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b教授厦门大学是分析化学和电化学方向的重要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3月份开始任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 的副主编。致力于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新方法发展和仪器研制,重点解决高空间分辨、高时间分辨和高灵敏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在重要模型体系如电化学表界面过程及细胞生物体系的应用研究。通过项目带动,形成了一支含化学、物理、材料、生物和机电学科人员的高度交叉的研究团队,形成了以发展方法和研制仪器为特色的创新研究,取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 _0 [' g) w' d) X0 T* O& U(1) 在高空间分辨的纳米光谱方法方面,创新性的建立起钓鱼模式TERS仪器,首次获得可以相互关联的分子电导和拉曼光谱信号;首次在国际上建立起电化学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实现电化学体系的单分子的检测;开展了双金属模型体系的纳米尺度研究,以优于3 nm的空间分辨率实现对Pd/Au(111)、Pt/Au(111)双金属催化剂表面成像。获得了薄层MoS2一维缺陷互相关联的AFM形貌与TERS光谱,表征出缺陷引起的能带弯曲和自由电子扩散长度。成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 Nature Commun. 2011, 2019,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2015,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2016等上;(2)在SERS可靠和定量分析方面,发展表界面碘修饰方法,通过调控具有SERS活性的纳米材料表界面结构,实现对蛋白质、DNA和活细胞的无标记检测,实现单碱基检测灵敏度;发展了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将SERS内标嵌在核壳之间,极大提升SERS定量分析的可靠性。结果发表在Chem. Rev. 2019, Angew. Chem. Int. Ed. 2015, J. Am. Chem. Soc. 2015, Anal. Chem. 2014等上;(3) 发展出基于暗场显微光谱和SERS光谱的联用系统,从实验上发现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可以诱导芳香胺类分子氧化偶联生成偶氮苯化合物,推翻了文献中对该体系长达20多年的错误认识,推动了表面等离激元诱导化学反应领域的发展。针对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辅助光电催化过程,提出了通过光电流中光热和光电过程的不同响应速率来分离光热和光电效应的方法,发展了利用SERS光谱测定SPR诱导的温度效应方法,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 2017, 2019, J. Am. Chem. Soc. 2018, Angew. Chem. Int. Ed. 2014和ACS Nano 2014等上;(4)发展了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研究方法,联合电化学拉曼和电化学显微镜技术,通过在同一片单层石墨烯表面构筑不同密度点空位缺陷的阵列石墨烯电极,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定量地揭示了缺陷密度与石墨烯电化学活性之间的关联。发展了暂态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获得和电化学相同的时间分辨率。发展适用于锂电体系充放电过程的原位分析的电化学拉曼光谱方法,获得了重要的中间物种的信息。成果发表在 J. Am. Chem. Soc. 2014;2015,Chem. Mater. 2015等上。1 z/ `0 ~- O6 t1 R
迄今已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 Nature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等发表文章,文章总被他引17800余次,个人的h-index为65。作为会议(共同)主席分别举办了2个国际会议(FOP3, Pacifichem 428分会,外场调控化学反应,第7届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会议)和3个国内会议。应邀在2012年国际拉曼光谱大会、2015年亚洲光谱会议、2016年国际振动光谱会议、2017年国际先进振动光谱会议、2018年国际拉曼光谱大会等5个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此外还在国际针尖增强光谱、美国化学会会议、匹兹堡大会(Pittcon)、美国分析联合会(FACSS)、Pacifichem等50多个国际系列会议上做主题或邀请报告。2014年起开始担任本领域最大的学术组织国际拉曼光谱大会的Steering Committee Member和亚洲光谱大会的Inter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主持包括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科学仪器专项、中美化学领域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 |
|