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dkj 于 2021-12-28 09:26 编辑
3 W! y# z2 s- X3 a, M- K( o: s3 j
! y5 b3 J: a. ~$ s+ i! y% r, V李校长上任第二年(2018年)对川大的院系做了小幅调整,以下是他的有关讲话:
5 D' L b) b6 C1 n/ |0 w3 p9 i" o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下) 全面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校长李言荣在学校2018年下半年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报告(节选) ......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A+的学科数,而不是A类、B类、C类的学科数,未来我们A+学科的增长点到底能有哪几个心里还不太有数。从第四轮学科评估可以看出,我们川大是缺“前锋”的,大家都愿意守在“中场”,都到“后方”去防守,都不敢去竞争,都怕去竞争。我到学院去调研,35个学院和医院,大家比较容易讲的都是下一次评估我们的学科要到A类,B的要到A-,A-的都不太敢说要到A,基本没人敢说要直接到A+。我们太缺“前锋”,太缺勇气,我们都胆小,都不愿去当“前锋”,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这次我们专门要求“双一流”办,两个月内必须要把这个问题研究出解决的方案来。 第二点是学科参评率和优秀率。我们学校一共有71个一级学科,其中有68个学科可以参评,这次拿了61个出来评估,参评数量在全国高校排第2,参评率为89.7%,全国高校的参评率是82.9%,显然我们是老实了一点点,评估后,我们的学科优秀率排名全国高校第27位,很不好看啊! 第三点是第四轮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对比分析。实际上第四轮学科评估和第三轮学科评估之间都隔了6、7年了,两次评估对比起来,我们川大有39.6%的学科在进步,但退步的学科有47.2%,退步的学科中有些还出现了可怕的“断崖式”下跌,此外还有约13.2%的学科保持基本不动。同志们,第三轮学科评估是按绝对名次排的名,第四轮学科评估是按百分比排的名,其实百分比排名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学科数量比上一次多了76%,也就是分母一下变大了,差不多扩了一倍,按相对比例来排名我们还应该占尽便宜的,我们至少有7、8成的学科排位是应该朝前跨一大步的,但事实上我们是一点都没占到分母扩大后的便宜的。同志们可以想一下,如果这次依然是按第三轮学科评估时那样的绝对名次排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的问题就会得到显性放大。 ...... 总的来讲,通过深度分析,可以看出川大的顶尖学科和特色方向太少,科研和人才培养指标较弱。可能大家会很意外,人才队伍问题反而表现得不显著,这是因为学校总体量很大,人才缺乏问题被“稀释”掉了。学科评估时,相关表格上师资需要填报25个人,我们也能凑够人数。开学后,各学院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及时组织各个学科的专家和所有教师们坐下来一起认真研究、逐一研讨,分析我们的短板是什么,填平补齐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填平补齐不是很难,但是一定要去做才行,不能再稀里糊涂、不能再自我感觉良好了。 二、学院调研小结 上个学期,我到各个学院进行了实地调研,感谢各个学院老师们,还有学校一些部、处一起陪同调研。调研完了,总要给大家报告一下。我调研主要是去学习,各位老师、各个学院都对学校贡献很大,大家很辛苦,有些学院条件还很艰苦,仍然做出那么好的业绩。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不少学院办的一级学科数太多,不少学院办的本科专业数更多,多到离谱。一般说来,一个学院办3个一级学科就不得了了,再强的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办1—2个一级学科就不错了。但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学校有7个学院办了3个一级学科,2个学院办了5个一级学科,1个学院办了6个一级学科。另外,在本科专业设置方面问题更大,一般来说1个学院办的本科专业数更应该宽口径按大类培养,一个学院办超过4—5个本科专业多半是办不好的,我们常常把本科生当博士生按细分的专业来培养了,这怎么得行嘛。目前我们的情况是,全校有4个学院办了6个本科专业,2个学院办了7个本科专业,2个学院办了9个本科专业,还有2个学院分别办了10个和11个本科专业。一般来说一个学院也就百八十个教学老师,十来个教师就要办一个学科、办一个专业,每个专业教学老师人数都不够,教学评估过程中师资队伍的表格都填不满,本科教研室的教学研讨会也不可能开得起来。为什么要办那么多专业呢?百八十个人,就能办10个、11个本科专业?我们关起门来说,就是俗话讲的“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具体的学院就不点名了,这样的在学院内搞和谐、大家排排坐都有饭吃是没什么意义的,希望大家会后自己去研究、去体会。对学校其他方面的问题,我的总体体会小结起来还有三点。
+ ]- ]1 c S$ U- Z( h$ w 第一点是跟我年初工作布置会上报告中分析的差不多,就是“大而不强”。我来学校后不久就感受到川大的“大而不强”,但是当时还没有很深的概念。经过8个多月的体会和调研,我觉得学校真的是“大而不强”,而且是非常严重的“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两多、两少、两软 ”。“两多”是学科多、专业多,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两少”是人才少、师生科研用房少,包括教师办公用房都很少。“两软”就是学院的谋划能力偏弱偏软、学院的工作标准偏低偏软。不少学院处于“差不多先生娶了过得去小姐”“凑活着过”的状态,互相满意,一派和气,很团结和谐,有点成都茶馆文化的味道。同志们,这是绝对不行的,是绝对不可能实现什么双一流的。 第二点是“有想法没办法,有希望没把握,有前景没应用”。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想法没办法”。有想法已经不错了,特别是在人才方面。我这两天听许校长在学习会上讲,有5个学院1个“国字号”人才都没有。我到学院调研时就经常问学院负责人,“国字号”人才问题怎么办?基本上都回答不好。反正就是说要去找,我就问准备去哪里找?回答就是“在海外”。再问有没有跟海外人才有联系,一些学院负责人也说不清楚。归纳起来,就是“有想法没办法”。学院班子也知道学校要求学院去抓人才,但还不知道怎么去抓好,没有举措再好的目标、理念和梦想都会落空。 二是学科建设方面“有希望没把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反映出学校整体情况还是不错的,A类学科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9名,老校长和平同志也说这是比较真实反映出了学校的办学状况的。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学院都提出下一次学科评估要进步,没有一个学院说下次学科评估要退步的。其实,学科排名是相对的,是相互竞争的,我们进步,别人也在进步。有些学院的院长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正在干什么。我们想进步,就一定要对其他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做法和动态十分的清楚。所以说,各学科在建设过程中有什么招,有什么路径,如何走到前面去,必须要组织教师们讨论清楚。其次,基本没有学院敢提出冲A+学科,基本不敢接这个招,缺乏勇气,基本上是“守和跟”的思路,缺乏从被动变主动的办法,任何事情都有困难,任何一个学校、一个单位越往高端走,困难都会越大,不是说我们自己真的都不行,只是我们不清楚别人的困难和痛点在什么地方,因为我们没有走出去,没有放眼去看。其实任何学校都是有问题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任何困难当你感觉困难得不得了的时候,感觉自己快过不去的时候,其实很可能就已经快过去了,就快转好了。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积极的态度,而不能“等这个来救你、那个来帮你”,自己要主动去想办法,要有想法也要有办法,只有这样才行、才靠得住。 ...... 第三点是要在管理上做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下面我所提到的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下半年我们要去思考、调研和部分启动。 一是有些学院的名称。比如,电气信息学院听到就别扭,要么把电气工程学科办好、要么把信息学科办好,又不专攻“电气”、又不专攻“信息”,把电气和信息放到一起,又在办通讯专业,到底是发展“强电”、还是“弱电”?外面人很难搞清楚,在全国可能都找不到第二家起这样名字的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数理化生是老川大基本的理学学科,但是怎么物理后面又加上“技术”两个字呢?显然是办得不自信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院名称理顺,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搞什么的。 ...... & M7 a- g# H, k: o
全文见https://tieba.baidu.com/p/6101377660?pn=1
U9 g' ]: N6 @' ~
* ^9 H% R/ ^' a, u, W3 |3 Q, Q# q6 e# E+ j0 x2 ] g+ s% T" r
. U: ]# a5 C9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