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北航人工智能学院李波、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施闯、北航实验学校沈莉三位教师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李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领域视觉感知研究,是智能感知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专家,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为解决复杂场景视频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应用难题做出了突出成绩。研制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系统”将碎片化的单视图组织成多视角关联的目标立体描述,解决了成像视角和状态变化下跨时空目标关联国际难题。提出了结合目标状态的可信识别技术,显著提升了目标识别的抗干扰性能,有效解决了干扰复杂场景的红外目标识别难题。他潜心教学科研,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举办了首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讨会,推动了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设立;他是“复杂场景的图像和视频理解”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负责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被评为北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
施闯,空间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从事卫星导航科学技术研究三十多年,面向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与规模应用的国家重大需求,他在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性成果,支撑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相关重大科学工程的研制建设。针对卫星导航信号链路长、误差耦合紧,定位精度低的难题,从卫星空间段、信号传播段和地面用户段等全链条,系统地建立了北斗精准、快速的定位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实现了我国北斗高精度定位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研制了北斗地基增强服务数据处理系统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实现了精准、快速的北斗高性能位置服务,在交通、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有力保障了国家时空信息安全。针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高精度授时服务的需求,他率先开展了北斗广域高精度授时技术与服务系统研究,首次实现了北斗的亚纳秒级高精度时间同步,将北斗应用拓展到高精度授时服务领域。其创新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次、省部级10余次。他长期工作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第一线,并注重教书育人,培养研究生110多名,其中6人入选国家级/青年领军人才。
沈莉,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正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地理教育工作者,海淀区“四有教师”。多次被评为北京市中学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海淀区地理学科带头人。她潜心钻研,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教与学方式、学业评价等,主持多个市级、区级课题,多个成果获奖、多篇论文发表。承担义务教育教材和多册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担任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培训讲师”。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多次承担市、区级研究课题,曾获北京市教学设计一等奖;承担北京市开放型在线研修名师直播讲堂和录制市、区空中课堂任务;多年担任海淀区高中地理兼职教研员,承担教法讲座、命题等区教研工作;担任国培计划义务教育地理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主讲教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地理学科团队“兼职教研员”。组织承办市、区级研讨会,承担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培训任务。带领的学科组被评为海淀区地理学科教研基地,她本人为首席教师;担任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导师和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实践导师,指导海淀区和本校青年教师成长。多年担任海淀区督学,承担高中地理学科督学和综合督导工作,依法履职,助力海淀教学质量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