有意义。
3.部分国际竞争力指标权重极高且极不合理。软壳竟然有两项指标国际期刊负责人折合数(权重15)和国际期刊负责人师均折合数(权重15),就这个国际期刊负责人就顶6倍的留学生比例指标。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国际期刊负责人较少,不是博士点占比、双一流占比这样的精度指标,主编副主编再进行师均平均没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