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前天 21: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后上海迁往北京的单位
一、中国银行(孙文成立并定址上海的央行)。上海交通银行(民国发钞行,迁京后部分并入人行,部分改称建设银行)(感谢@今日复明日 )。
二、中国保险、太平保险、新丰保险(合并成中国人民保险)(感谢@乃么各几桑特了 )。
三、外交部(人员比例不清楚,只晓得改开初,一走廊上海话)。
四、商务印书馆(擅长外文译本)。
五、中华书局(擅长古文)。开明书店(1926年成立的出版社,擅长教科书,迁京后并入1950年成立的青年出版社)(感谢@今日复明日)。
六、老正兴饭店(民国“老正兴”傍名牌遍地开花,迁走的这家应该是最正宗的四马路老正兴)。美味斋 (感谢@白衣秀土 )
七、大西洋西菜社(迁京后并入老正兴,吃起西餐来倒也掩人耳目)。
八、紫罗兰理发公司(与上海另三家北迁同业合并成“四联”)。
九、义利食品公司(面包房)(感谢@甜到极致自然苦 )。
十、国泰照相馆(感谢@晕晕的菜花 )。
十一、雷蒙西装店(与其它几家北迁西装店合成红都,不对大众开放)(感谢@汤姆苏品如 )。
十二、金星钢笔厂
一五期间的上海援京
据资料统计:从上世纪 50 年代初选派技术工人支 援全国重点工程,到 60 年代支援内地建设大小三线,以 及改革开放后支援外地乡镇工业,上海先后有 140 多万 人支援全国各地,遍及全国 29 个省市。一五期间,北京 很多重点工厂企业,几乎都有上海援京的工人。我的诗人 朋友京棉一厂的范以本、京棉三厂的陈满平和北京金星 金笔厂的方孜行等,都是一五期间从上海援京来的。他们 从工人诗人,后来都成长为报刊的高级编辑。方孜行所在 的金星金笔厂,是 1932 年创建于上海的全国著名的制 笔工厂,一五期间由上海整体迁来北京,填补了北京没有 制笔企业的空白。
一五期间,上海的大批工人调来北京安家落户,成为 一个特殊的群体—北京的上海人。他们要适应北京的 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新环 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日常饮食习惯来说,上 海人习惯吃米饭,而北京人则习惯吃面食。上海人吃的菜 肴口味清淡,而北京菜肴则口味厚重。可谓截然不同。北 京人津津乐道的美食,如豆汁儿、爆肚儿、涮羊肉以及炸 酱面等等,上海人却望而生畏,难以问津。我进厂时,上海 师傅们虽然已来北京五六年了,仍然对饮食“牢骚满腹”。 当时,粮油已经是凭票定量供应。供应中的米票比例只有 百分之二十,而粗粮则占百分之五十五。粗粮供应的全是 玉米面,北京人叫棒子面。让上海人吃棒子面窝头,实在 是难为了他们。我记得好多年来,厂里的上海师傅们经常 拿面票和粮票,与我们这些北方人换米票。可见一方水土 养育成的饮食习惯不是容易改变的。穿衣打扮北京和上 海也风格迥异。北京人的穿戴比较传统古板“老气”;上海 人则讲究西服革履新潮“洋派”。那时上海人在北京要想 做一套像模像样的西装并非易事。别看北京有著名的服 装店“八大祥”,可做西装却不在行。据说,连外国驻华使 馆的人员,要做西装也得去上海做。
鉴于北京的服务业跟不上一五期间形势的发展,与 北京的首都地位也不相称,1956 年,周恩来总经理提出了 “ 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并亲自安排上海服务业支 援北京,将上海的一些老字号名店陆续迁来北京。时任北 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同志亲自到上海,动员上海的餐饮、服 装、洗染、照相、美发等服务行业的著名企业,来北京安家 落户。于是,从 1956 年春开始,上海服务业的老字号名 店陆续大举迁京。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 年)的上海老 正兴菜馆,以经营海味河鲜“上海本帮菜”为主,曾被誉为 “ 饭店之王”。 1956 年,老正兴的 30 余位经验丰富的上海厨师、面点师和服务师进京,在前门大街开设了北京 “ 老正兴饭庄”。 1923 年开业的上海老字号美味斋饭庄, 也随即迁京落户于南城的菜市口。来自上海 21 家老字 号服装店的二百多名技术人员,来京后在王府井、前门、 西四等繁华商业区,先后开设了“造寸”、“雷蒙”、“蓝天”、 “ 鸿霞”、“波纬”、“金泰”、“万国”等时装店。以洗涤、织补、 熨烫服装而知名的上海普兰德洗染公司,也来京在王府 井大街开店。上海理发业的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 名店的一百多位技师,伴随着随火车托运的烧水锅炉、理 发转椅以及一应理发用具,来京在王府井东安市场北门 对面儿的金鱼胡同,开设了北京著名的“ 四联”美发厅。一 五期间前后,上海迁京的企业和名店还有义利食品公司、 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西单第一美发厅、中国照相馆、国 泰照相馆、红都时装店等……
一五期间,上海众多的企业和名店迁京,不仅丰富了 作为首都的北京市场,也提升了北京服务业的水平和档 次,成为当时轰动北京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北京的上海 人和江南人,从中找到了“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我们厂 的上海师傅们,经常在节假日和厂休日,成群结伙地到 “ 四联”去做美发;到老正兴或美味斋“打牙祭”;到浦五房 买南味秘制酱肉;到几家时装店做套西装,再和这些店里的上海老乡们聊一聊,真是其乐无穷。
这些在牌匾上无一 例外都标志着“上海迁京”四个字的名店,也受到北京市 民的追捧。那时能到“ 四联”去美个发,到“ 中国照相馆”照 张相,到“造寸”和“雷蒙”去做件衣服,成为北京人的高档 时尚消费。
50 多年过去了,当年援京的上海师傅们,早已融入 了北京这个大家庭。他们从“老上海”成了“老北京”。但他 们为北京做出的贡献,将铭刻在北京经济发展的史册上。 当年迁京的上海企业和名店,如今已成为北京的著名老 字号品牌,他们正以崭新的面貌,跨入“十二五”规划的新 征程,书写新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