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P-2导弹雪夜运到军工学院|排险人员受到了毛**接见
作者 高小林
1958年12月上旬,总参谋部奉陈赓副总参谋长的指示,通知JFJ军事工程学院派人去中苏边境满洲里接收苏联导弹,军事工程学院技术部部长李焕大校接到此命令,安排技术部器材处处长刘国霖中校带队负责完成任务。同时李焕部长电话通知空军系七科,要求派导弹专业人员的一起前往,高天炎政委接到了李焕部长电话后立即向唐铎主任作了汇报,马上安排了两名导弹专业的技术人员(尉官),去向技术部器材处刘国霖处长报到。这时李焕部长又接到总参谋部通知,从北京派来的专业人员明天到哈尔滨,和学院同志一同去满洲里接收苏联导弹。刘国霖处长立刻派人办理了去满洲里的手续,买好去满洲里的火车票。刘国霖处长要求同去执行任务的技术部的两名助理员和七科的两名技术人员一定要遵守保密纪律,穿皮大衣、大头鞋、带皮手孟子。第二天,北京来的三位干部(其中2名专业人员)到军事工程学院和刘国霖处长等5人会合,
图片
李 焕 大校
图片
高天炎上校
图片
刘国霖(63年晋升上校)
图片
笔者拜访98岁的刘伯伯
一起乘火车前往满洲里。到了满洲里,一下火车,雪花纷飞、寒风刺骨,领略了北国贼拉冷的寒冬。一行八名军官住进了满洲里军分区的招待所。刚入住不久,满洲里军分区副参谋长赶到招待所,见到刘国霖处长举手敬礼道:报告首长,我们接到命令,这次任务由您领导、指挥,我们配合,并负责警卫。我们分区的招待所条件简陋,已为首长联系好满洲里大饭店(尼基金旅馆)请去入住。刘国霖处长说:我们是来执行秘密任务,是国家最高机密,这里进进出出都是军人,更有利于保密。副参谋长听后说:那就请首长先休息吧,有事告诉我。七科的同志说:按照苏军的导弹管理及使用条例和手册,需要10吨的龙门吊。副参谋长答应去联系。第二天上午,副参谋长开来一辆中吉普,刘国霖处长一行8人坐车去了满洲里军分区,见到军分区一位副司令员,商谈了有关任务的事宜后,副司令员说:您们就回招待所等吧,一有命令我们会及时通知。
接下来的几天,天天上午刘国霖处长带领一行8人都迎风顶雪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都去满洲里军分区听消息,这8位军人多是南方人,刘国霖处长是广东人,虽然在哈尔滨生活工作了几年,哈尔滨是很冷的,冬夜零下30度,而满洲里白天就零下40度,并且风很大,按当事人的语言说:“贼冷贼冷的,冻得要命!”。军分区副参谋长给刘国霖处长找来两件皮大衣,刘国霖处长拿给了北京来的同志穿。一天、二天、三天、一直到第十天下午,才得到通知:苏军导弹专列今夜到达满洲里火车站。
图片
满洲里火车站
晚饭后,军分区副参谋长派车将刘国霖处长一行8人接到满洲里火车站,站外站内,铁路沿线全是荷枪实弹的JFJ战士,刘国霖处长走上站台,副参谋长迎了过来,刘国霖处长问:今夜能到吗?副参谋长给刘国霖处长递过来军用望远镜指着苏联一侧让看,刘国霖处长接过望远镜看到苏联一侧铁路沿线站满了全副武装的苏联军人。刘国霖处长一直旋转的心放下了不少。火车站灯光很弱,副参谋长说:苏联要求灯火管制。一直等到半夜11点多,装有苏联P---2导弹的苏军专列开到了满洲里火车站,中国军人迎了上去,从军列上下来几位穿便装的苏联人,为首的是苏军马洛夫上校,他看到中国军人中刘国霖处长的军衔最高,就断定他是指挥官,径直走到刘国霖处长身边, 敬礼后和刘国霖处长握手并说:“中校同志,我是苏联红军押运导弹的指挥官马洛夫上校”, 刘国霖处长握着马洛夫上校的手连说:“上校同志辛苦了,谢谢!”
(苏联人是很教条的、也很认真,以前任新民教授曾经到满洲里接收过从苏联引进的P—1导弹,在P—1导弹交接签字仪式上,中方本应是首席代表国防部五局(导弹管理局)林爽副局长签字,由于他身穿中山装,苏联人不认他。一定坚持让身着上校军礼服的、戎装威严的任新民签字才有权威性。因此任新民作为中方代表在协定书上签了字。)
图片
前排右2任新民在签字
两人拥抱后,马洛夫上校就领着刘国霖处长去专列查看察看,打开盖的严严实实的苫布,一一察看P---2导弹、发射架、配件、雷达、装备、设备共装了六车皮。察看完后,马洛夫上校和刘国霖处长在导弹及装备交接手续上签字。马洛夫上校严肃地说:“交接前导弹划一道沟都由我负责,交接后导弹划一道沟都由你负责,导弹必须盖的严严实实,不能让外人看见,专列只能夜间行驶,速度要慢,要保证导弹不受震动。装卸时要用10吨的龙门吊- - -”。中苏交接手续办完后,那时,苏联的铁路是宽轨,我国的铁路是窄轨,双方车辆不能接通,“P--2”导弹及其装备需要调换车皮。为了保密,调换车皮的工作只能在夜晚进行。寒冷的深夜,中方技术人员与苏军士兵压低声音,打着手势,相互配合着把导弹装卸下来。苏联的宽轨专列上的导弹转装到中国的窄轨专列上,再盖的严严实实。马洛夫上校和刘国霖处长检查完毕已是深夜2点了,马洛夫上校要求专列乘黑天马上驶出满洲里火车站,开进中国内地。刘国霖处长马上向军分区副参谋长提出,铁路方面很快做了安排。刘国霖处长只好就在站台上和满洲里军分区副参谋长道别,他紧紧握着副参谋长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啦!”这紧握着的手,激动的谢谢声道不尽他们对军分区这十天工作上的全力支持,生活中的悉心照顾的感谢,但任务时间不允许,只能就此别过。
1958年12月下旬,装有苏联导弹的中国军用专列向哈尔滨方向慢慢驶去。此军用专列昼停夜行,行驶了两个多晚上,于第三日半夜12点到达了哈尔滨市平房区,停在了国营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军工厂代号:122厂)的火车铁路专用线上。
图片
鲍惟三上尉
图片
米鹤颐上尉
再说军事工程学院院技术部李焕部长接到通知,明天导弹专列到哈尔滨伟建厂,就又给高天炎打电话,高天炎将李焕部长的通知汇报给唐铎主任,唐铎主任让高天炎去安排保卫、警卫和检查导弹安放地点等工作。唐铎主任电话通知戴其萼副主任下午和 苏联专家一起去伟建厂探路,检查学院到伟维建厂的路况,桥梁能否承受8顿的重量。高天炎电话向院保卫部陈怡部长报告:苏联导弹明晚到哈尔滨伟建厂,保卫工作请陈部长指示。当时高天炎感冒了正发着烧坚持和系保卫干事张景和同志一同来到导弹安放地点飞机库查看,并让张景和同志明晚带人来清理,值守。高天炎同志通知教练队,全队同志准备工具明晚拉运导弹,要严守保密纪律。
当天下午戴其萼副主任和七科苏联导弹专家契尔内赫中校、翻译鲍惟三上尉一起坐小汽车去平房区哈尔滨伟建厂。一路探道,到了桥边,戴其萼副主任和契尔内赫中校、鲍惟三上尉下车察看桥的宽度、桥的承载重量。到伟建厂的路上就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当晚戴其萼副主任和七科苏联导弹专家契尔内赫中校、翻译鲍惟三上尉住在了伟建厂招待所。
第二天下午唐铎主任让七科苏克副政委晚上集合导弹专业一期学员去伟建厂拉运导弹。院保卫部陈怡部长通知高天炎,由保卫部干部带队、安排学员在各主要路口担任警戒。高天炎通知导弹专业低年级的各班班长,晚饭后集合各班同学穿皮大衣、大头鞋、皮手孟子由保卫部干部带队执行任务,要严格保密。
下午导弹专业第一期(军工二期)751班班长马有年、752班班长王德忠接到通知,晚上全体集合,穿皮大衣、大头鞋、皮手孟子。导弹专业第一期学员此时已有部分学员参加东风---113的设计、还有部分学员在羌鏐教员的带领下到北京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参加空---空导弹的设计。
导弹专业第三期731班班长黄宁也接到唐铎主任的书面通知:通知731班黄宁等10名同学(写着每个人的姓名)晚上执行任务。晚上黄宁等10名同学身穿皮大衣取到鉄制的(导弹)托架后,随车前往伟建厂。
晚上班长马有年、王德忠集合了在班的全体同学,在苏克副政委的带领下乘车前往平房区的哈尔滨伟建厂。教练队全体同志带好装运导弹的器具、绳索、车辆前往哈尔滨伟建厂。
晚饭刚过,院技术部李焕部长带了2名助理员、仓库主任鲁永明中尉和借来的军工厂的一辆15吨吊车及司机,与保卫部带的全副武装的警卫连的战士一起出发前往平房区。七科顾问、苏联导弹专家加勃里也维克上校和翻译米鹤颐上尉坐小轿车也同时出发。
(以下引自滕叙兖著《哈军工传》):
“ 苏克是江苏射阳人,15岁入党后就参加了新四军,1955年从志愿军调入哈军工,是老干部中的年轻人。他不久前刚结束下放干部的收尾工作,从阿城农村返回学院,刘居英找他谈话,说新专业需要年轻干部,你又有文化,好好干吧。当时苏克刚30岁。已近午夜,40多个七科学员奉命集合,带队的苏克要求大家不许说话,遵守保密条令,队伍静悄悄地行动起来。先是去车库推出一个长长的拖车架子,一辆大型载重汽车拖起长长的铁架子先开走了,学员们上了两辆解放牌,驶出学院,- - -”
在招待所住了一宿,第二天,戴其萼副主任和苏联导弹专家契尔内赫中校、翻译鲍惟三上尉将伟建厂火车专用线、铁路沿线、周围路况又仔细勘察了一遍,晚上戴其萼副主任和苏联导弹专家契尔内赫中校、翻译鲍惟三上尉来到伟建厂火车铁路专用线站台上,专心等待导弹专列。夜静了,苏联导弹专家加勃里也维克上校和翻译米鹤颐上尉,不久院技术部李焕部长、仓库主任鲁永明中尉等来到了站台上,等待导弹专列,周围由全副武装的警卫连战士在警卫。
夜深了,(快12点)装有苏联导弹的中国军用专列停在伟建厂火车铁路专用线上,马洛夫上校打开车门,看到两位中国大校军官在车下迎候,心里很畅快、高兴地快步下车,马洛夫上校行立正举手礼握住李焕部长的手,然后说:“报告大校同志,苏军炮兵上校马洛夫奉命押运P---2导弹到了中国哈尔滨,请指示。”李焕部长笑着握住他的手说:“马洛夫上校辛苦了,谢谢,很高兴认识您”。苏联导弹专家加勃里也维克上校也过来和马洛夫上校拥抱,大家简单寒暄后,在鲍惟三上尉的引导一行人走进伟建厂的小会议室,落座休息,交谈、喝茶、吃点心。李焕部长叫来了鲁永明中尉、马有年班长,李焕部长和刘国霖处长一起嘱咐他们装卸导弹要小心,不要急,马洛夫上校派他的随从,一名苏军上尉和鲁永明中尉、马有年班长一起去装卸导弹,苏联导弹专家契尔内赫中校也一起去站台,指挥装卸导弹。
图片
马有年班长
图片
黄宁班长
寒冬的深夜,下着大雪、寒风凛冽,学员们皮帽子上结满了白白的霜花,教练队的教员们和学员们按着苏军上尉指挥员的口令,有条不紊地掀开帆布,在灯下,15吨的吊车将苏联P--2导弹吊起,稳稳地平放在拖车架子上,731班班长黄宁等十名同学参加导弹的装卸,黄宁骑着导弹忙活,苏联导弹专家契尔内赫中校问黄宁冷吗?黄宁俄文回答:脚(俄文单数)冷,契尔内赫中校说:双脚(俄文复数)都冷。同学们又将发射架等5车皮的配件装卸完了,鲁永明中尉指导学员们用绳子系好绑紧,再分别用巨大的帆布重新都苫起来绑紧,盖的严严实实。
马有年班长跑步到小会议室,向首长报告:“导弹装卸完毕,请指示”。马洛夫上校拉了一下刘国霖处长:再去看看,就和刘国霖处长、马有年班长一起到了站台,李焕部长等也跟了出来。马洛夫上校和刘国霖处长挨个车检查了一遍,确定安全了,马洛夫上校对李焕部长说:“大校同志,请下令吧。”李焕部长说:“全体都有,依次回学院”。李焕部长请马洛夫上校上车,驶离伟建厂。深夜在回学院的主干道马路上和主要十字路口上,路灯全部熄灭,导弹专业的低年级的同学和警卫战士们站岗警戒着,确保导弹安全、秘密运到JFJ军事工程学院。
图片
图片
苏制P--2型地对地弹道导弹装卸
凌晨(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拉导弹的车队停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飞机库门前,保卫干事张景和同志和干部学员们迎了出来,大家脸上都露着喜悦。帮着从汽车(解放牌卡车)上下来的同学扫大衣上的积雪,教练队的教员们和学员们稍微活动了一下,就在鲁永明中尉、马有年班长的指挥下,汽车开进了飞机库,苏军上尉指挥着、马有年班长喊口令,15吨的吊车将苏联P--2导弹吊起,稳稳地平放在飞机库里,同学们忙了一夜、有些累了,也有些着急,(15吨的吊车计费是每小时25元),大家加紧卸车,光注意导弹、配件、设备别出差错,七手八脚之间,戚正风同学的大衣被拖架压住,造成脚骨折,痛得直吸冷气。苏克副政委连忙派人把受伤的戚正风学员送进了学院医院治疗。
中国从苏联购买的P--2导弹就这样秘密地运进了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的导弹军事教学、科研事业终于有了真的地对地导弹。
清晨鲍惟三上尉在空军系楼前下了车,去卫生间洗了吧脸,到食堂吃了早饭,赶到俱乐部听首长报告。刚坐下不久,就听见广播通知:“听到广播鲍惟三同志速去飞机库”。鲍惟三同志急忙离开了俱乐部,跑步赶到飞机库进去一看马洛夫上校对着导弹大声讲着,刘国霖处长和北京来的干部对鲍惟三说:“马洛夫上校可能对导弹的放置和飞机库的设施不满意”, 刘国霖处长对鲍惟三说:“你告诉他,你讲的对,这里是临时存放导弹,我们的导弹库还没盖好,一定按照条例执行”。鲍惟三翻成俄文对马洛夫上校详细阐述了情况,马洛夫上校才平静下来。
在P—2导弹交接签字仪式上,马洛夫上校和李焕部长、刘国霖处长在协定上签字后,李焕部长在大和旅馆宴请了马洛夫上校,爱喝酒马洛夫上校高兴地畅饮,喝的酩酊大醉。大家认为马洛夫上校是个极负责任的职业军人。
(根据中苏协定),1959年军事工程学院开学后不久,李焕部长接到总参谋部的电话通知,准备接收苏联导弹,这次是连续二天运抵,要安排好人力物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李焕部长到刘国霖处长办公室,当面布置了这次重要的保密工作。随即刘国霖处长到仓库办公室找到仓库主任鲁永明中尉(有说是大尉),破格传达了李焕部长的指示。关键是吊车,因为大吨位的吊车军工学院没有。鲁永明中尉立即打电话给军工厂再次借用15吨吊车,对方告知15吨吊车已坏,不能用了,请你们再想办法。鲁永明中尉联系了多个在哈尔滨的军工厂,回复都没有。都没有15吨吊车,鲁永明中尉联系到动力区那边的军工厂有一辆10吨吊车是个旧车,曾吊起高7、8吨的重物。这时鲁永明中尉,找到了时任学院运输处汽车队修理所长秦洪文少尉,告知他学院要拉我国从苏联买来的导弹,请他帮助卸车并嘱咐他“不准向处里领导及身边的同志和家属告知去执行这项机密任务”。秦洪文问:为什么让我去?鲁永明说:“因为导弹装卸运输是技术工作,苏联专家要求必须是军人、军官参加此次任务,所以只能是你”。学院的吊车只能吊5吨以下的重物,苏联专家要求用10吨的龙门吊。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只得向哈尔滨的军工厂求援。得到同意后,鲁永明、秦洪文等人到动力区那边的军工厂厂里接车,当时厂里师傅向他们详细介绍吊车车况:“我们这个吊车是个旧车但还能用,最高吊起过8吨的重物”。秦洪文向鲁永明主任提议,先让他们吊一下做个演示。当被吊物体重量逐渐增加到6吨重时,吊车吊不起来了。见此情形,他们立马和厂里师傅一起开始排查故障、检修调试,直到能确保吊起8吨重物时才放心。
图片
P—2导弹
苏联代号:R2
服役时间:1952 年
导弹全长:21 m
导弹直径:1700 mm
发射重量:19632 kg
弹头重量:508 kg
弹头数量:单一弹头
制导方式:惯性制导
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
弹道顶点高:171 km
最大速度:2175 m / s
最大射程:550 km
命中精度:—
实际散布:横向4000 m,纵向8000 m
发射方式:地面固定阵地发射
使用国家:苏联
此后的一个夜晚,哈尔滨动力区那边的军工厂的专职吊车司机在院保卫部、技术部的带领下,将吊车开到哈尔滨空军航校火车专用线旁。教练队的同志们和导弹专业部分学员及警卫连的战士也冒着雪花赶到空军航校,当时要求空军航校人员不得外出走动,面对火车专用线的房子的窗户都必须挂窗帘,任何人不得向外张望。夜深了,两名苏联专家(着便装)和国防部特派的一名中尉、学院技术部部长李唤大校、刘国霖处长、保卫部部长陈怡大校、进行交接。两位大校同意后,开始着手卸下P--2导弹,该导弹在火车上比一个车皮还长。由国防部五院派出的高少尉具体负责指挥操作,(他参加过在北京苏联导弹营的培训)。秦洪文少尉在苏联专家监督下登上了吊车,当时他还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苏联专家要求一切军队参加人员按照他们的指挥进行操作,吊车提升、降落均控制在每分钟1米左右匀速完成,两位少尉紧张而又协调地顺利完成了P--2导弹的卸装任务。稍后,秦洪文少尉随国防部中尉和李、陈两位部长等人乘车提前赶到P--2导弹安放地点学院空军工程系飞机库旁。这时P--2导弹安放在拖架运输车上,在负责导弹保卫工作的尚维同志带领的警卫人员一路护送下拉进了军事工程学院,当牵引车拉着放置在运输拖架上的P--2导弹抵达飞机库后,待命许久汽车队石修安中尉分队长便开着美国亚斯210十轮吊车(装甲兵工程系留下来的)开始卸下P--2导弹。当吊车臂杆与导弹形成45度将导弹吊离拖架2尺多高时,吊车臂杆突然不动了,发动机停机且有向下坠落的趋势。在这危急关头,秦洪文少尉迅速跑回汽车队开来一台AT--C履带式牵引车,用30mm粗的钢丝绳拉住了吊车臂杆,以保证其不下坠。
图片
装卸苏制P--2型地对地弹道导弹
苏联专家看着这样的情形说“这办法,出了问题谁负责”,国防部代表说“你们已完成了任务,其它由中国负责”。就这样在探照灯照明下,采用双吊拉方法将导弹稳妥地吊起,并迅速将拖架拖开,再将导弹稳稳地放置在专用支架上,由导弹工程系的教员、学员人工推进飞机库内。
图片
秦洪文
第二天晚上,秦洪文同志和院保卫部、技术部、导弹工程系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又到哈尔滨顾乡屯火车站(军用兵站)装卸P-1导弹。
图片
P--1导弹
P--1导弹是德国V-2导弹的复制品
苏联代号:R-1
服役时间:1950年
导弹全长:17 m
导弹直径:1700 mm
发射重量:12798 kg
弹头重量:483 kg
弹头数量:单一弹头
制导方式:惯性制导
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
弹道顶点高:77 km
最大速度:1465 m / s
最大射程:270 km
命中精度:1800
实际散布:横向4000 m,纵向8000 m
发射方式:地面固定阵地发射
使用国家:苏联
开始吊卸的是一个导弹头,外面用铁桶罩着,然后卸下的是P--1导弹的分体部件,运输导弹的汽车直抵学院计划存放导弹的飞机库。入库时,汽车却卡在大门口,秦少尉又开着履带牵引车将导弹部件拉进库里。由于整整两天两夜,都忙于此项任务,以致回到汽车队时,大家都问他:这几天你跑哪儿去了?人都找不到。秦洪文少尉只是笑一笑说:没忙什么。
1959年春天,成立不久的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 就是这样有了两 枚苏制P—2地对地导弹和1枚苏制P—1导弹,当时P—2导弹在导弹系的代号为1059部件;P—1导弹的代号为520部件。在苏制导弹的基础上,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专业加快了中国导弹研发速度。(加快了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专业研发中国导弹前进的步伐。)
由于秦洪文少尉技术精湛、处变不惊,从而顺利地完成了重要的保密任务。学院技术部、保卫部、导弹工程系向学院政治部汇报了他的出色表现。1959年五一前夕,技术部仓库鲁永明主任告知他:学院已推荐你为代表,赴北京参加天安门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第二天正式通知下来,军工派出一名干部、两名工人作为军工代表参加北京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台活动,他们分别是汽车队28岁的秦洪文少尉和军需处工人王同休、印刷厂工人蔡龙海。到北京后,随全军参加此次活动的指战员一起,受到总政主任谭政大将的接见。五一那天,他们三人代表军工学院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同毛**、党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
1959年5月7日这天,不仅是秦洪文同志一生幸福、自豪的一天,是对从事导弹事业的同志们的鼓励和赞誉。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军五一节观礼代表团的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
图片
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秦洪文、王同休等JFJ观礼代表团的同志们合影
有军事工程学院老前辈回忆:两 枚苏制P—2型导弹(1枚实弹、1枚解剖弹)都是陈赓大将经过努力,国家特为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专业的建设从苏联购进的。
陈赓大将为创立中国第一个导弹工程专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指出:今天,在我们歌颂“两弹一星”成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时,往往对后来者的功绩说的较多,而我认为,陈赓大将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初创时期的工作是十分艰苦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陈赓同志这位创始人的功劳。
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第七科(导弹专科),在唐铎将军和高天炎同志的领导下,严格执行保密条令,连其它系的主任、将军都不知道导弹什么时候拉进的军工学院、导弹放在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哪来的导弹、导弹的数量、型号。严格遵守绝密单位不准拍照的纪律,七科未能留下历史(当时)照片。在冰天雪地的北国、寒风雪夜里,导弹工程专业的师生多次顶风冒雪到几十公里外的伟建厂和空军航校拉运导弹,他们是:
怀揣导弹强军志,
一腔热血筑国防;
寒风凛冽何所俱,
一片丹心永向阳。
为党为人民、为了祖国神圣的导弹事业,奋斗着、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注:详细内容请看高小林著《导弹工程系》)
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协议草案由雷英夫带回北京,呈请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经理审批。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经理对这个草案表示满意。很快,回北京的雷英夫把草案和修改意见带回了莫斯科。苏联方面上送的草案也得到了批准。
1957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10月15日协定》或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
10月15日签字仪式在苏联国防部大楼举行,俄罗斯式的高大建筑富丽堂皇,大厅天花板垂下的许多巨形吊灯,齐放光芒。出席签字仪式的中苏两国代表,都很轻松,彼此微笑,热烈握手祝贺。
聂荣臻副总经理代表中国政府,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别尔乌辛代表代表苏联政府,分别在协定上签字。在签上“聂荣臻”3个字的协定中,苏联答应在原子能工业、导弹、火箭武器、航空新技术以及导弹和核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援助。协定规定,在1957年至1961年底,苏联将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并提供有关导弹研制、试验靶场的工程设计和重要设备。苏联还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及有关资料,派遣有关专家,增加接收中国火箭技术及原子能专业留学生的名额。根据这个《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内容中各重大项目,中苏双方各有关部门,还相应签订具体合同。有关火箭、原子弹的试验靶场,原子弹储存库等建设的合同是由陈赓大将同苏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签字的。
根据这个《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内容中各重大项目,中苏双方各有关部门,还相应签订具体合同。有关火箭、原子弹的试验靶场,原子弹储存库等建设的合同是由陈赓同苏军副总参谋长安东诺夫大将签字。
中苏正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后,陈赓非常高兴,拉上刘杰一起去看望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陈赓对留学生们讲:“我们这次谈判很成功,苏联答应在原子能工业、导弹、火箭武器、航空新技术以及导弹和核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援助。苏联政府答应我们在导弹、原子能专业各接收50名中国留学生。你们在航空学院学飞机设计的有的要改学导弹设计。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好好学习,把在苏联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富,将来报效祖国,把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搞上去。苏方还提供我们两发供五院仿制用的P-2导弹(即苏联仿制改型的德国V-2导弹),先给我们样品仿制。以后,还要靠你们去研制中国的火箭、导弹,把我们中国的国防科技搞上去。”顿时,台下的留学生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雷鸣般的掌声包围了陈赓。陈赓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协定是写在纸上的,要使协定真正落实,还得做出更多的努力。在今后的几年里,还要抓紧做好接受技术援助的准备工作,催促苏联政府履行协定,使中国的原子能工业、导弹、火箭和作战飞机加快研制步伐。”
中国代表团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6日启程回国。中国代表团回国后,10月25日,聂荣臻、陈赓、宋任穷联名向周恩来总经理并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写报告,详细汇报代表团在莫斯科同苏联政府代表团就援助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能工业、生产新式武器和航空技术装备等所进行的谈判经过、结果和今后各有关部门为落实协定应分别做好的各项工作。
陈赓大将向军事工程学院徐立行、李焕部署、安排军工学院派人到德国、苏联进一步洽谈构建风洞、导弹等装备事宜,经费由陈院长解决。
图片
图片
技术部部长李焕和德国苏联洽谈照片
前排左1李焕中排左6刘国霖左11鲁永明
等靠墙右2李焕
图片
回国的专家1960年写给军事工程学院技术部的新年贺信
在军事工程学院除苏联专家外,还有四名德国专家:希莱克、恩斯特、宋达克、维梯希。
注:详细内容请看高小林著《导弹工程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